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斌
[摘 要] 为进一步探究体育旅游发展路径,文章对体育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梳理,总结出常規体育旅游和特种体育旅游两种模式,从产业融合视角提出发展对策: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优化产业服务,提高产业服务能力;立足产业融合要素目标,创新体育旅游企业管理的架构、经营模式和价值链;从区域资源禀赋、对接国家战略和多元融合层面,开发体旅精品项目;以厚植人才基础为导向,在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优秀人才引进上下功夫;在注重体育旅游品质建设的同时,提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效果,推动用户向游客转变。
[关键词] 产业融合;体育旅游;发展路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2023. 11. 049
[中图分类号] F59;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3)11- 0172- 03
0 引 言
产业融合是产业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既能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也能孕育新的产业,在我国产业融合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体旅融合是具有代表性的产业融合形式之一。体育旅游具有多元化的效益,既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关联性的强弱是决定特定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能力的重要因素,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有很强的关联性,二者在一些领域有较高的重合性,如休闲娱乐、社会交际、强身健体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现到消费结构上,便是基本生活开支占比的显著降低与体育、旅游消费的持续提升。不仅如此,消费需求还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变化,生活水平的品质化提高使得大众消费需求从“能”向“好”转变,品质日益成为大众消费需求的重点,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大众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人们对于旅游资源思想认知的转变是促进体育旅游稳步向前发展的重要条件。
1 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1.1 常规体育旅游模式
常规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最为主要的模式,对于常规体育旅游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将赛事体育旅游、观光体育旅游、休闲体育旅游等称为常规体育旅游。
赛事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最为常见的模式[1]。赛事旅游以赛事活动为旅游资源,赛事旅游的观看者即赛事体育旅游的游客。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党的二十大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我国体育人口规模持续增加,同时也为赛事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体育赛事活动为数众多,既有国内体育赛事,也有国际体育赛事,既有专业体育赛事,也有综合性体育赛事。从北京、广州、南京等城市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经验来看,体育赛事在吸引游客、扩大城市知名度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2014年南京举办青奥会期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300万人次。
观光体育旅游以体育场馆以及依附于体育场馆的演艺活动为旅游资源。大型赛事不仅会扩大主办城市的影响力,也能为主办城市留下具有标志性的体育场馆遗产,而这些体育场馆遗产正是观光体育旅游的热点。以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为例,奥运会结束后,主要体育场馆,如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等,被开辟为奥林匹克公园。奥林匹克公园也成为继北京故宫、长城后最为热门的景点。2008—2018年,奥林匹克公园10年内累计接待游客5亿人次,并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仅如此,体育场馆也可以改造为演艺空间,从而推动文体旅的融合发展,如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的“梦幻水立方”以及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举办的“水上威尼斯”等产品[2]。
休闲体育旅游具有休闲、旅游、保健、康养等多重价值,既能放松身体,也能调节身心,契合现代人的需求。休闲体育旅游以旅游为形式,以休闲和体育的结合为主要特点,有多种不同类型。度假体育旅游多为“风景区+酒店+休闲体育运动”的形式。得益于中产阶层的壮大与高收入群体的增加,度假体育旅游发展迅速,一二线城市涌现了大量的度假体育旅游基地,如上海的太阳岛高尔夫温泉度假村、苏州的昆山大上海高尔夫度假村。随着旅游业的持续繁荣与国家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乡村体育旅游、民俗体育旅游等常规体育旅游的类型也在增加,体现出以旅游为主、体育为辅的特点,是旅游产业向体育产业的拓展与延伸。
1.2 特种体育旅游模式
特种体育旅游是与常规体育旅游相对应的概念,指常规体育旅游以外的体育旅游模式。特种体育旅游主要有野营体育旅游、高山探险体育旅游、江河漂流体育旅游、洞穴探秘体育旅游[3]等多种类型。首先,特种体育旅游对自然环境有较高的要求。特种体育旅游多依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开展,如高山探险体育旅游需要有崇山峻岭作为资源,而江河漂流体育旅游则需要有江河湖泊作为资源。对自然环境的要求决定了特种体育旅游的发展比常规体育旅游有更高的门槛,而从国内特种体育旅游发展的态势来看,西南地区的自然禀赋较佳,特种体育旅游的发展态势更好。其次,特种体育旅游的参与性较强。特种体育旅游有很强的参与性,游客既是特种体育旅游的主体,也是相关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并且游客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便是体育旅游的过程。特种体育旅游的这一特点使得其在中青年群体中广受欢迎。以酉阳桃花源景区的攀岩旅游为例,在酉阳县桃花源第二届国际休闲旅游文化节上,酉阳国际攀岩精英赛大放异彩,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名攀岩选手参与其中,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最后,特种体育旅游具有较高风险性。旅游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体育旅游安全风险高于其他类型的旅游,而特种体育旅游的安全风险又高于常规体育旅游。从特种体育旅游的类型与特点来看,特种体育旅游具有更强的体育属性,如具有很强的体验性、参与性,需要游客有一定量的体育运动,特种体育旅游可视作以体育为主,以旅游为辅的体育旅游。
2 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
2.1 优化产业服务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涉及面广、变化因素多、实施难度大等特点。仅靠市场层面的自发行为,不仅难以实现体育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目标,且不可避免会产生种种乱象。因此,强化政府居中引导、扶持、治理的作用,就成为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角度出发,优化体育旅游产业服务,提高体育旅游产业服务能力。体育部门、文旅部门是最为主要的部门。可构建制度化、高层次、常规性的协作性机构,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4],在协同发挥好不同部门服务作用的同时,更要不断地优化旅游环境,无论是招商引资,或是游客吸引,均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要从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法治建设、市场道德建设、社会公德建设,改善大众旅游环境。
2.2 创新企业管理
文旅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发展涉及多个主体,其中,体育旅游企业是最为关键的主体。要立足产业融合的要素以及体育旅游的发展目标,推动企业管理创新。首先,创新组织架构。传统的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其組织架构多为纵向一体化架构,具有等级森严、层次分明的特点。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的融合对企业的市场反应力、内部整合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革的角度出发,推动企业组织架构向横向一体化、虚拟一体化乃至混合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减少中间层级,强化部门间的协作,提高跨行业经营能力。其次,创新经营模式。体育旅游企业分为多种类型,如体育企业向旅游产业延伸型、旅游企业向体育产业延伸型等。要立足企业的实际情况,择优开发契合企业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的体育旅游项目,并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配置,提高经营能力。最后,创新价值链。体育旅游发展初期,体育旅游企业产品以单一型产品为主。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单一型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体育旅游发展的需求。要以价值链创新作为体育旅游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推动体育旅游产品从单一型产品向复合型乃至集成型产品转变,构建全新的体育旅游价值链,并实现运作方式从单体化经营向链条化运作的蜕变。
2.3 开发精品项目
项目运作是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发展的核心环节,而精品项目则是保证体育旅游多元效益的必然要求。国家体育总局2016年发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开展全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推介,打造一批体育旅游重大项目”[5],为体育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其他类型的旅游相比,体育旅游的门槛更低,这使得体育旅游与多种不同类型的资源禀赋有着广阔的衔接空间。比如,对自然资源密集的区域而言,精品项目的开发可以生态体育旅游为中心,而对体育场馆设施众多的区域而言,精品项目的开发则可围绕体育场馆设施开展[6]。其次,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开发需要和国家战略紧密对接起来,可将乡村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开发的重点内容,尝试以文体旅三者融合为切入点,打造多元产业融合的精品项目,强化体育旅游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4 厚植人才基础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才在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的发展中发挥着保障性的作用。产业融合既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将厚植人才基础作为体育旅游发展的重点环节。首先,从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学校维度上,要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从体育旅游发展的态势出发,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积极开展体育、旅游跨专业教学,培养适应新时代体育旅游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其次,立足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发挥好体育旅游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破解体育旅游发展中人才供求错位的问题。最后,加强优秀人才的引入力度[7]。从薪酬待遇、落户、启动资金扶持、住房补贴等多个角度加强优秀人才的引入力度[8],从而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向培养和输送专门人才。
2.5 做好舆论宣传
在体育旅游不断发展的今天,一方面要重视体育旅游品质建设,以精品项目的开发、外部环境的治理来改善营商环境、旅游环境;另一方面也要从传播学、广告学的角度,做好舆论宣传。比如,在国家级媒体投放广告。国家级媒体(如央视等),不仅观看者众多,且具有等级高、权威性强的优势。可在国家级媒体投放体育旅游广告,让更多的人了解区域体育旅游的产品。同时,也要利用好户外媒体的作用,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如飞机场、高铁站、城市中心广场等,滚动播放体育旅游广告。又如,强化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在网络通信技术更新迭代与移动智能终端高度普及的今天,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显著优势就是速度快和范围广,要加强新媒体在体育旅游宣传中的作用。以抖音为例,作为短视频平台的头部平台,抖音用户基数巨大,能够满足推广需求。可注册抖音账号,发布和体育旅游相关的短视频,吸引用户关注,并推动用户向游客转变。
3 结束语
在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在保障就业、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业融合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旅游+”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体旅融合则是“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体育旅游既契合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也能推动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因此,要深刻认识到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确立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从优化产业服务、创新企业管理、开发精品项目、厚植人才基础、做好舆论宣传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发展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明洋,邢尊明.我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发展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4):100-104.
[2]杨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机制[J].体育学刊,2016,23(4):55-62.
[3]彭杰.我国特种体育旅游的种类、特点及开发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27(5):48-51
[4]刘晓明.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5):187-192.
[5]王石峰,夏江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协同路径研究:以珠海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6):9-13,50.
[6]金媛媛,杨越,朱亚成.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6):31-33.
[7]黄鹂,马学智,张成明.新时代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3):19-23.
[8]慎建波,李官鑫.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