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树华
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粮食生产结构上不断作出调整,小麦、大米等重要粮食作物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为有效提升小麦的产量与品质,满足市场需求,创新与应用了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极大,病虫害严重时会导致小麦颗粒无收。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小麦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误区,研究了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药剂施用;生物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3-010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志码:B
目前,小麦病虫害防治存在一定误区,主要是由于种植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病虫害类型多。错误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不仅难以达到防治效果,而且会造成种植人员经济损失。防治手段需要一定的技术设备与材料支持,在技术人员专业指导下能有效避免材料损失与成本浪费。
1 小麦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意义
小麦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山东地区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对小麦的消耗量也较大,小麦不仅用来制作面食,还用来制作啤酒等。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病虫害,可以通过应用综合防治技术,保证小麦产量。另外,小麦病虫害防治有利于综合技术创新与种植人员增收。在我国持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背景下,高效益是种植人员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根本动力,丰厚的利润保证了该地区农业人口的稳定性,对当地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创新综合防治技术,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有效节约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成本。小麦产量不断增加可提高当地农副产品的生产量与销售量。在经济的辐射效应下可有力提升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的活力,对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2 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
2.1 药剂施用缺乏针对性
由于小麦病虫害类型较多,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要对症下药。而当前不少种植人员在种植过程中缺少专业的判断,难以准确了解小麦患病类型。因此,造成大量药剂施用缺乏针对性,浪费大量人工与材料成本。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病虫害不同,受当地环境与气候影响,小麦从茎秆至叶片所感染的病虫害各有不同,如叶片会出现锈斑病、叶枯病等,对小麦生长有着不利影响。小麦一旦患病,产量会受到严重影响。有的病虫害需要通过生物与物理手段防治,如果施用药剂缺乏针对性,对防治效果不理想。种植人员在试错过程中会耽误最佳的病虫害防治时机,导致病虫害蔓延,对小麦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种植人员发现小麦病斑后,立即施用药剂,并按照病虫害发生规律观察2 d,如若发现施用药剂不对症,再更换药剂时病斑已经扩散,这不仅增加了药剂的成本,而且会给种植人员带来巨大的病虫害防治压力。
2.2 无法精准把握防治时间
小麦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防治较为容易,一旦错过防治时间会带来巨大的工作负担。由于种植人员对病虫害特点了解较少,尤其是对一些常见病虫害的发病原理与先兆了解较少,容易错过病虫害防治的黄金时期。例如,在某小麦种植基地,由于缺少专业技术指导人员,种植人员对小麦叶枯病的预防措施不到位,导致大面积小麦出现叶枯病,当地经济效益损失严重。
有的种植人员缺少专业知识,无法准确把握叶枯病的发病时间。应在3月预防小麦叶枯病,配制化学药剂并将其均匀喷洒在小麦田地中,可以有效防治该病害。对于如何应用病虫害防治技术不明确,且人员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很多种植人员不能准确把握病虫害防治时间,在4月喷洒药剂,但此时已经错过的防治时间。叶枯病传播对小麦产量造成极大影响,为当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3 病虫害生存环境控制不当
病虫害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定条件的支撑,其中水分与温度对病虫害的影响较大。潮湿温暖的环境为病虫害发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需要种植人员通过节水灌溉方式,有效防治病虫害。例如,在某小麦种植地,种植人员对节水灌溉的认识较少,在具体应用节水灌溉方式时出现严重失误,間接导致病虫害对小麦产量产生严重影响。天气较为炎热,没有及时灌溉小麦田地,导致病虫害的发展速度较快,使小麦产量降低。
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植人员将灌水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因水量过大导致小麦田地积水,影响小麦生长。为避免给病虫害提供适宜的生存繁殖环境,在小麦不同的生长阶段,科学控制灌溉水量,技术人员结合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给予专业性指导,有效防治病虫害。
3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3.1 前期处理
小麦播种前期应处理土壤与种子,这是应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举措。在处理土壤时,主要应用大型机械设备翻动土壤,有效灭杀潜藏在土壤底部的越冬虫害。小麦收割完成后会有部分害虫将虫卵排在小麦茎秆中,并进入土壤内部,待次年种植小麦时,通过土壤为害小麦,该类虫害以金针虫为主,还有部分病菌应用此原理进行传播,如纹枯病。为有效防治此类病虫害,某地种植人员根据技术指导员的安排灭茬处理小麦田地。例如,种植人员在小麦收割完成后,通过机械除草装置清除干净小麦田中存留的麦苗与杂草,使其无法正常生长。据统计调查发现,施用辛硫酸颗粒450 kg/hm2可有效消除埋藏在土壤中的病虫害,为次年小麦种植提供优良的环境。
另外,由于我国小麦种植范围较为广泛,南方、北方地区跨度较大,因此小麦播种时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应全面翻土,翻耕深度控制在20 cm左右,并修补田间不平之处,避免积水影响小麦整体产量。病虫害防治综合技术要规范施用化肥,科学选择化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施用腐熟肥。充分结合当地小麦的生长特点,科学合理地控制小麦种植密度、播种量与播种间距,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病概率[1]。
3.2 生物防治
黏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极大,应根据其生物特征进行综合防治,能够极大减轻种植人员的生产成本。例如,在我国南方地区,小麦种植技术逐渐成熟,不断加强黏虫的防治措施。黏虫是主要的迁飞性害虫,在不同季节迁飞,严重为害小麦。黏虫成虫喜欢将卵排在小麦叶片中,了解其生活习性有助于有效控制该害虫。技术人员主要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引进黏虫天敌对其进行控制。该方法需要考虑的条件较多,如引进黏虫天敌能否有效控制该虫害,避免其影响当地生态环境。这种方式只能在多方联合、多重保障下使用。在引进黏虫天敌的过程中,投入的成本较大,因此也需要注意控制成本。二是利用害虫生理特性对其进行有效杀灭。例如,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在夜间合理布置光照设施吸引玉米螟,可提高防治效果[2]。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利用虫类之间的特殊气味进行生物防治。通过配制药剂迷惑害虫,使其散发出异性昆虫的气味,吸引并捕杀害虫。种植人员将配制好的引诱药剂放置在小麦田间地头杀灭害虫。通过制作吸引害虫的食物,将害虫引至提前挖好的坑中,在坑内放入火盆,一旦害虫被吸引至此就会杀灭。这种生物防治综合措施能有效减少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成本,例如,制作吸引害虫的食物时,只需在米糠中加入敌百虫溶液即可[3]。
3.3 田间管理
小麦田间管理是应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内容,通过处理种子翻耕土壤、合理施肥等,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小麦出苗期追施尿素37.5~60 kg/hm2,可提升其抵抗力,有效防治病虫害。在为冬季小麦在施肥时,施加尿素60~75 kg/hm2,可有效增强麦苗的抗寒能力。通过使用“控上促下”的方式控制麦苗茎秆粗度,使其具有抗倒伏与抗病害能力。在考虑农产品绿色健康的前提下应用药剂浸泡种子,可提升种子的抗病性,有效防治病虫害。在小麦抽穗成熟期,采取合理排渠的方式控制田间水分,有效控制病虫害的生存空间[4]。针对部分喜温喜湿的病虫害,种植人员需要将水分尽快排出,避免病虫害为害小麦。例如,某地区梅雨季节到来之际,小麦田间水分充足,可促进病虫害生长繁殖。对此,种植人员可采用明溝排水与暗渠排水的方式保持田间干爽。小麦抽穗后,需要供应大量水分,为其果实灌浆提供充足的水分,有效保证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在小麦种植地开展日常除草活动,通过铲除与小麦争夺生长资源的杂草,为小麦生长提供适宜的空间。在合理密植与供应充分营养物质的情况下,可有效提升小麦的抗病性,为创新综合防治技术提供支撑[5]。
3.4 药剂施用
小麦返青拔节期经常出现病虫害,包括红蜘蛛、叶枯病、吸附虫等,其中,吸附虫对小麦植株的为害极大。据调查研究显示,吸附虫对小麦的为害逐年上升,通过不断汲取小麦植株的营养成分,降低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轻则使得小麦产量下降,重则使得小麦颗粒无收。对此,通过有效施用化学药剂,降低吸附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例如,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合理调配辛硫酸乳油,并将其均匀喷洒在翻整好的土壤表面,对吸附虫卵有着极强的消杀作用。
小麦抽穗期经常发生赤霉病,该病对小麦抽穗的影响较大,一旦小麦无法完成抽穗,会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可运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与水混合均匀喷施,能有效防治该病害。由于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水平较高,可使用大型无人机施药,每隔7 d施药1次,14~21 d后观察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整施用药剂;可施用20%菊马乳油,避免在露水未消散的时间段施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如果刚施完药剂的小麦种植地出现降水情况,需要在降水后补喷。小麦果实灌浆期经常出现小麦白粉病与锈病,可将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与水混合均匀喷施,有效防治小麦病害,为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综合防治措施起到借鉴作用。
3.5 农业防治
小麦种植前,需要根据当地环境特征选择品种,这是病虫害农业防治的前提。在技术人员帮助下,挑选小麦品种,并通过合理搭配药剂与轮换种植,提高小麦产量与质量。例如,某地区小麦锈病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较大,对此,当地种植人员应科学挑选种子,并调整种子播种期。当地种植冬季小麦易发生锈病,小麦植株致死率较高。针对锈病,可延后冬小麦的播种时间,避免菌落积累影响小麦的产量与质量。提前播种,小麦易在秋季结束前感染锈病,经过一段时间的为害,最终导致植株死亡。应通过调整小麦种子播种时间,有效防治病虫害。另外,在小麦种植地中,自生的小麦苗可能会存有菌落,导致小麦出现病虫害,因此要铲除干净自生麦苗与杂草,有效处理小麦菌落,保证小麦产量。科学合理地种植抗病性较强的小麦种子,有利于切断病虫害的传播路径,为小麦综合防治节省大量人力与物力。例如,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研究小麦品种,将抗病性较强的小麦种子与正常的小麦种子间错种植。应用上述方式种植,即使存在患病的小麦,也不会大面积传播病虫害,能有效降低病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4 结束语
文章分析了小麦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意义,描述了其应用优势,阐述了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包括药剂施用缺乏针对性、无法精准把握病虫害防治时间、对病虫害生存环境控制不当等。应在小麦生长各个阶段应用病虫害综合技术,以保证小麦的产量与品质。
参考文献:
[1]陈欢,周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绿色兴农策略研究——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农药减量的生态效应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9):183-187,208.
[2]杨能娇,杨永艳.烤烟生产中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J].南方农机,2023,54(3):77-79.
[3]任学祥,苏贤岩,范富云,等.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防治中的应用[J].农药学学报,2023,25(1):89-96.
[4]陈明,朱珏樟,席晓桃.基于知识图谱的花卉病虫害知识管理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23,54(3):291-300.
[5]邢小萍,郭线茹,程月琴,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作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改革[J].高教学刊,2023,9(1):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