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类材料的多角度立意写作

2023-08-14 03:27赵长河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庖丁庖丁解牛小马

赵长河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一、必备知识:寓言特点,寓言类材料多角度立意方法

(一)寓言必备知识提要及例证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寓言类作文,往往围绕寓言的讽刺或训诫的现象展开立意构思,表达对当下生活中相关现象的思考。寓言类作文立意,往往有如下特点:

1.具有隐喻性

《齐桓晋文之事》中“缘木求鱼”有怎样的隐喻?

【简析】①原意:讽喻齐宣王选择“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这个错误的方向和方法达到图霸的目的是不可能成功的。

②缘木:实现目的方向错误,就好像沿着树木找鱼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

③求鱼:追求称霸的目的本身是错误的,就像齐宣王追求称霸一样,不但不可能实现,而且会“有灾”。

2.具有多义性

“庖丁解牛”的多角度立意有:①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②面对困难善找解决方法;③把分内事情做到最好,就是成功;④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等等。

3.具有哲理性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齐桓晋文之事》)

【简析】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这两个夸张性比喻,寄寓在能否施行仁政上,不存在“不能”的问题,存在的是“不为”的问题。

4.具有现代性

缘木求鱼(《齐桓晋文之事》)

【简析】现实生活中缘木求鱼、异想天开的人其实并不少,回顾人生,我们自己何尝不曾出现缘木求鱼的窘境,何尝不曾有口气比力气大、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时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缘木捉鸟、池塘抓鱼,这样做的方向与路径都是对的。可是我们不顾实际情况,依旧要去缘木求鱼,这就犯了方向性错误,结果只会背道而驰!

(二)寓言类作文立意必备知识提要

1.揭示隐喻明主旨

缘木求鱼,为什么最后得不到鱼?这是因为方向、方法错了。为什么不能取得“王道”的治国成效?这是因为以追求“霸道”的方法想获取“王道”的治国成效。这就是缘木求鱼隐喻的主旨所在。

2.是非判断大方向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牛羊何择”的寓意大方向是肯定的,肯定了齐宣王身上的“恻隐之心”。这份“恻隐之心”正是“足以王矣”的基础。此处的寓意,不能向齐宣王计较小大、吝啬贪财的否定方向延伸。

3.分析寓言关键词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齐桓晋文之事》)

此处的关键词是“不为”与“不能”。“不为”,是齐宣王对于恩可及百姓的仁政不愿有所为。“不能”,指齐宣王对于恩可及百姓的仁政没有能力施行。很显然,齐宣王是“不为”。

4.由表入里求深度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牛羊何择”,表层寓意是肯定齐宣王身上的“恻隐之心”;中层寓意是有此恻隐之心则可以“保民而王”,从而施行王道;深层寓意是实施仁政,造福百姓。

5.由此及彼多角度

《庖丁解牛》的多角度立意(略)。

二、关键能力:寓言类材料如何准确审题立意

如何使得上述必备知识转化为寓言类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能力,使必备知识程序化和策略化?笔者认为,可以遵循下面的操作步骤。

例: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蹚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蹚过。小马正准备过河,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以此寓言作为材料,可以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审题立意。

(一)抓住主体,明确寓言的基本寓意

一则寓言,总有最基本的寓意。阅读寓言,先要通过抓住寓言中的主体,读出寓言最基本的寓意。

【简析】此处的主体是小马,基本寓意:实践出真知。

(二)联系现实,明确命题意图

命题人的命题,一般有指向现实生活的倾向和意图。明确这个意图,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写作,追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追求写作的“独抒性灵”。

【简析】如果小马过河的现实背景是20世纪的改革开放初期,那么从“联系现实”的角度出发,我们的审题立意就可以联系“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思想,从而得出实践出真知、改革贵探索的时代主题。

如果从当下的教育热点背景立意构思,从老马的角度得出启示:成功的家长懂得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联系社会上溺爱子女的现象,就引出了一个论题——对子女万事包办的教育问题。

从老马的角度得出另一个启示:成功的老师,对小马的幼稚不能板起面孔指责,而要循循善诱,诱导、启发总比教训、斥责好。

(三)由果溯因,明确材料的因果关联

世界是一个因果关系网,由果溯因才能抓住寓言材料中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明晰这些对象与结果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因果联系,进而从因果联系的角度深刻立意,也才能借由寓言深刻地认知世界。

【简析】此处的结果是小马最终成功地过了河。寓言中的老马是小马成功的积极因素;牛大伯、松鼠没有从为对方设想的角度提出合理的建议,是小马成功的非积极因素。

(四)涉及对象,多个角度的立意构思

多个角度,可以指材料事件涉及的多个对象,也可以指正向反向和辩证角度。

【简析】从材料涉及的对象角度,有小马、老马、牛大伯、松鼠。小马是善于询问、智慧吸纳、勇于实践的代表。老马是善于引导、激励的代表。松鼠、牛大伯,是只从自己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代表。

此处,从正向反向的角度,有以下立意:

正面:

1.独立思考是可贵的精神素质。

2.正确的行为导向来源于独立思考。

3.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走出盲从的迷谷。

4.多分析,多比较,方能鉴别是非。

5.实践出真知,真理从实践中来。

6.尝试是成功的开始,只有敢于尝试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7.遇事要多动脑筋独立思考,要有主见。

反面:

1.人云亦云,自陷困境。

2.缺乏独立精神的人只能扮演依附攀附的角色。

3.大脑长在别人头上的人是可悲的。

4.盲从没有出路。

(五)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立意层次

寓言往往由自然世界、社会人生,进而哲理思考。因此,寓言的立意层次,也应逐渐深化。

【简析】小马过河,从小马的角度,表层立意,就是人如何处理眼前的困难;中层立意,可以是吸纳意见后的独立判断和实践;深层立意,可以是人如何对待从事的新事物。深层立意,从老牛和松鼠的角度看,老牛认为水浅,松鼠认为水深,但两者都没有说错。由此可见,不同的人看同一个问题,由于角度不同,难免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因此,处理问题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辨析事物,认清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六)抓关键词,明确材料的最基本立意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一种审读材料的方法,也是明确材料最基本立意的方法。

【简析】“没主意” “问妈妈” “多想想” “试一试”,正是这则寓言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从小马的角度,可以审读出“善于吸纳意见” “独立思考判断” “勇于自我实践”的材料主旨内涵。

(七)勾连现实,联想生活中相关素材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理解寓言,拓展寓言,寓言会焕发出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是寓言类材料立意构思常常需要瞄准的方向。

【简析】老马是一个称职的家长,也是一个善于激发引导的家长;与此相反,现实生活中多的是包干到手、到脚、到全身的家长。

三、教材作文题解读及示例

【教材原题】

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变式训练】《庖丁解牛》的立意,可以有如下14种,请为每一种立意写作一则不少于150字的片段。

“庖丁解牛”的多角度立意及素材拓展: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示例:“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为什么庖丁能够认识和掌握解牛的“天理” “固然”?这是因为“十九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积累。自然和社会中事物的“天理” “固然”,往往隐藏于表象之下,只有不断积累反复实践后获得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才能认识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善找方法

示例:庞然大牛,渺然小人,先是一个视觉、心理上的困难,作为小小之人的庖丁又是如何先行驾驭这庞然大牛的呢?庖丁先是仔细触摸、研透这庞然大牛的整体结构,直至目无全牛。这样才能首先克服整体上恐大、畏难的情绪。然后,具体动刀阶段的困难,是面对经络交错的技经肯綮,能够做到不碰、未尝,就更需要用“割”的刀法了。游刃有余于大小困难之间,这是面对困难善于找方法的结果。

3.把分内事情做到最好,就是成功

示例:治理千乘之国,能够强国、富民、知方,这可以说达到了为政者在一定时间内本职之事的最好成绩。这当然是一种成功,是为政者的成功,也是作为古代“君子”的一种成功。那么作为古代身份地位卑下、处于“小人”阶层的庖丁,他的成功又是什么呢?他的成功,就是把解牛做到最好。庖丁确实把属于他的解牛的本职事情做到了极致。你看,他的解牛动作、解牛过程,甚至给人视听的享受,所谓“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不仅如此,他还把解牛由技术上升到“道”的层面;以至于从他的解牛之道中,文惠君竟然感受到了养生之道。联系当下,职业无贵无贱,只要你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到了最好,就是成功。

4.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示例:庖丁的解牛之巧,有一个总结经验、调整优化的反复练习的过程。先是前三年,他看到的牛,就是一个庞然大物的整牛。他用三年时间,用自己的眼睛与手腕,不断总结调整,终于做到看到牛就能先用眼睛解剖了牛、杀了牛,然后自己的手腕与眼睛配合,手眼一体,熟而趋巧。然后又有了下一个晋级,他的解牛熟巧到不用眼睛看了,而是“以神遇”了。这是“十九年”的总结经验,也是“所解数千牛”中调整优化的反复练习的熟巧。由此也可看出,反复练习应是总结经验、调整优化、逐渐晋级的练习,熟能生巧要有数量和时间的基础。

5.做事要循序渐进

示例:我们经常说做事要循序渐进。说来容易实施难。如何的循序才能渐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条:首先要少安毋躁,循时间之序;其次要遵循规律,循自然之序。大家仔细想一想,庖丁解牛之始,面对无从下手的庞然大牛,他急躁了吗?他没有急躁,而是循时间之序,用了“十九年”的慢功,终于由“技”渐进到“道”的层级。面对难解的牛,他挥刀乱砍了吗?没有,他遵循牛体的自然的解剖结构,未尝技经肯綮,终于在“动刀甚微”的情况下,使得被解的庞然大牛“如土委地”,渐进晋级到踌躇满志的层级。

6.顺其自然不强求

示例:何为顺其自然?我认为,一是顺应客观事物的静态的自然结构,而不是为了快速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强行改变事物静态的自然结构;顺应客观事物动态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为了快速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强行打断事物动态的发展规律。二是顺应与客观事物相对应的主观事物的现有状态和发展趋势。我们还是回到庖丁解牛的现场看看吧。一方面,庖丁没有为了快速解牛拿刀乱砍,从而改变庞然大牛的自然结构;也考虑了自己解的是一头活牛的动态变化的条件。另一方面,庖丁顺应了自己“由技进道”的自然发展的解牛晋级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解牛由“所见全牛”到“目无全牛”,直至“神遇” “欲行”的晋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庖丁从没有为了提前完成解牛,技艺不行而强行动刀。

7.避开锋芒,减少损失

示例:什么是庖丁解牛必须遭遇的“锋芒”?技经肯綮处是也。如果用刀直接接触这样的锋芒之处,很显然是不明智之举,不仅不能高质量地完成解牛之事,很有可能还会折了解牛之刀,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族庖常常就是这样用刀直接接触“技经肯綮”,而不懂绕开锋芒,所以一个月损失一把刀。与此相反,良庖能够避开“技经肯綮”处,“以无厚入有间”,是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因此,他使用的刀能够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8.关键之处不莽撞,谨慎行事

示例:关键之处往往是事件最难为之处,也往往决定着成败。所以每到关键处,更需要人思想上先重视起来,行为上更谨慎起来,不莽撞,小心行事。对于庖丁而言,技经肯綮就是解牛的难为之处。所以“每至于族”,庖丁见其难为,心理上首先重视,“怵然为戒”;“视为止”,眼睛盯着技经肯綮处;“行为迟”,解牛的动作小心而谨慎。因为这样的心理、观察、动作的小心、细心,庖丁才能迎来解牛的成功,一头筋骨交错的庞然大牛,在庖丁小心谨慎的动作后,才能“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9.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示例:庖丁在庞然大牛“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是一种成功后的喜悦,更是一种人的内在与物的外在高度和谐的愉悦状态。这样的愉悦不仅给人现场的感染,更给人事后的启迪。因为庖丁没有沉溺于单纯的喜悦中,没有提着刀到处炫耀他的刀技,他“善刀而藏之”。这是一份收敛锋芒、低调做人的姿态。这样的做人姿态,更给人以启迪。

10.凡事要有高远目标

示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话坦诚表白了庖丁解牛的高远目标。不止乎单纯的解牛技艺的纯熟,他还要追求这纯熟技艺中的“道”。这个“道”,是顺应内在自然的“官知止而神欲行”,是处大限制中得大自由,是处自由中创大艺术,是处艰难世界中保全性命。推而广之,世间万般职业,原本无贵无贱,唯有高远目标者,才能晋级,才能升华。目标高远,放羊也无损苏武忠汉心;目标高远,卖肉也不亏北大状元身。

11.抓住“技与道”相通本质,用心处事

示例:《庖丁解牛》的本质可以是“技与道的关系”,“技道”相通,“道”高于“技”。“道”的本质在于顺应内在的自然之“天”,无强行为,有自然为;“技”的至善亦在于顺应外在的自然之“天”,无强行为,有自然为。只有“以天合天”,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之“技”本质在于顺应牛的天然结构而自然解牛,他的手足肩膝之动,他的视行神欲之动,也完全顺应牛的天然结构而自然解牛。庖丁是抓住了“技道”相通本质,心、动合一,完成了解牛之事。文惠君正是通过解牛,悟得养生之“道”,也是顺应内外的自然之“天”,无强行为,有自然为,得养生焉。

12.抓住“自由与限制”相通本质,用心处事

示例:《庖丁解牛》的本质可以是“自由与限制的关系”,“自由与限制”相辅相成。庖丁面对的牛的“天理” “固然”即牛的自然的身体结构,就是他解牛面对的限制。牛的“天理” “固然”的身体结构,开始也许不仅超出庖丁解牛的难度预期,甚至是大大的困难。面对这样的困难,庖丁要想在解牛中达到一种挥洒自如的自由境界,必须“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也就是认识进而顺应牛的“固然”的身体结构,才能够形神合一、牛我交融、自由洒脱地完成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节”固然是限制,但这限制中有“间”。这就为自由地“游刃”提供了天地。只要善于在这一天地里施展本领,是同样可以自由自在的。“游刃”二字,正是庖丁合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的神化的处事境界。

13.抓住“艺术创造与自由”相通本质,用心处事

示例:庖丁的解牛之“技”,是一种“艺”术的创造。你看他解牛时手足肩膝的动作,就颇具艺术的观赏性,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商汤时的《桑林》舞曲,其韵律合于尧时的《经首》乐章。他的解牛之“技”已然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而这种艺术创造的境界,必须建立在合规律(“因其固然”)与合目的(“切中肯綮”)的统一基础上,建立在顺应牛体自然结构后游刃有余的自由挥洒的境界中。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神情,正是解牛技术艺术化、自由化后的一种内心满足的喜悦。这样一种踌躇满志,也是一种化技术为艺术的处事境界。

14.抓住“走骨间、游刀刃与处乱世、保性命”相通本质,用心处事

示例: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人们对人生前途充满了迷茫。这样的乱世,其实就是庖丁解牛遭遇的技经肯綮、骨间缝隙。但不管技经肯綮多么令人怵然,骨间缝隙多么令人难为,人这把刀总要游刃于骨间缝隙。因为庖丁要踌躇满志地完成解牛,养护性命;因为乱世人要适时顺应地保全性命,活出自由。走骨间、游刀刃,要视为止而行为迟,“官知止而神欲行”。同理,处乱世、保性命,要藏锋刃而避锋芒,适时代而顺变化。如此用心处事,才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如此用心处世,才能真得养生护命之真谛。

四、教材作文题评价量表

根据下面的评价量表,自我评价或小组内评价自己的写作层级:

评价项目水平层级ABCD立意的准确性非常准确自然基本准确自然有欠准确自然处不准确、不自然处太多 立意的多角度能够有九种角度以上的立意能够有七种角度以上的立意能够有五种角度以上的立意五种角度以下的立意立意的深刻度上升到庄子人生哲学 体现庄子时代的社会现实就庖丁解牛准确立意立意肤浅表面行文有无扣紧关键词 行文紧扣关键词且准确流畅行文紧扣关键词且基本准确行文能部分嵌入关键词且基本准确行文抛开关键词且有跑题论述论证方法运用的准确性论证方法丰富且运用准确有两个以上论证方法且运用准确有一个论证方法且运用准确论证方法运用不恰当论证结构的逻辑性 概念内涵清晰、层次间逻辑性强概念内涵基本清晰、层次间有逻辑性概念内涵欠清晰、层次间逻辑关联性不够概念内涵不清晰、层次间没有逻辑关联性

五、教材作文题拓展命题及立意参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狼和羊终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为了建立信任,两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则拿出了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转眼间,小狼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

1.从羊的角度:和平固然可贵,但不要对敌人抱有幻想;同不讲信义的人只能针锋相对。

2.从狼的角度:恶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3.从双方的角度:纸上的东西是靠不住的,一个人不要光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

4.从公证人的角度:法律需要强力的监督。

猜你喜欢
庖丁庖丁解牛小马
当庖丁遇到犟牛
骄傲的小马
涵养“庖丁”之劲——养的是苦干实干的狠劲钻劲
好的评价如“庖丁解牛”
灶王爷秀逗记(八)
庖丁解牛:牛和马的较量
小马快快跑
工匠精神之庖丁解牛
庄子《庖丁解牛》赏析
掌握规律是学习上精益求精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