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贞宏
摘 要:马铃薯作为一种具有主粮战略意义的农作物,适合种植于我国西北、东北、华北以及西南地区,在一些丘陵、高原地带依旧能栽培种植。四川省凉山州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性气候,具有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结合我国马铃薯主粮战略计划的发展,迫切需要提升该地区马铃薯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四川省凉山州马铃薯种植的栽培技术提升和病虫害防治成为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立足于主粮战略发展基础,从四川省凉山州的地域特征出发,结合该地区马铃薯种植现状,分析该地区提升马铃薯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的途径,提高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推动马铃薯主粮战略的稳步实施。
关键词:四川省凉山州;马铃薯;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3-007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32;S532 文献标志码:B
马铃薯又名土豆,是我国居民餐桌上的常见粮食作物,不仅具备作为蔬菜食用的价值,还能够以自身优质的碳水提供主粮性质的营养物。我国从2014年起,相继推出了许多与马铃薯种植、主粮产业化等相关的议程,确立马铃薯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的重要地位。四川省凉山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运输、文化交流价值,同时该地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性气候区,具备栽培马铃薯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当地因海拔而产生的气候温差,能够为马铃薯的栽培提供优异的环境。四川省作为我国马铃薯主食化加工的重点试点地区,其马铃薯的种植和产量都拔得头筹。面对四川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环境资源带来了压力,特别是在大小凉山地区存在多民族、贫困等因素的影响下,虽然该地居民对马铃薯种植、生产有着较高的认可度,但在马铃薯的增收、产量提高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
1 四川省凉山州马铃薯栽培种植现状分析
1.1 种植气候资源特点
凉山州处于我国四川省、云南省的交通要道,境内有多条河流,水资源丰沛,不仅是众多河流的交汇口,还拥有长江水系支撑的灌溉条件。该地区处于盆地和高原之间,因海拔造就了温差变化,为植被、作物的栽培提供了优質条件。
凉山州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充足的日照配合少雨干暖的条件,不仅形成了干湿分明的气候条件,还具备季风气候温凉、湿润且多阴雨的特点,随着海拔的增高和变化,气温形成了南北差异,创造了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条件。马铃薯作为茄科、茄属植物,喜欢气候较凉的地区,适宜沙质土壤种植,四川省凉山州的气候、水源等条件符合马铃薯栽培需求。
1.2 种植生产周期
四川省凉山州处在盆地和高原的交替地带,四川全省依据气候和生产环境可以分为4个主要的种植阶段:小春、大春、秋种和冬种。在凉山州地区一般为小春和大春两季种植,同时将冬季种植纳入到小春的范围。小春的马铃薯种植期主要在1月上旬至2月上旬,海拔高的山区也会在年前播种,在当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收获;大春马铃薯的种植主要在2月下旬至4月中旬,种植周期较长,海拔更高的地区会推迟到5月上、中旬种植,在当年7月下旬至9月中旬收获;而冬季马铃薯的种植时间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下旬,在次年2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获。
1.3 种植特点
首先,优势是发展速度快且创新力强。在四川省凉山州的马铃薯种植情况中,首要突出特点是发展速度快。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四川省的马铃薯种植发展相对平稳,面积维持在27万hm2左右,凉山州占据了其中的一小部分。2004年以后,国家对粮食生产的关注度提高,马铃薯的种植和培养成为四川省粮食增收潜力最大的作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马铃薯产业发展部门,积极探索马铃薯种植高效培育技术,在时间、套种模式以及种植面积等方面都呈现快速提升的态势。在种植模式上,由于四川地区存在平原、丘陵和高原的过渡地区,因此在种植模式的选择上也较为多样化。特别是四川省凉山州具有海拔差距因素,当地政府及相关人员在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方面不断创新、拓展,充分利用耕作制度和秋冬季的空闲土地,以增、间、套作等方式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在高原山区采用春季马铃薯种植模式,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光照利用情况,配合其他作物的种植,实现增收。其次,问题是规模小、收益和商品化程度低。四川省对马铃薯的种植和栽培具有较高的关注度,也提供了大量信息技术支持,但通过对四川省凉山州马铃薯种植面积、人均占有面积等数据的整理后发现,该地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仍有可提升空间,且存在马铃薯生产规模偏小的现象,种植方式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方式,该地马铃薯种植存在成本高而收益低的现象,且近年来该地居民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流失也影响了马铃薯产业发展。耕地面积受限、先进的高产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交通不便以及种植地距离居住地较远等都影响了该州的马铃薯种植发展。在这些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马铃薯栽培高产技术应用和病虫害防治,因为受地域限制,一些高新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得不到有效传播和推广,影响了该地区马铃薯种植的高产高质。
2 凉山州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选地整地
由于马铃薯自身的生长特点,无法实现在同一块土地中的连续播种,所以想要实现高产就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性较强的土地耕种。马铃薯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需要具备沙壤土,尽量选择拥有深厚土层、地势平坦的地区播种,至少轮作3年的地块为最好,能减少病虫害的威胁。在四川省凉山州还存在其他作物的种植情况,结合马铃薯的种植特点,在选地和整地的过程中,应该挑选适合的农作物进行轮流播种。例如玉米和大豆一类的农作物和马铃薯的轮流播种,能够在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提高马铃薯的种植产量和品质。应避免在同一片土地上连续播种马铃薯,不仅影响马铃薯的生长,还会在此过程中加大病虫害发生概率,降低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马铃薯是以块茎作为食用部分的,为了确保品质,需要在其块茎膨胀生长的过程中通过整地的方式来疏松土壤,尽可能确保土质适宜,并以优化灌溉的途径来补充其生长所需水分。目前涼山州已推行马铃薯与粮食作物轮作播种,但是在种植地土质的衡定、深耕和畦道划分等方面还需要因时制宜地规划和调整。特别是要在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持下设计畦道宽度,最大化利用灌溉及排水资源,为马铃薯的种植、健康生长提供契机。
2.2 科学育种、选种
马铃薯本身不存在较高的种植难度,但是由于种植地区在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性,需要结合当地的种植条件和特点选取适合的品种栽培,确保该品种马铃薯种植在本地区实现高产、稳产和高品质的目标需求。因此,在四川省凉山州的马铃薯高产环节中,科学育种和选种是关键一步。育种和选种需要大量种植数据作支撑,例如结合当地以往高产品种科学培育更优良的马铃薯品种,在符合当地种植条件的基础上,科学选出更为高产和病虫害发生概率低的种苗进行种植和培育。根据凉山州气候环境,在种植选种时可以选择中晚期的品种,并结合耐寒、耐旱以及病虫害防御等性能进行选择。特别是凉山州有海拔高的特点,因此随着海拔的升高在品种的选择上对气温的需求是重要参考条件,需要引起重视,从而确保马铃薯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并且最大程度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缩短马铃薯成熟周期,提升产量和品质[2]。
2.3 马铃薯种植的前期准备
马铃薯为茄科属性的农作物,育苗播种不能采取直接播种的方式来处理。因此在马铃薯种植前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也是提升马铃薯产量的关键步骤。播种前需要对马铃薯块进行晾晒处理,借助阳光实现消毒灭菌,使其快速发芽育苗。在进行育苗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块茎切块所处环境的空气湿度和温度。育苗块茎一般依照纵向切割的方式处理,每一个切块上都要具备育苗的芽眼,且不能在空气中放置太长时间。块茎切割过程容易感染病菌,需要控制好育苗环境以及消毒切割工具,提高育苗质量和成活率,保证后期的产量和品质。
马铃薯种植前需要对土地进行施肥作业。马铃薯对土地养分要求较高,在凉山州一部分土地常年种植作物,土壤存在养分流失和不均衡的情况,需要补充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凉山州应因地制宜在检测土壤养分的基础上结合马铃薯生长情况,分为前期土壤增肥、中期养分供给以及后期合理调配等不同阶段的田间施肥作业,确保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施肥过程中,要适当增施氮肥,马铃薯进入盛花期需要增加钾肥的供给,依据作物的表现调整施肥量,确保发挥有机肥料的作用,达到保质增产目的。此外,冬季马铃薯种植还需要注意在耕地内增加基肥,结合追肥等方法提升种植前土壤中的有机肥含量,提高马铃薯产量[3]。
2.4 田间管理和水分摄入
马铃薯生长需要开展整地、排水、清理杂草和控制种植密度等田间管理工作。凉山地区的湿季风气候、降水等影响马铃薯的生长,避免在低洼地势种植马铃薯,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应加强田间观察,及时处理结块土壤,保持土壤疏松,为块茎膨胀提供条件和空间。马铃薯对水分要求较高,因此需要保持排水畅通,避免因为内涝造成土壤饱水量过高,进而导致块茎腐烂,影响品质和产量。除草作业对于小春、大春播种周期的马铃薯种植尤为重要,由于此时期雨水充沛,为杂草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处理杂草,会影响马铃薯对土壤养分的摄取。为了提升产量,要注意马铃薯的播种密度,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管控,及时开展补苗和移苗工作,确保马铃薯块茎在充足的空间下膨大生长,提高种苗成活率,提升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4]。
凉山州有充沛的灌溉资源,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满足马铃薯种植要求,但季风气候下降水量的变化可能会造成内涝,要注意排水作业,灌溉时要注意控制水分,科学合理灌溉。由于凉山州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拔因素影响,目前不具备运用大型机械化栽培作业,可以尝试构建“互联网+”系统,采用信息处理和检测手段监测马铃薯生长周期,科学合理地开展施肥、播种和收获等作业,提升产量的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5]。
3 凉山州马铃薯病虫害防治要点
3.1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及其原因分析
马铃薯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3种,即早疫病、晚疫病和地下虫害。首先,早疫病在植株上有同心轮纹状暗褐色病斑表现,患病植株有鲜明特征。早疫病出现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温度和湿度,例如在凉山州部分地区由于海拔低会出现多雨且温度较高的现象,连续多日土壤中含水量过高,马铃薯的块茎受到浸泡容易发生早疫病。晚疫病波及范围更广、为害更大,会造成产量和质量下降。凉山州由于海拔高,在冬季和初春季节,白天日照充足、气温较暖,夜间气温下降,降水会导致土壤含水量高,容易出现晚疫病。马铃薯种植中常见的地下害虫有二十八星瓢虫,其可以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继续为害马铃薯生长。蛴螬、金针虫和蝼蛄等也会为害马铃薯生长,需要种植人员注意辨识和清除[6]。
3.2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措施
凉山州马铃薯种植主要受早疫病、晚疫病和地下害虫等影响,特别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影响较严重,这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紧密关系。为了防治病虫害,从选种阶段开始,灭菌处理种子、充足日照可提升种子活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依据凉山州在湿季气候多阴雨天的情况,及时加强对早疫病、晚疫病的防治。早疫病防治需要合理调配轮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周期,借助轮换种植其他作物的方式调整土壤中的养分、病菌变化,减少有害细菌的含有量和存活率,降低早疫病发生概率。及时清除杂草,避免土壤养分流失,影响马铃薯的抗病能力。防治晚疫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品种选择,在科学调配和合理范围的基础上运用百菌清和甲霜灵2种灭菌药物,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晚疫病真菌。虫害的发生和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加强田间检查监测,结合田间管理工作定期清理土地,做到除菌、除草、合理灌溉,充分利用冬季和春季2季的灌溉期杀灭土壤中的虫卵,降低虫害的发生概率,提升马铃薯产量和品质[7]。
4 结束语
四川省凉山州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具备栽培马铃薯的基础条件,但在马铃薯的增收、产量提高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结合对该地区马铃薯种植产量和质量数据的分析,认为需要从四川省凉山州的地域特征出发,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普及马铃薯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相关知识,以此提高该地区马铃薯种植的产量和品质,推动马铃薯主粮战略的稳步实施。
参考文献:
[1]贾庆利.马铃薯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2,40(21):40-42.
[2]王文丽.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乡村科技,2022,13(20):86-88.
[3]张勇.马铃薯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6):41-43.
[4]张殿林.浅谈马铃薯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3):18-20.
[5]庄岩.马铃薯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乡村科技,2022,13(3):69-71.
[6]胡淑环,王晓丽.马铃薯种植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11):152-153.
[7]余显荣,夏江文,沈学善,等.凉山州分期施用复合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9(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