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初中数学教学范式的演变情况和新课标改革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新课标改革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坚持以教促学、教学相长;以教促研、教研结合;以学促思、学思并用,使之更加符合新时代初中数学教学语境。
【关键词】教育改革 初中数学 教学范式 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2095-3089(2023)07-0196-03
中小学教育改革是提升我国素质教育、将教育理念有效融入课堂、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学科之一,担负着重要任务和使命,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强化知识运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领域。因此,对教育改革的历史进行回顾,分析初中数学教学范式的演变,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对当下新课标中初中数学教学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进一步对未来初中数学教学的新路径进行探究,不仅可以透视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可以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实践经验和教学范例。
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建设,从建国以来共进行了八次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分别为1950年—1952年、1953年—1958年、1959年—1962年、1963年—1964年、1978年—1980年、1981年—1985年、1986年—1997年,1998年以来,通过系列教育改革,彻底改变了教育底子薄、基础弱的中国面貌。依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色总体可划分为改革开放之前的探索阶段和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阶段。
(一)1950年—1977年:探索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初步确立教育总方针,因经济复苏、国力重振等国内形势发展需要,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发展重心不稳,教育改革政策主要为集权式的管理形式,并且受到苏联的影响,教学计划、教科书等理念照搬苏联模式,对中小学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未作明确的规定。1952年教育部对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各项工作进行规定,明确要求课本的使用需由教育部制定和审定。1954年开始为保证教育方针的正确贯彻和执行,先后颁布教育要求和补充通知。到1963年的这段时期内,对教学计划、教材使用、教学时间、校历安排都进行统一规定。到1977年,中国教育事业迎来新的春天,教育改革计划和实践不断在探索和进步。因此,自1950年到1977年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为保障教育改革的质量和教学的力度,不断探索前进。
(二)1978年至今: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小学教育开始主抓教学质量,并颁布一系列教育工作条例和中小学教学计划,开始设置选修课程,也进行了分科试行。之后分别对城市和农村的教学计划进行规定,也对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作进一步调整。到1986年,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施行,中小学教育工作进入正轨,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义务教育的普及,但教育改革工作一直在进步。一直到1998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国家教委对中小学教学大纲、教材审定、教学计划、课程设定、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发布一系列通知和要求,并且对中小学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教育教学分别做出适宜的计划,实现了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改革理念。随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顺应时代发展,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振兴计划、课程教学计划等全面施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结构上,均取得较大发展和进步,而且更加适应时代特征和教育发展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1-2]。
二、初中数学教学范式演变、机遇与挑战
(一)初中数学教学范式演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学的范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教学理念方面,传统数学教学以教师直接讲解为主[3],注重学生对公式的“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育[4],逐渐转变为启发式、反馈式的独立性学习模式[5]。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方面,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文件中并未明确,但在之后的数学教学大纲中逐渐强调说理能力、分断能力、归纳方法以及解决日常生活数量问题的能力。建国后,教学大纲开始强调培养学生数学运算、逻辑思维培养、空间想象力提升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在教学工具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传统教学工具的补充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7],对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几何模型建构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图形展示更加直观深刻。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数学教学主要以教材和课堂为核心,一定程度上造成知识边界难以突破、学习兴趣不强等问题,现代教育逐渐将课外活动与课堂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8]。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变化,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生活[9],更加注重学生在发现、分析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现代新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学内容也不断丰富多样。
(二)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课程既是传授知识和智力开发的重要载体,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10]。2022年3月25日,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我国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正式开启。从新版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数学课程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同时,增强学生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运用能力,并塑造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培育适合学生未来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所需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标改革重点关注的内容。强调素养导向,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型人才的教育设计,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机遇。但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中也存在巨大挑战。首先,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需要全面思考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遴选、学业质量标准研制、考试评价体系建构等。其次,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引导教师育人理念转变,推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按照教材讲课,学生课堂听讲、课后背诵练习、期末考试为主要活动形态的书本型育人方式改革。最后,新课标也对学科的实践性提出相关要求,强调学科思想方法和学习方式深化与创新,倡导在实践中、运用中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但数学作为一门抽象学科,如何将抽象情景中的实践性活动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三、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路径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虽然是基础性教学,但它是小学到高中过渡与衔接阶段,是学生抽象思维培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同时,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亟需探究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的教学范式,培养初中学生认识、掌握及应用数学的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深入推进新时期我国数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学是“教”与“学”的全过程,不仅强调老师和学生间的主体关系,同时也是新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在主体关系方面,“教”凸显了教师在数学知识传授中的主导地位,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知识输出者、传递者,肩负着为学生成长传递新知识的重要责任,“学”则表明学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老师的知识输出是其知识积累的重要来源。在学习方式方面,随着学生知识需求的增加和新事物的涌现,为满足教学需要,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技巧。此外,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知识的接受度难免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和请教往往能强化学生间的知识积累。新课程改革带动了现代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与“学”的观念,树立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观念,尤其是新技术、新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融合;同时应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策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提质增效与策略创新,为学生构建高价值育人平台。
(二)以教促研、教研结合
教师是教育教研的主力军,课堂是师生互学共进的主阵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创建一流教育质量,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形成理论学习、问题探讨、深入反思、行动跟进的教研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上好常规课,在课前、课中及课后等环节做足工作,课前准备应认真钻研数学教材,深刻把握课程标准,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差异性,精心设计内容情景和教学策略;课堂上,积极引領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协作和默契配合,使读、思、疑、议、练、创贯穿整个课堂;课后及时总结,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展示。此外,学校可以开设公开课、观摩课,创建交流合作、互动学习、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通过教师互听互评、反复探索,提升课程质量,并组织学科教师定期开展课程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参与教研的热情。同时,应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传授、帮扶、带动作用,让其他教师学有示范、赶有目标、研有套路,通过听课、学习、交流、指导,促进新老教师观念的更新与能力的提高,在研讨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三)以学促思、学思并用
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把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作为目标追求,根本上是培养学生“学得、习得、悟得”的学习意识与能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首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对象、教学情况,优化设计差异性操作模式,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特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的设计、阐释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加速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人数学思维与综合素养的培养,重视课堂提问的效率,合理引入科学高效的数学问题,通过问题情境的精心设计,优化提问策略与方式,提出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反思问题。最后,教育的根本是启发智慧,教学中应将环境、个人以及心灵融合为一体,将数学材料以及数学学习的主体融合为一体,以此来帮助学生从直观感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的高阶思考能力过渡,以此增强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家源.基础教育:夯实千秋基业 聚力学有所教[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9,979(10):10-12.
[2]章延军.问题导学法与初中数学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100.
[3]李永树.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教学范式创新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0,723(14):54-56.
[4]林锦火.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浅谈[J].读写算,2022,1252(33):16-18.
[5]张敏,李娜.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基于18节部优课的视频分析[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77(12):16-20.
[6]武亮英.初中数学能力目标的演变——以我国1912年至今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32(2):104-106.
[7]马艳魁.信息技术视角下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J].读写算,2022,1252(33):28-30.
[8]顾大权,张林.初中数学共创教学范式的基本内涵及其操作[J].数学教学通讯,2022,810(29):3-4+15.
[9]高翔.20世纪以来中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内涵与要求的演变[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3):30-35.
[10]陈竺.问题引导:重构初中数学教学新范式[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1,839(33):26-27.
作者简介:
张智(1984年—),男,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