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莹颖
[摘 要] “互联网+”的浪潮席卷全行业,中职会计事务专业也需要适时调整。税法实务课程是中职会计事务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无论是学生学习还是教师教学方面均存在壁垒。文章提出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实施税法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 税法实务;中职;会计;课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2023. 11. 067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3)11- 0234- 04
0 引 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发新的技术改革浪潮,促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社会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对从业者及求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个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来应对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各专业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课程体系及内容,适时适当地进行调整。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金税三期工程建设、全面实施营改增打通抵扣链条、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等税收政策得以有序落实。中职会计事务专业在培养学生涉税知识能力方面,应以“互联网+”思维重新构建教育模式,对传统税法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赋予传统课程新的时代特性。
1 税法实务课程的主要特点
中职学校会计事务专业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均将税法实务课程纳入专业核心课程,要求所培养的会计事务专业学生在税法实务学习过程中,应达到如下目标:一是掌握基本的税收理论知识;二是掌握基本的税收概念和常识;三是掌握重要税种的税收规定,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附加税等,能够计算应纳税额;四是掌握报税、征税方法,完成简单的税务申报表,培养学生用税收基本法规去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税法实务这门课程融合了税收法律法规、会计计算核算知识,集理论和实操于一体,时效性、实用性很强,学习难度较大。
一是税法体系庞大。我国现在开设了二十多个税种,按征税对象可划分为五大類,分别是商品和劳务税类、所得税类、财产和行为税类、资源和环境保护税类、特定目的税类。每个税种都有特定的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等要素,其庞大的体系对中职会计事务专业学生的记忆和辨析能力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二是税制要素抽象。各税种一般由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减免税等多个税制要素构成,是税法实务特有的专业术语。表述的语句较长且抽象,日常生活中难以触及体会,中职会计事务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理解和运用难度大。
三是计税公式繁多。无论是大税种,还是小税种,都有其特定的计税方式,运用不同的计算公式计算应纳税额,容易造成错漏和混淆。以个人所得税为例,税务局改革个税后,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合并为综合所得,在各自预征的基础上每年进行汇算清缴。预征和汇算清缴的计算过程不同,扣除项目也有区别,并且需要多步骤计算,中职会计事务专业学生要完全熟练掌握无疑要下一番苦功夫。
四是税法革新迅速。为了匹配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营改增为伊始,国家税务总局每年都出台大量修税文件和公告。营业税完全并入增值税,增值税税率一降再降,个税综合所得实施等新政策推行,对职业教育影响颇深:一方面,会计事务专业教师在教学上必须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为防止内容滞后,教材修订更新工作压力剧增。
2 纳税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中职学生在学习税法的过程中,存在学习障碍。如学生社会阅历浅薄,经济知识储备少,对税法课程中涉及的大量涉税事务和专业词汇比较陌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并丧失学习兴趣;再如,学生的年龄处于十五六岁,大脑发育尚未完全,立体思维能力不足,在大量的税收法律法规中迷失学习重点与学习方向。
在税法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教学障碍。一是课时缺口大。税法实务课时设置一般为80~120课时,既要讲授理论知识,还兼顾申报实训,现有课时量难以满足课程需求。二是教材内容旧。近年来国家税制政策频频变动,教材编排未能及时跟上,造成现行教材普遍滞后。三是实训机会少。如今各类会计技能大赛,越来越青睐于结合纳税申报考查会计学生的实操能力,但是纳税申报的实训软件和案例还不够完善,可选择范围较小,加之课时紧张,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机会大大减少。
3 纳税实务课程改革设想
3.1 明确教学目标
在“互联网+”背景下,税法实务课程应该重新明确教学目标,使之具有“互联网+”的特征。税法实务课程主要学习各税种的基本规定、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纳税申报的要求。通过学习与训练,学生能够明确企业税务登记、发票申购与使用的基本要求,并能正确计算各税种的应纳税额,规范地进行手工及网络纳税申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从以下三个维度对该目标进行分析。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各税种税制要素,准确判断涉税业务,正确计算各税种的应纳税额;能力目标:学生能按照税收征管要求,在数据化条件下规范地为企业进行纳税申报;德育目标:提高学生依法纳税意识,培养学生税收筹划职业精神。
3.2 渗透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需要革新现有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为主导,通过税务案例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企业管理能力。传统的中职税法实务课程教学受限于教学手段,仅传授税种的应纳税额计算和征管条例,弱化纳税申报实训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脱离时代要求,应根据教学目标重新梳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渗透“互联网+”,需要贯彻产教融合的理念,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任务式教学,根据各税种的特点构建不同的工作页。税法实务工作页的构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仅凭中职学校会计教师闭门造车是无法完成的。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使用网络数据,共同开发贴近企业实务流程的工作页操作系统,使税法实务课程教学事半功倍。
3.3 丰富教学方法
“互联网+”的多元化思维可以丰富税法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有利于摆脱旧式一言堂、枯燥无味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专业素养。
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工作页的形式在税法实务课程中推进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工作页的建设工作从教学项目的确定开始,再到教学内容的细化,直至教学设计的完成。
第一,确定教学项目。对税法实务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析,主要为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小税种的介绍,综合考虑课时量、实用度和教学资源等因素,确定主要教学项目及教学内容。
由于税法知识庞杂且抽象,中职学校会计事务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难以匹敌,一般来说,税法实务课程仅集中于一个学期开设,每周安排四个课时。然而,无论是从实务素质培养角度,还是考证比赛的角度去考虑,四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从教学内容考虑,如今税法实务的教材包含税收法律制度认知、增值税纳税实务、消费税纳税实务、关税纳税实务、企业所得税纳税实务、个人所得税纳税实务、其他税费纳税实务等七个项目编排总目录,其中每个项目又分别按基础认知、应纳税额的计算、涉税会计处理这三个维度展开各个税种的税务知识教学。如果完全遵循这个思路进行课程设计,会出现三大问题:一是课时严重不足;二是缺少对接实务操作的内容;三是学生无法区分、掌握数量众多的税法规定。
以学生学情为出发点,对税法实务课程内容进行精简并重新规划,保留税收法律制度认知、增值税纳税实务、企业所得税纳税实务、个人所得税纳税实务、其他税费纳税实务等五个项目。我国重新进行税制改革之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大税种成为与企业息息相关的税种,是考核的重点和难点,其他税种则简单了解、适当弱化,保证在有限的学时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细化教学内容。中职学校会计事务专业学生在学习各税种的时候,除了理论知识,还应当补充实践知识。所以将原来的三维度更改为基础认知、应纳税额的计算、纳税申报处理这三个新的维度,会计核算不再作为税法实务的学习要点,使税法实务更直接明了、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实操把税法知识具象化,让学生深入理解税法知识。
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具有高度一致性,根据教学内容,将税法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税法实务总体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对税务岗位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涉税知识、工作流程和纳税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企业税务工作流程,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将税法实务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项目中。在此基础上细化教学内容,得出每个工作任务乃至具体任务的教学目标。以增值税纳税实务项目为例。增值税纳税实务项目主要设置三个任务,分别是基础认知、应纳税额计算以及纳税申报处理。任务一为“增值税纳税人、征税范围、税率”,这个任务对应的教学目标描述有: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现行增值税税法的发展历程,清楚描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不同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准确判断哪些行为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掌握增值税不同情况下应使用的税率,明确增值税纳税申报的期限和地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踏实负责、细致认真的职业态度,形成依法纳税的观念。以此类推,任务二为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这里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将任务二拆解为三个小任务:销项税额的计算,进项税额的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然后这三个小任务分别又设置各自的三维教学目标。接着,以任务为导向,把分解的课程任务分配到每个课时,形成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第三,完成教学设计。围绕具体任务的教学目标,以工作案例作为知识点的载体,设计每次税法实务的教学课堂。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贯穿教学设计,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优势,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探索案例任务,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以进项税额的计算为例对税法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说明,教学课堂以“回顾—点题—任务—练习—汇报—总结”为线索进行。在回顾环节,教师以提问或者游戏的形式回顾上次课内容,学生参与活动,温故知新。在点题环节,教师创设一般工作情境,引入本课堂的课题为进项税额的计算,目标为掌握进项税额的计算,用任务驱动学生参与工作情境,鼓励学生对工作任务进行探索,或者播放微课,适当引导学生从微视频中寻找线索,并邀请学生代表将解决工作情境問题的方法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和说明。教师以点评的形式讲授进项税额计算方法,同时检验学生代表的任务完成正确与否。到了任务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内容,进一步深化教学情境,以不同情况下出现的特殊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为购进商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的情形,为购进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和发生非正常损失的情形。然后教师应列举对应的税法规定启发学生,让学生思考这些特殊的业务在企业中税务会计是如何处理的,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各组展示小组的解决方案,进行小组PK。正确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自己点评,也可以让学生小组相互点评,提高学生的沟通组织能力。在练习环节,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与案例相近的练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布置的案例分组练习并讨论发言,教师主要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在汇报环节,由学生代表发言,主要汇报本次课存在疑惑的地方,练习的完成情况以及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进行相互补充、相互解答,教师聆听学生汇报,对学生总结进行归纳。最后是总结环节,教师在总结整个课堂的基础上,再次回顾重难点,强调进项税准予扣除和不得扣除的情形和进项税不得扣除的处理方法,并对课堂纪律、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发放课堂评价表,学生自行思考后填写,到此即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中职会计教师在税法实务课程中还可以尝试更多元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由教师布置案例或者鼓励学生搜集、编制案例,然后分组实践,完成案例报告。为了培养学生统筹税务的综合管理能力,可以在学期末安排实训周,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常用税种进行综合实训。采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以主角身份活跃于学习活动中,不仅夯实了他们的专业基础,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综合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婉婷,刘颖婷.“互联网+”背景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9(11):127-129.
[2]陈君芬.营改增背景下中职《税法》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财会学习,2017(5):209.
[3]刘岩.中职学校会计事务专业《税法》课程项目化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东方企业文化,20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