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伟业的理论支撑。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从历史之维总结经验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在我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张昀慧,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邮政编码 266237)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3-0013-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从马克思主义行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话语体系的转变深刻揭示了党领导人民创造百年历史伟业的精神密码。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看清楚过去我们何以开创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并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成功,弄明白如何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对于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史的一条重要线索。纵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时期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也随之经历了从套用到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创新性发展的飞跃,主要表现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中,反思以往简单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经验的做法,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
遵义会议是党开始走向成熟的转折点,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人逐步成为党的领导核心,为确立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命题提供了组织保障。随后这一科学命题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得到正式确立。按照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开创出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秉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的”原则,在经济政策、社会矛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科学判断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情况,按照七届二中全会的部署和《共同纲领》的规定,决定在一段时间内容许对国计民生有利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有经济的地位得到充分巩固后,公私合营的实践成功地将和平赎买由一种设想变为现实,实现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改造形式的创新。
在社会矛盾方面,毛泽东同志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同志立足实际,考察、分析我国内部的社会关系,开创性地提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初,便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共八大基于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的基本国情和主要任务,提出了许多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针和新设想,开创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启
改革开放前夕,为了回答好“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毅然举起“实事求是”的伟大旗帜,指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3]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时期。
党的百年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什么时候党内民主氛围浓厚,社会政治局面生动活泼,思想就会活跃,马克思主义就能与中国实际充分结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对此,新时期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反复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4]必须以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此外,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十分重视理论学习的作用,强调在系统学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发展新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强调理论学习和创新要同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指出,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一定要讲学习,学习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进入21世纪,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更好地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这一时期,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推进
党的理论创新主体能动性的增强以及对创新经验的系统总结,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时代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首先,党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归根到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新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根源性回答,为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提供信心底气;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在中华大地焕发真理的光芒,是对马克思主义行做出的补充性说明,体现了在承认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同时又践行其开放性、时代性的发展要求。
其次,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确阐释了“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基本遵循。
第三,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突出贡献是在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奋斗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以其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开辟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经验
任何有价值的理论创新都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具有借鉴意义的既有文明成果、具备批判能力的主体推动力量和推动历史前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素,马克思主义得以实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5]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类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理论基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始终掌好思想之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才能在守正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马克思主義是适应中国需要的科学真理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内在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实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支撑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根本科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两大发现分析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过程、发展前景和领导力量,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基本的行动指南。
具有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指导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外在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当今时代仍处于马克思主义的作用范围,马克思主义仍具有满足中国发展需要的指导力量。我国的国体、社会形态以及执政党的性质规定了,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要在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的基础上实现满足中国需要的创新,确保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不变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不偏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性质不变色。
2.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创新的方法论
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时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为后世的理论创新提供的基本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求“是”,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实践中求证,检验认识的准确性;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开辟接近真理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根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过程中,党始终强调理论创新必须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实践经验和用而不觉的价值理念融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这一观点指导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和问题前沿,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作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
(二)党的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教条僵化走向与时俱进的过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增强历史主动实现的。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历程才能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1.中国共产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体力量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精神力量,只有掌握无产阶级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在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实现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掌握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时代化发展和大众化社会化普及。具体表现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从“一个结合”发展到“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到同中国具体实际并驾齐驱的位置,强调理论创新要坚持文化自信,从中华文化深层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血脉中增添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论特色。同时,系统总结理论创新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将坚持人民至上放在首位,强调理论创新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和为民造福的本质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7]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党对时代主题和本国国情的准确判断下、在党对国内矛盾的深刻洞悉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得以实现同客观事物相联系、同中国需要相适应、为中国人民所掌握。
2.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的理论武装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关系到党能否促成全国一盘棋、调动上下一条心为实现全民族的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对此,党充分认识到作为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组织,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政治建设是引领全社会意识形态塑造的关键。从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原则到延安整风整顿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新中国成立初进行的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到改革开放以来为提高全党思想理论水平开展的“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主题活动,党始终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成果武装全党、锤炼党性、统一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阶级基础,确保本党的思想先进性、组织纯洁性、政治坚定性。
3.党的领导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程,表现出螺旋上升的事物前进规律性。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任何时期都要警惕“两条道路”对理论创新的侵蚀,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8]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决定了中国的理论创新决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揭示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展现出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强大生命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必须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在符合规律的条件下,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的多层问题作为理论创新的落脚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客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经过实践活动作用后的产物。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不断提出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也不断展现新气象、新风貌。在经济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天平随之由效率转向公平,强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政治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思想理论探索和体制机制创新两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坚定的方向指引和确切的制度保障。此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也随着新理念的提出得到丰富和发展。总之,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蓬勃兴旺的建设活力;也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产物,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实践落实,更重要的是发挥实践客体对理论的检验作用,通过客体建设成效的好坏反映理论存在的问题,指明修正的方向。
2.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任务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9]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解决的全部问题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本质和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能否建设市场经济的问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主体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指归;科学发展观聚焦发展价值观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方位,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新的时代课题,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征程。因此,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理论创新的落脚点。在新的历史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面向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总体现状,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以完善制度建设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以坚持人民至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色增量。
3.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保持真理性的必要条件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0]所谓真理,即人的头脑中关于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准确反映。符合客观规律是真理区别于谬误的根本依据,也是确保理论成功推进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理论创新要想实现追求真理、引领时代的目标,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宏观层面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处于三大规律的核心位置,是理论创新要首先把握的一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党执政地位的稳固与否,因此,党只有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才能获得对自身执政规律的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探索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也预料到检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需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历程。在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历程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是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坚定崇高信仰的根本支撑和力量来源。因而,马克思主义要想在变化的时代和场域内实现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必须要认识和遵循的首要规律。为此,就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而在符合规律的情况下实现理论创新和对实践的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5][8][9][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團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1.
[3][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6.14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责任编辑 马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