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存
摘 要:在小麦高产栽培的过程中,推广和应用植保技术可增加小麦产量,为我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分析了植保技术的原理,阐述了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优势和价值,希望能为相关专业人员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植保技术;小麦;高产栽培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3-011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志码:B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研究小麦高产栽培种植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应用植保技术,可改善小麦种植地环境,提升土地综合利用率,以实现小麦高产栽培。
1 植保技术原理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食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提高小麦产量是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如今虽然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但病虫害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应科学运用植保技术,对小麦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应用生物、化学技术,并与自然资源有机结合,即植保技术。采用杀虫剂等防治病虫害,虽然见效好,但是残留物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因此,要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运用现代植保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1]。
2 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基本原则
2.1 高质量和高产量原则
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对小麦产量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植保技术是通过改进土地利用模式,提高耕地利用率,是小麦高产的一项重要技术。当前,我国小麦生产存在品质低等问题,有的生产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小麦质量和产量,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可应用植保技术,提高小麦的质量和产量[2]。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传统的小麦种植技术相对落后,为此必须持续创新小麦种植技术。
一方面,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改进小麦植保技术,达到智能化、系统化的目的,保证小麦优质高产。
另一方面,应选育高产、多抗小麦,既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又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使农业与自然和谐共生,增加农业生产效益[3]。
3 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必要性
3.1 控制病虫害
通过深入调查小麦生长特性发现,在小麦生产中易发生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条锈病对小麦的为害最大,会降低小麦产量。白粉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茎、穗等,影响籽粒的品质。小麦出穗期易发生蚜虫,会影响小麦产量。
此外,气象条件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加大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力度,对提高小麦质量至关重要[4]。
3.2 降低小麦倒伏概率
小麦中晚期,由于氣象条件变化,导致小麦大面积倒伏,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因此,小麦中晚期,要适时应用植保技术,如施用磷酸二氢钾,以提高小麦的产量、质量,有效降低小麦的倒伏概率。
3.3 防干旱、早衰
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由于土壤缺乏水分,使小麦早衰,导致小麦大量减产。推广与应用植保技术主要是加强田间管理,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频率和施用量,提高小麦的抗病性、抗早衰性,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5]。
4 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价值
4.1 调和剂
调和剂是根据小麦的生长环境,选择合适的药剂与种子混合后干燥,播种。调和剂在小麦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从根本上减少病虫害,从而促进小麦增产。在播种前,可选择2.5%试乐时种衣剂兑水0.5 kg,拌种10 kg,也可选择50%甲柳三唑酮兑水0.5 kg,拌种10 kg,烘干,能起到很好的增产效果。
在药剂拌种时,要科学用药。施用药剂过量会影响种子生长发育,施用药剂量较小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从而影响小麦抗病虫害能力。在混合麦种时,种植者应尽可能采用干拌方式。选择科学的拌种方法,在播种前选择3%适乐时种衣剂兑水1 kg,拌种12 kg,待干燥后播种,从而减少地下病虫害。尽可能采用随拌即播的方法,避免长期储存小麦种子,一般情况下,将麦种、杀虫剂、杀菌药物混合搅拌均匀后放置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4 h,待麦种完全吸收药物后再播种,以免影响种子药效。
4.2 土壤处理
在配制药剂前处理土壤。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处理土壤时,可以选择50%辛硫酸制成有毒的土壤,将小麦种子均匀撒入经过处理的土壤中,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增加小麦产量。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时,推广应用小麦植保技术,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当前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病虫害问题。在不处理土壤的情况下,小麦总产量会下降35%,有些地区甚至会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因此,为了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在药剂拌种后,要有效处理土壤,并采用毒性相对较低和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如在土壤中加入5%辛硫磷颗粒剂,可防治病虫害[6]。
4.3 化学除草
当前,在小麦除草过程中,采用化学除草方法,会降低小麦质量和产量,所以合理利用除草方法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在除草时,要根据地理特点选用化学药剂,小麦2~3叶期平均气温应在10 ℃左右,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除草作用,可以喷洒化学药剂除草。在冬季前喷洒农药可以清除全部杂草,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既可以达到最佳的除草效果,又可以降低种植成本。在小麦2~3叶期除草时,要根据杂草种类选用化学药剂,如选用氯氟环氧乙酸兑水混合均匀,喷洒杂草[7]。
化学除草是用除草剂替代人工除草,在使用化学除草方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耕地平坦,如果地势不平,不利于喷洒,会扩大喷洒面积,浪费药剂,不利于除草。
二是在除草前要明确耕地面积和合理施用除草剂,防止过量施用除草剂对小麦产生副作用。
三是在杂草生长早期施用除草剂,可以有效提高除草效率,减少除草剂施用量,从而降低除草费用。
四是除草剂要在阳光明媚或雨过天晴时施用,不可在有风时施用。在阳光充足、潮湿的环境下,会增强除草剂的效果,而大风天气会使除草剂喷洒到小麦上,不利于小麦生长。
五是在小麦3叶期应用化学除草方式,同时注意土壤中的杂草类型,选用适当的除草剂。
4.4 小麦中后期管理
小麦生长中期较为旺盛,科学、合理地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由于小麦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如白粉病、锈病、红蜘蛛、条锈病等病虫害不利于小麦健康生长,因此,在实际病虫害防治中,可选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哒螨灵兑水混合均匀喷洒在小麦种植区域。工作人员要密切注意小麦的生长状况,并及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小麦生长中期是关键时期,所以要加强管理,确保其快速恢复和拔节。在小麦中期管理中,要重点控制病虫害,根据不同病虫害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提高小麦产量。如白粉病害、红蜘蛛、锈病等比较常见的病虫害,采用适宜的防治方式,以降低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同时,对于长势较好的小麦,要在麦苗拔节前7 d施用25%增壮素,确保小麦正常生长[8]。
小麦后期管理主要是在小麦拔节后,是保证小麦产量的关键,因此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具体来说,可以定期喷洒农药,将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剂混合,实现一次性彻底控制病虫害。小麦后期管理目标是提高小麦防病虫害、防旱、防风等能力,确保小麦健康生长。在小麦后期管理中,有关部门会选用合适的农药混合喷洒,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对提高小麦品质、产量、田间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9]。
4.5 控制病虫害
由于小麦生长受易外界环境影响,导致小麦长势较差,也易发生病虫害。在防治病虫害时,要合理选用药物,尽可能选用对小麦生长影响较小、药物残留量较少的药物,以促进小麦高质量生长。在防治小麦病虫害的过程中,既要科学、合理地用药,又要注重其发展规律,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时机。
在喷洒药剂时,要使用手套、面具等工具,这些工具具有良好的防护作用。在机械喷雾时,要将药剂准确注入到所施用的仪器中,防止药剂外泄,损伤人体皮肤和仪器。
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农民应避免过量施用杀虫剂,应充分了解小麦品种、土壤结构、温湿度等,制订相应的防治方案,提高防治效果和工作效率。有机结合各种预防措施,提高防治效果。防治药剂包括40%多·酮、25%氯乙烯菌脂、15%丙唑·戊唑醇悬浮液。防治蚜虫可施用7.5%氯氟吡虫啉、22%噻虫高氯氟悬浮液、高氯氟氰水溶液[10]。
小麦拔节后要及时防治各类病虫害。比如,对于容易发生病虫害的根系,可以选择合适的药剂,如戊唑醇、苯甲丙环唑,每隔5 d施用1次,连续施用2~3次,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小麦白粉病,应根据为害程度合理选用相应的药剂。发生白粉病早期,可以选择30%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兑水喷洒。第1次喷洒时间在4月底,每隔7 d喷洒1次,连续喷洒2次,防治效果较好。
4.6 抽穗杨花期应用植保技术
小麦抽穗扬花期,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红蜘蛛等为害性较大,应加强防治。赤霉病与天气相关,通常发生于小麦扬花期、灌浆期。如果发生赤霉病,不仅会降低小麦产量,而且会引发动物和人类中毒。因此,应加强控制赤霉病。要采取药物防治,在小麦开花前后,施用30%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兑水喷洒,既能降低田间病原菌数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麦苗。另外,可在落花后用40%戊唑咪鲜胺兑水喷洒[11]。
5 小麦高产植保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5.1 坚持精耕细作
近年来,国家对秸秆还田技术给予了很大关注。做好秸秆还田工作可以培肥土地。南方、北方秸秆还田都存在问题,在播种时要注意土壤和水分条件。北方土壤板结对小麦抗逆性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秸秆还田过程中要旋耕土壤,至少旋耕2次,旋耕深度20 cm,同时应耙地[12]。
5.2 坚持精选良种
在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详细了解并合理选择小麦品种,在挑选种子时,结合植保技术使用原则,清除病种、烂种、杂质。不同地域所选择的种植结构和选品方式不同[13]。
北方地区在10月15—20日播种,小麦种子的生育期应控制在230 d,种植表现较好,成穗率较高。此外,一定不要盲目大面积种植新品种,需要考虑小麦抗倒伏性。
南方地区在11月5—10日播种,播种期较迟,小麦种子的生育期应控制在200 d。近年来,赤霉病发生较为严重,需要考虑播种一些抗赤霉病性能较好的小麦品种,针对种植面积相对较大的地区,应选择产量稳定的品种,如罗麦10号、郑麦9023等。
6 结束语
文章阐述了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基本原则、应用价值、必要性。基于此,种植者要不断提升植保技术水平,最大化发挥该技术的作用,充分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要科学、合理应用植保技术,保障小麦品质和产量。创新现有植保技术,进一步提高小麦品质。值得关注的是,在使用植保技术时,麦农要全面分析小麦种类,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小麦栽培计划,以解决传统栽培方式所遇到的难题,实现小麦丰收,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林飞,王录琪.刍议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实践[J].农业科技通讯,2021(11):16-17,220.
[2]王之勤.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新农业,2021(21):18.
[3]郑利锋.浅谈常见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2021,39(19):75-76.
[4]慕晶,付金元,王亚静,等.小麦高产栽培中植保技术的应用分析[J].种子科技,2020,38(16):95-96.
[5]刘瑞光.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12):12-13.
[6]刘函汝.小麦高产栽培中植保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20):131-132.
[7]夏咏,梁彬,谢士栋.小麦高产栽培中植保技术的应用[J].种子科技,2019,37(4):123.
[8]王志举.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9(12):90.
[9]史平辉.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9(19):36.
[10]何小明.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7):165.
[11]张玉婷.分析小麦高产栽培中植保技术的应用[J].种子科技,2020,38(23):93-94.
[12]王立华.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解析[J].种子科技,2022,40(5):79-81.
[13]李慧.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原则[J].热带农业工程,2019,43(5):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