岁月救赎——《人世间》中的自我生命叙事

2024-06-05 13:23王赫嘉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6期
关键词:周秉昆梁晓声人世间

王赫嘉

[摘  要] 一部115万字的长篇巨著《人世间》的问世让中国当代作家梁晓声成功斩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该作品以北方城市平民周秉昆作为叙述主人公描写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起伏与中国社会的变迁。本文将从作家、人物、作品三个维度重点探究《人世间》中的自我生命叙事,通过介绍作家的生命体验在文本中的内化进而分析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人世间》  梁晓声  周秉昆  自我生命叙事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6-0035-04

著名作家铁凝认为文学与影视自始至终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就文学而言,很多时候文学的发展以及为大众所熟知和影视的改编创作紧密相连,借助新媒体的兴起能够让文学的表达和表现更加多样化。2022年作为一档改编自作家梁晓声笔下的小说《人世间》的同名电视剧的播出再一次让更多观众知悉了这部文学作品。《人世间》以周志刚一家五口近50年的命运變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既有内容上的历史感又有情感上的感染力。[1]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世间》中的家族史,进一步解读《人世间》中东北“光字片”平民的自我生命叙事。

一、作家生命体验在文本中的内化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家梁晓声一直是书写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重要代表。他也一直作为知青文学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上。

1.作家个人生存背景叙述

作为与新中国同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梁晓声于1949年9月22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吉辽”对梁晓声来说是他生活开始的地方,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1968年,梁晓声高中毕业之后正赶上新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这种特殊时代感召下梁晓声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在北大荒度过了对其之后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七年知青岁月。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家庭环境让梁晓声看到、感受到平常生活在东北的人们所感受不到的东北现实生活和时代文化氛围,从而让其作品更具人情与人性。《人世间》正是基于梁晓声本身原生家庭生活的情感基础而创作的。

此外,梁晓声经历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是他写作的源头。灵感与素材影响到作家的创作过程与创作心理。他在写作《人世间》时曾说过:“我一直认为文学是时代的镜子,作家是时代文学的书记员。”在东北居住的岁月里作家梁晓声不仅真切地观察到了新中国的发展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亲身参与了新中国的发展。《人世间》充分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部作品是作家梁晓声对自己过去那一段时光的缅怀与致敬,也是对自己所处时代变迁的感慨与歌颂。作品表达了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和人文情怀。

2.《人世间》传达的作家生命意愿

梁晓声对于“文学即人学”的自我表达。《人世间》这本书中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梁晓声以完整的叙述情节挖掘解析人物内心奥秘。梁晓声表示文学应该是一门以人物为中心的艺术,文学即人学。梁晓声以前写小说喜欢以叙述故事为主,此后学会了先构想人物,再构思故事。《人世间》这部书带给人们的是通过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并以其为中心反映了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一个人,一段文,著成一本书,塑造一个灵魂。这部书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完整真实的世界,让大家真真切切看到早在新中国建设初期非常真实的生活现状,一直写到今天。整部书中的故事具有生活气息与民间色彩,本身的取材超越了具体的时空。

“知青文学”中独特的知青角度让《人世间》的创作独具匠心。梁晓声作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对于“军队编制”以及“管理方式”“老战士”与插队知青、农场知青总体“气质”的理解比社会大众更为深刻。梁晓声笔下的许多知青人物寄托了作者本人对人性、人品、人格的深刻思考。作家在叙述故事时把书中主要的主人公的故事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上去,进一步阐释出作品中蕴含的哲理性思考、寓意以及获得的感悟。作家的本意是让人们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要承担生命所赋予自己的责任,还要承受现实给予自己的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学会用最真实的一颗心去感受生命中的过往和人间的冷暖。

著作本身承载着作家梁晓声本人的一个愿望,即为当代的年轻人补上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那段历史认知。梁晓声作为有知青经历的作家,在这部小说中他已然将自己对知青年代的回忆与反思作为文学使命之一。他所创作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既是自己放不下的使命的延续,也是书写人性正能量的延续。在他心底他一直觉得人性的美好、善良、正直是可以传递、传播、传承的。[2]梁晓声曾说:“我希望带着一些有文学创作能力的青年一起穿越到改革开放初期,直接回望一下我们共和国的发展历程。”[3]这是梁晓声创作现实主义题材的巨大动力,他想到的不仅是读者,更多的是祖国的未来——年轻人。让年轻人通过读书更直观地感知时代,其效果会远远胜过一遍又一遍的说教。让更多的年轻人对历史有深刻的认知,所以梁晓声认为十分有必要动笔,同时也希望自己对于过去这一段历史的陈述能够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有所帮助。

二、以周秉昆为主线的小说人物分析

梁晓声创作《人世间》从1972年写起,作品以“光字片”周家三代人的生活及变迁作为核心内容进行创作。在细致化的创作描写中,故事中的人物(以周氏三代为例)一直在重建、确立并进行自我验证自身价值。

“式微型”父权制代表——周志刚。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范若兰教授在《父权制类型与女性政治参与模式分析:一个理论思考》中曾提出:“父权制是指以男性掌握权力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是一个以权力、支配、等级和竞争为特征的体系,从古至今,世界绝大部分社会都处于父权制下,但父权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5]针对于此,范若兰教授引出了一种父权制概念——“式微型”父权制。英国莱特斯特大学的简·皮尔彻和伊梅尔达·威雷汉合作编写的《社会性别研究的五十个关键词》中提出“父权制、家长制”指的是一个社会单位由男性首领所统治。“父权制”所指的并不仅仅是男性的某些行为,而是扩展到一个社会领域,属于一种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男性始终处于一种统领地位。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的决断以及重要事件的参与者往往都是男性,其参与的范围不仅包含政治、经济显性领域等还会涉及文化、意识形态等隐形领域。《人世间》里的一家之长周志刚是一位“式微型”父权制的典型代表。“式微型父权制”与传统意义上的“父权制”略有差别。[6]在原著《人世间》中周志刚作为周氏一家之长,他的决定就是命令,所有人都必须服从。对家中子女要求严格,展现出身为父亲绝对的统治地位,例如:周志刚回家探亲,在得知女儿周蓉不顾家里的反对私自前往贵州时以及在1976—1986年间周志刚退休回来得知周秉昆郑娟二人的流言之后,周志刚自身“父权制”意识得到充分展现。文中提到:

“被公认特别扛得住事的父亲勃然大怒,不但斥责母亲没尽好做母亲的责任,……父亲摔了东西,还扇了秉昆一耳光。”[7]

“周志刚还是冷冷地说:‘不关你什么事。现在我回来了,家中重大的事就由我来全权做主。”[7]

在周志刚的一生中,他始终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放在首位。他一直在维护自己作为父亲、丈夫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在周志刚的意识中,他制定出的规则比任何事都重要,家庭中所有人对于制定的规则都要无条件服从和遵守。

自我主体性意识逐渐确立——周氏三兄妹。《人世间》整部小说中周氏三兄妹在原著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和铺垫作用。他们身上不仅展示出那个年代普遍的“大我”精神和意识,而且在不断地探索与寻找中这一类人逐渐确立了“小家”“小我”意识。大儿子周秉义、女儿周蓉、“老疙瘩”周秉昆都是在不断的人生经历中主体感有了根基并得以发展。周秉义作为家里的大哥,他会表现出像中国现代作家巴金先生《家》中笔下人物觉新“长子”的特点:有责任感,学习能力强。他读过许多书,后来到中央机关工作,成为一位履职多年的正厅级干部。周秉义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正如他自己所言:

“现在,自己年过半百,面颊松弛,头发稀疏,也曾主政一方,却依然很难把握自己人生的航向。”[7]

在周秉义心中有家更有国。他要求的不只是成功,还有对于自我责任的认定。

周蓉,敢做敢为,是为自己而活的一位独立女性。她一生独立自信、个性不羁。早年作为文艺女青年,她和哥哥一样饱读诗书,为了追寻自己的爱情义无反顾地奔赴贵州山区并选择与冯化成厮守在一起。在冯化成告诉周蓉他已经出轨并要求提出离婚时,周蓉内心虽痛苦万分,但在冯化成面前她依然端正高傲的头颅,绝对不让自己的尊严掉下来。之后周蓉选择在中年时期继续追寻自己的爱情。在面对父亲的责备、家里人的不理解时,她说:

“你打我骂我,我都可以忍受,但并不等于你打得就对,骂得就有理,更不等于你有打骂的特权!”周蓉仰着脸,眯着眼,蔑视地瞧着父亲的大巴掌,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7]

周蓉经历过两段婚姻,一直以来她都是自己的命运自己扛,直到退休后和丈夫蔡晓光一起到贫困山村帮助失学儿童。[8]在思想并没有完全解放独立的年代,周蓉能够有独立自主的现代意识非常难能可贵。作为一位思想前卫、独立有主见、行事独特的人,周蓉注定在人群中异常耀眼。性格的美与人格的独特让周蓉自我主体性意识越来越坚定,表现也越来越浓烈。

周秉昆是父亲和母亲的“老疙瘩”,虽比不上自己的哥哥姐姐成绩优秀,但是周母说他是三个孩子中最孝顺的。简单的“孝顺”二字包含了太多牺牲自我的无可奈何。对周秉昆来说,他赖以自豪的就是他的美德,恰恰是这种“好人文化观”让他的自我实现路径变成一种“利他”的方式,而且更多的是以牺牲自己去利他。任何朋友有困难,他都会无私帮助、自我牺牲。郑娟的到来仿佛如灯塔一般照亮了秉昆,为他指明了方向,打破了束缚,也逐渐让周秉昆找到了自我。例如文中:

“郑娟,郑娟,我宁可负我们周家所有的人,此生也绝不负你。”

秉昆以近乎警告的口吻说:“爸,你要是不怀好意地去,我把丑话搁这儿,那咱俩的父子关系可就完了!”[7]

周秉昆并不是娶不到女人,他拒绝了春燕、小宁。他和郑娟的结合是一种自由意志的体现。面对爱情时,他能够打破所有之前父母、兄长压在自己身上的责任和自己所坚持的一切道德准则,对理想主义爱情的坚守让他逐渐做回自我。他顶住经济压力,从未中断对郑娟和楠楠的接济;抗住亲情压力,毅然决然把郑娟娶回家;心里憋着不服输的压力,非要干出一番事业证明自己不比哥哥姐姐差;为了保护妻子郑娟,他对骆士宾大打出手甚至为此付出代价。但在本质上,这些对于有“非理性的情感与欲念”的他来说恰恰是突出自我主体性意识的最好证明。大哥周秉义走的是行政道路,姐姐周蓉是自由知识分子,弟弟周秉昆是一位普通的老百姓。周氏三兄妹都能够在困难中坚持理想与信仰并以此确立自我的主体地位,完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亲历者的主体化过程。[8]

身份的异化与遗失——周氏第三代:周楠、玥玥、周聪。周家第三代的出生及登上历史舞台预示了周家未来的走向。作为郑娟与骆士宾在“犯错”时生下的孩子周楠来说,记事起一直是与母亲郑娟与秉昆生活在一起。周楠在上高三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自己的亲生父亲骆士宾找到才知道自己的身世。他回家找母亲郑娟质问并称养父为“他”时,内心的天平已经倾斜。周楠不再单纯地把自己看做是周家人,他的身份发生了异化。周秉昆对于自己来说是继父,骆士宾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在周秉昆的潜意识里他也把周楠的出身视为一种“原罪”。身份的多重性让周楠也逐渐在犹豫中迷失,身份最终走向异化。

周玥是周蓉和冯化成的女儿,玥玥作为周蓉和冯化成的亲生女儿并没有得到自己作为二人亲生女儿所应得的那种爱、温暖和关怀。秉昆夫妻把玥玥养大,玥玥对待秉昆夫妻极为亲近,甚至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玥玥去周秉义家和金婆婆住在一起时她又和金婆婆极为亲近。玥玥身份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了玥玥独特的性格。从小亲生父母生而不养,这样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让玥玥在人生成长道路上身份不断地遗失、更改、变化、更新。身份的丧失、异化和重启赋予玥玥独特的性格,让她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迷失自我并不断地寻找自我。

周聪作为周家第三代中最小的一位,是周秉昆和郑娟的二儿子。他身上仍然呈现出周家正统的工人阶级的善良、正直、识大体顾大局的优秀品质。周秉昆出狱以后是周聪陪他聊天,陪他洗澡,给他搓背。郑娟拒绝要抚慰金后周聪没有吭声,周秉昆让决定房子归属的时候,他清楚父亲的心思就大方地把房子让给于虹阿姨。即使是在面对周秉昆要把自己过继给周秉义时,周聪也并没有表现出怨愤的情绪。他传承了周秉昆的忠厚品性,但周秉昆式的“好人文化”观一度让周聪差点儿丧失作为周秉昆的亲生儿子这种身份。作为“好人文化观”的人物载体,他会本能地延续父亲这样一种为人处世原则,通过牺牲自我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

三、结语

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通过分析解读《人世间》中东北“光字片”平民的自我生命叙事展现了独特的中国人与中国故事。中国当代作家梁晓声在《人世间》这部作品中把平凡的人物进行放大,将故事线进行拉长。通过对《人世间》里具体人物、情节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得知:《人世间》的创作不仅是作家个人站在民族和历史的高度带着现代性视角书写周家三代人的故事,还是以周家三代人作为线索人物进而展开专属于那几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群体历史命运的书写。

作品背后折射出的是在不同的特定历史时期一个个平凡的人物个性特征以及背后展现出的民族性特点。《人世间》连接着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作品以家庭作为叙事核心并透过这个窗口去展现中国,更能够显现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传统,对今天的人们回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有着弥足珍贵的认知和审美功效。这是作家进行写作的必然意义,更是《人世间》的价值所在。《人世间》——回望着过去,遥望着未来,在平凡的岁月里让百姓们的灵魂得以救赎……

参考文献

[1] 陈清华.这才是生活,才是人世间——浅议电视剧《人世间》[J].南腔北调,2022(05).

[2] 梁晓声.文学是为了让人类的心灵向善向美[J].中国纪检监察,2019(09).

[3] 杨泽松.卑微与崇高——从《人世间》看梁晓声的新中国平民画像[J].名作欣赏,2021(21).

[4] 范若兰.父权制类型与女性政治参与模式分析:一个理论思考[J].思想战线,2015,41(05).

[5] 满珂.社会性别研究中的“父权制”概念探讨[J].民俗研究,2013,(02).

[6] 梁晓声.《人世间》(上)(中)(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7] 李师东.《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J].中国文学批评,2019(04).

(特约编辑 范  聰)

猜你喜欢
周秉昆梁晓声人世间
周秉昆: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好人
远离“心丑”的人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锦句
人世间
看《人世间》,学与子女好好说话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看《人世间》学与子女好好相处
梁晓声: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