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心宇
[摘 要]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很多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对中国作家和读者影响极大。其小说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因为其思想内容深刻,更因为在艺术形式方面造诣颇深。文章通过对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深刻的思想内容、跌宕的故事情节以及丰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此来解析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 I10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6-0063-04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根源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根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个人性格、婚姻状况以及她对爱情的追求。首先,社会背景对安娜的悲剧有着重要影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当时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与传统封建制度发生冲突。安娜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限制,她的个人追求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她的悲剧部分源于这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观念的压迫。其次,安娜的个人性格也是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她渴望自由和真爱,但她的感性追求缺乏理性的配合和调控。她在追求精神自由和实践人性解放的过程中,过度强调感性而忽视了理性的重要性,这导致她的人生随情欲漂流,最终走向悲惨的结局。再者,安娜的婚姻状况也是她悲剧的根源之一。她被迫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着没有爱情的生活。这种婚姻的不满和精神上的折磨为她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最后,安娜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也是她悲剧的一个关键因素。她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誉,但她所依赖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带来预期的幸福。她的爱情理想破灭,加上社会的压力和个人的挣扎,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综上所述,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根源是复杂多元的,涉及社会、个人性格、婚姻状况以及对爱情的追求等多个层面。
二、解读爱情悲剧——《安娜·卡列尼娜》
1.深厚的历史渊源
《安娜·卡列尼娜》的出现有其时代历史根源。1861年不完全的农奴制改革,终究只是一场社会制度的改革[6]。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情感的觉醒和解放已经成为年轻一代和妇女的共同愿景,它挑战了历史悠久的传统观念。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细胞,能够快速而敏捷地反映出社会道德观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家庭结构正在被打破,新的家庭关系正在形成。在社会产生巨大变动的19世纪60到70年代,一向关心道德问题的托尔斯泰对爱情、家庭、婚姻等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加。小说的写作过程是托尔斯泰对思想和艺术的探索过程。该小说是一部反映农奴制改革后国家政治、经济、道德、家庭等各方面问题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反映作者对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深入思考的小说。在这样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新旧思想交替,各种矛盾锐化,这为安娜的悲剧提供了社会土壤。
固然,《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源头不会这么简略,安娜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也不是产生于偶然的想法。《安娜·卡列尼娜》是在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这个时候,俄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和经济转型,封建地主阶级面临着来自西欧的挑战。“一切都颠倒了,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描绘出的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历史转折点:传统的封建贵族统治模式已经彻底改革,而新的资本主义体系也正式诞生。随着这场空前的重塑,各种社会现象、经济格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都遭遇着巨大的冲击和冲突。国家正陷入危机,俄罗斯人民正站在抉择之中,如何应对此次前所未见的巨变,是所有具备智慧和正义意识的人们必须勇敢接受的挑战。托尔斯泰深受此次政治和经济冲突之苦,但仍然坚定地拥护着自己真挚而温暖的内心,勇敢地抗击着恐惧和焦虑。托尔斯泰经过深入的调查、深刻地思索,努力去理解当下社会的改革,以缓解百姓的痛苦。然而,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历史进程中,最令托尔斯泰关注的仍然是家庭的改变以及妇女的未来。无数的家庭悲剧令他无法忘怀,每一次都让他深感痛惜。令人深思的一件事发生在一个妇女身上:她在一场激烈的争吵中不幸离世,令人悲痛欲绝。也许正如《安娜卡列尼娜》所描绘的那样。
2.复杂的人物形象
托尔斯泰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这两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描写,并引出了俄国19世纪60至70年代尖锐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由以下两条线索体现出来,分别是:安娜—卡列宁—沃伦斯基和列文—基蒂。这两条线索反映的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在两个领域的不同表现,是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动摇俄国旧基础的具体化表现。一方面,资本主义改变了俄国贵族传统的道德和家庭观念,动摇了旧的道德基础;另一方面,又摧毁了俄国的农业发展,动摇了整个社会的旧的经济基础。具体来说,第一条线索聚焦于探讨恋爱、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等伦理道德准则;第二条线索则以列文的形象为核心,深入探讨了经济、政治、宗教、哲学等社会问题。
安娜的个人性格也是她悲剧的重要原因。安娜的容貌极具魅力,智慧超群,思维敏捷,而更令人瞩目的则是其内心潜藏的活跃之气。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但也缺乏对现实后果的深思熟虑。她的悲剧在于她对爱情的执着,最终导致了她的毁灭。托尔斯泰曾用一段话來形容安娜第一次登台的情景:“她的脸庞洋溢着一股强大的活力,从眼睛里闪烁着的光芒和微笑里流露出来,仿佛洋溢着无限的青春。在“过剩的青春”和“被压制的生气”之间的矛盾中,作者通过简短的描述揭示了安娜的命运。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是由于父母双亡,她只能听从姑母的安排。这为她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与卡列宁的婚礼,被当时的贵族视作一桩最佳的礼仪,他们的年龄相差二十岁,安娜满怀喜悦地接受了他,然而,卡列宁对安娜的态度却变得冷漠,他认为安娜的婚礼并不像一桩真正的爱情,反倒更像一场悲剧。安娜的悲剧并非始于对沃伦斯基的爱情,而是开始于这一封建婚姻本身。在邂逅沃伦斯基之前,安娜屈从于“合法”的婚姻,还不是旧制度、旧道德的反叛者,因此还不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旧社会的反抗者的形象。对于安娜这段时期的生活,作家并没有设专章描写,只是在回叙时一带而过地交代几句而已。
沃伦斯基英俊、潇洒、干练。他身世贵胄,每一年都要花掉五千卢布的巨款,众人都称他为“彼得堡花花公子的一个活标本”。他毕业于军官学校很快进入了有钱军人的一伙,当上皇帝的侍从武官,周围的人都认定他有飞黄腾达的锦绣前程。沃伦斯基圈子里的人都有自己特别的道德规范。他们将人类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责任感的男性,应当尊重妻子的权利,尊重她们的纯洁和无瑕;另一类则是有义务尊重她们的选择。这类人在沃伦斯基一伙人看来是“浅薄、愚昧”的“低级的”人,是可笑的老派。而他们则属于另一类“堂堂正正的人”中的人们拥有一种独特的气质:风度翩翩、英俊潇洒、慷慨大度、勇敢坚强、乐观向上,不会因为外界的诱惑而沉沦其中,对待一切事物都抱着一种轻松自在的态度”。
卡列宁是孤儿。他的叔父是尼古拉一世的一个宠臣(现任政府大官),是他把卡列宁抚养成人的。大学毕业后,他依靠叔父的帮助,“立刻踏上显贵的仕途,从此醉心于功名”。“沽名钓誉、飞黄腾达”——这是他不懈的人生追求。对于追求高尚的理想、热爱教育、坚定信仰宗教,这些只是攀登高峰的基础。长期的官场竞逐生活,使他变成一个干巴巴、冷冰冰、眼光呆滞、感情冷酷的人。他没有真正的朋友,更不懂得什么是爱情,而且他自私、自负、伪善。安娜认为“他不是人,他是一架机器”。安娜渴望获得真正的爱和尊重,但卡列宁却剥夺了她的所有,毁掉了“身边任何有生气的事情”“他每时每刻都在侮辱她”,而“我们自己还洋洋得意”,这令安娜痛苦不堪。
3.鲜明的时代特征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俄国,这是一个社会风气保守、等级制度严格的时代。小说通过安娜的命运,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爱情观和家庭观的变革。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被認为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俄国文学已经超越普希金、屠格涅夫和果戈理等人,迈向一个全面发展的崭新阶段。该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通过描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试图展示俄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道德变革。在托尔斯泰之前,很多俄国作家描写过少女的恋爱、初恋的浪漫、失恋的难过和生离死别的不幸遭遇。但托尔斯泰独具匠心,描写了一个已婚妇女的不幸的爱情,扩大了传统的爱情、婚姻、家庭等道德伦理问题的尖锐性,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性。
贯穿全书的是安娜和卡列宁的冲突,这一冲突不仅代表着社会全新的道德观念和上流社会传统的虚假礼数之间的冲突。“机器”中的人物形象既充满真挚又充满虚伪,既有美丽又有丑陋,而且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极其尖锐,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出“机器”的社会意义,而且还展示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安娜的悲剧不仅仅是由于卡列宁官僚集团和沃伦斯基军人集团的压迫,更多的是由于她本人的内心世界所导致的。安娜出身于留里克皇室,在这个充满变革的社会历史时期里,她的身上既体现出了贵族阶层的影子,也反映出了一种转型期的特殊气息。
全书中有三个主要的主题,分别是爱情、欲望和道德。首先是爱情。安娜和瓦伦京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爱情,他们深深相爱,但是这种爱情的存在也意味着他们必须面对道德和社会的挑战。其次是欲望。瓦伦京是一个军官,有权有势,安娜是一个贵族的夫人,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爱情,更是欲望的体现。这种欲望让两人在道德和社会价值观面前无所适从,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结局。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她既有着渴望自由和爱情的一面,又有着责任和家庭的担当。她的行为虽然有时不被人们所理解,但是她的内心和情感却让人感动和共鸣。瓦伦京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冒险的男人,他的出现让安娜的生活彻底颠覆。阿列克谢 卡列尼奇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中的男性形象,他在家庭和道德面前坚定不移,但是他的行为和言语也显示出他对安娜的深深爱恋。
4.尖锐的伦理矛盾
安娜的悲剧也与当时的宗教伦理观念有关。在东正教的影响下,婚姻被视为神圣的、离婚和再婚都是不被允许的。安娜的选择挑战了这些传统观念,导致她在社会和家庭中都陷入了孤立。她的悲剧在于她试图打破这些束缚,但最终没能找到正确的出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个关键点是“家庭的思想”。在这部小说里,安娜的人生经历与列文的故事相似,它们均涉及家庭、感情以及道德方面的话题,展示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列文和基蒂的关系,是为安娜和卡列宁、安娜与沃伦斯基相对立的关系提出来的。托尔斯泰正是通过列文和基蒂的恋爱和婚姻反映了自己的正面理想。基蒂无疑是托尔斯泰最喜爱的妇女形象之一,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作家的妇女观和家庭观。托尔斯泰认为,爱情应该是婚姻的基础,而妻子则应该全身心投入家庭生活,成为一位贤惠的母亲,这是她们的责任所在。至于家庭以外的社会问题、国家前途等,不是妇女该关心的事情。托尔斯泰力图把列文和基蒂描写成宗法制幸福家庭的典范,以此与一切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家庭相对立。然而,作者意识到,现实主义要求他必须遵守生活的规律。以爱情为基础的家庭生活和贤惠的妻子并不能让列文感到幸福。这是因为,如果整个社会都陷入混乱,孤立的家庭也无法获得幸福。
小说中,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优雅、美丽的贵族女子,她在一个宴会上邂逅了温克尔斯,两人之间的爱情逐渐升温,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社会的压制和道德的谴责。安娜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煎熬和挣扎之后,最终选择了自杀,而温克尔斯也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与此同时,小说还描写了其他人物的生活,如列文、凯伦因等人,以及俄国上层社会的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小说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是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反思。通过对安娜和温克尔斯之间的爱情故事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表现了人们在道德和情感之间的挣扎和煎熬。同时,小说也反映了当时俄国上层社会的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描绘了社会现实与道德理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些矛盾和冲突让人们感到困惑和无助,也让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更广阔的精神空间。
除此之外,小说还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反思。在小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俄国上层社会的生活和道德观念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变迁的影响,表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样,小说也表现了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呼吁人们要更加珍惜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财富。《安娜·卡列尼娜》作为托尔斯泰的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反思意义的作品,其中对安娜与温克尔斯之间的爱情故事和俄国上层社会的生活和道德观念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反思,同时也呼吁人们要更加珍惜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财富。这部小说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的影响力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三、结语
总的来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讽刺小说,它不仅揭示了19世纪上流社会的黑暗面,也深刻探讨了爱情、欲望和道德等人性主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引人入胜,读起来非常令人陶醉和享受。它也是一部非常值得反复品味和思索的经典之作。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俄国19世纪中叶农奴制改革后二十年的社会生活。作者犀利地指出了京都宫廷的矛盾斗争、普通家庭的冲突纠葛,并且广泛涉及家庭婚姻、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安娜·卡列尼娜》的深刻社会蕴涵再一次证明,安娜的悲剧与其说是一曲爱情悲剧,毋宁说是社会历史矛盾在个人身上的投影。
参考文献
[1] 王灵玲.《安娜·卡列尼娜》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2] 钱艳艳.托尔斯泰思想与创作的集大成者[D].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 曾洙.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的死亡观[D].长春市:吉林大学,2020.
[4] 欧阳琼晖.永恒的冲突: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试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实质[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03).
[5] 宋瑞静.托尔斯泰与阿尔扎马斯之夜[J].世界文化,2009(07).
[6] 张婉瑜.《安娜·卡列尼娜》和《红楼梦》人物形象类型比较初探[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0(02).
(特约编辑 杨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