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的有效应用

2023-08-13 02:16:28苏南南
种子科技 2023年13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高产栽培信息化技术

苏南南

摘    要:玉米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种植,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许多地区会在大田玉米种植的过程中选择性应用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基于此,文章研究了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的有效应用,以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

关键词:农业发展;信息化技术;大田玉米;高产栽培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3-007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S126       文献标志码:B

农业信息化是一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主要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领域利用各种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在农业领域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设备,不仅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以实现科学化农业发展,也通过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玉米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目前我国玉米虽然种植广泛,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我国大田玉米的单产水平、总产量、品种研发、栽培技术和机械化程度,都与发达国家存在极大的差距。因此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加强大田玉米信息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促使农户应用信息化技术装备,基于信息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种植达到高产栽培的目标[1]。

1 农业常用的信息技术

1.1 智能机器人技术

农业发展会适当应用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机器人包含许多技术,如信息传感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通常农业产业中用到的智能机器人分为畜牧业类机器人、农作物种植类机器人和检测类机器人。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因为优势相差较大,所以最后技术应用产生的效果区别也较大。畜牧业类的机器人有利于养殖户挤奶;种植类的机器人有助于农民优化农作物种植;检测类的机器人不仅能监控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还能检测农作物最终的生长结果。

1.2 传感器技术

农业生产中涉及的农作物种类较多,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需要的传感器技术也不同。在玉米种植中常用的传感器技术既有环境传感器,也有生命传感器。环境传感器,顾名思义是对玉米种植的环境进行传感检测,如天气环境、土壤环境、植株之间的间距环境。通过检测记录影响玉米生长的各种因素,总结出适合玉米生长的种植策略[2]。生命传感器主要检测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如玉米是否存在农药残留等,通过技术性检测,全面把握玉米具体的生长状况。专业人士通过技术应用和技术完善,弥补人工种植的不足,精準分析各项数据并且进行数字化信息统计,使玉米等农作物的栽培高效化。

1.3 物联网技术

现代社会通常借助物联网技术监控农作物的具体生长状况,一些工作人员甚至会直接在整条产业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该项技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丰富农民技术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及质量。通常应用在农业上的物联网技术包含控制系统、分析决策系统和传感器网络子系统,农民应用物联网技术时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其的培训。

1.4 智能设备和精细作业技术

智能设备和精细作业技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智能设备的应用为精细化作业奠定了基础,而精细化作业的应用更好地发挥出智能设备的功能。正因如此,在大田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相关人员和农民更需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彰显其价值,切实提高各种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最大化发展[3]。当前我国没有太多智能设备的存量,不仅因为一些农民忽视了智能设备相对于农业的作用,更是因为相关人员习惯性地将智能设备应用在科技业、建筑业等其他领域,导致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农民无法应用相对应的精细作业技术。要改变当前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加强专业人员应用智能设备和精细作业技术的意识,利用智能设备和精细作业技术第一时间获取农作物的种植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调整农作物种植策略。

1.5 机械自动化技术

机械自动化技术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智能技术和各种机械自动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减少农业生产的人力支出成本,减轻农民负荷。当前,农业机械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包括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改造和无人自动化作业。可以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提前设定农业作业过程,再借助检测技术监管农业作业中的农机运行情况,最后利用机械自动化技术完成耕地整地、播种和收割环节。此外,可视化技术充分结合文字、声音、图像和通信系统,利用直观方式开拓通信渠道,加强人机互动过程中的有效数据传输。3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农业发展中,有助于农作物的高质量生产[4]。

2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2.1 精细处理种植地

农业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若要实现大田玉米的高产栽培,应结合当前不断变化的形势加强对种植地的处理,精细化处理种植地,加大栽培作业力度,增强栽培效果。首先,选择与玉米生长要求相符合的种植地,科学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动态化展现出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叶片形态变化、植株高度等。借助农业信息化技术更全面地了解玉米的生长情况,以技术保障实现玉米生产模型的构建目标,进而更好地实施玉米种植计划,保证玉米高产栽培。其次,综合性考虑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挖掘及整合丰富的信息资源。在精细处理玉米种植地的过程中,动态模拟分析玉米的生长情况,其中包括玉米根系的发育情况、玉米穗部的分化程度等。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构建计算机三维空间,以实际动态展现及预设玉米栽培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利用高效的水肥管理工作解决问题。再次,充分重视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给精细化处理玉米种植地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且拟定对应的工作计划,对相关的整地技术方案进行完善后应用各项整地机械设备,基于计划的有序实施提高种植地的处理效益。例如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转变以往的耕种方式,不再旋耕整地,而是深耕或者深松。打破深耕整地下的犁底层,创造良好的土壤空间,让玉米根系更好地生长,最大化发挥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增加玉米产量。

2.2 优选玉米品种

注意优选玉米品种,利用产量高和环境适应性良好的品种,最大化提高种植效益,保证农业的长效发展[5]。农业信息化技术背景下,要实现大田玉米的高产栽培,需要专业人员在栽培之前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首先,专业人员需要考虑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效果,然后搭建性能可靠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平台,在足够的技术支持下为种植户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其次,要思考如何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强和玉米种植户的交流,保证选出来的玉米品种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下应依据种植需求、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等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明确实际的玉米种植要求,确定最佳的播种量,尽可能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整合利用信息资源,保证玉米的生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提升玉米的栽培水平。再次,在选择好玉米品种后,利用性能可靠的信息化平台动态模拟分析玉米种植区域的环境状况和生长过程,进行玉米发芽率试验。观察试验情况,记录试验结果,达到栽培质量可靠性要求,完成最终的玉米高产栽培目标。

2.3 适期播种

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落实大田玉米高产栽培的前提是科学确定播种时间。调查数据显示,播种时间太早或太晚都会影响玉米发芽率。也有研究发现,地表下5~10 cm位置的土壤温度保持在10~20 ℃时是最适合玉米播种的时间。农户必须把握好播种时间,密切关注气温变化情况,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明确播种条件后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利用现代机械设备完成播種。值得注意的是,机械播种之前需要分析品种的耐密程度,了解发芽率,然后以种子大小等综合指标确定播种的数量,尽可能保证行齐、线条直,省工省力,播量精准精确,如此才能提升玉米播种的效率,为之后玉米高产奠定基础。另外,农户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合理密植,根据不同的玉米品种确定不同的种植模式,尽可能选择紧凑耐密型,也可以适当选择平展型玉米品种。种植模式行距分为3种:60 cm平作种植、70~80 cm、30~40 cm。

2.4 做好田间管理

首先,间苗定苗。高产栽培大田玉米的重要条件是做好田间管理。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下,玉米种子播种后,相关人员需要检查玉米发芽情况,认真分析玉米苗的生长情况,发现缺苗后及时补种,必要时进行移植,基于查漏补缺保证苗齐。玉米长出3~5片叶子时,要间苗定苗,拔除小苗、杂苗、病苗、弱苗。利用现代耕作技术选择种子,促进玉米发芽,以机械播种后再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埋种并确定株距等,能够让玉米栽培工作变得更加轻松省事,同时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其次,肥水管理。玉米是一种肥水需求较大的农作物,其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的肥水情况也不同,农户需要以玉米具体的生长情况实时调整供应水肥,促进玉米植株和果实的正常生长。肥水管理中,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给足底肥,及时足量施苗肥、节肥、穗肥、粒肥等。此外,还需要提供有机肥、氮肥、磷肥,并酌情增加钾肥和微肥。攻秆、攻穗和攻粒阶段及时足量地供应水肥,实现玉米高产栽培目的。再次,中耕除草。农业信息化技术背景下,大田玉米高产栽培需要农户不断中耕除草,破坏原板结土壤中的虹吸管道,增强土壤的通气性,让土壤保水保温。除草能增加土壤中的空气,熟化土壤,促使玉米根系更好地生长。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及时去除田间杂草,或是利用除草剂除草,均匀地喷洒药量,保证玉米田间的阳光、水分和养分充足。

2.5 常见病虫害防治

首先,玉米螟。玉米栽培中出现该种害虫应立刻清除,否则会影响最终的栽培效果和玉米的生长质量。农户需要积极了解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功能特性以及技术的应用价值,梳理防治害虫的思路,基于技术支持防治处理玉米螟。可以通过高压汞灯、诱捕器等消灭害虫,或者喷洒甲维盐类药剂科学防治。其次,蓟马。蓟马为害玉米幼苗,农户可以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了解蓟马防治手段。化学防治时,可以选择吡虫啉或啶虫脒等药剂防治,在玉米叶面上适量喷洒可起到防治效果。再次,锈病。锈病会对玉米的生长质量和产量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农户需要思考这类病害出现的原因,综合应用信息化技术,适当增加田间磷肥的施用量、添加营养剂及合理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以缩小玉米病虫害的影响范围,保证玉米植株健康生长,达到高产栽培目标。最后,玉米栽培过程中,会因为气候变化而出现大斑病。农户可以选择烯唑醇稀释液防治大斑病,降低该病害的影响。

2.6 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玉米栽培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玉米收获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过早未成熟,太晚致使玉米质量下降。对此,农户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构建相关的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收集数据信息并准确预测农作物的收获时间。一旦90%的植株呈现枯黄现象,或者大部分玉米籽粒金黄、坚挺,就要立刻收获玉米。农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玉米收获,为农民提供了良好服务,减少了农民的劳动量。

3 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农业信息化技术背景下,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科学规划高产玉米栽培。农业部门应指导相关专业人员对更多稳定性高、操作便捷、功能简单、价格相对低廉的设备进行推广。同时,农业部门需要积极整合相关信息,构建农业信息一体化的资源管理平台,和国内各大农业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在技术和信息支持中互补优势。与国际接轨,以先进的农业信息化技术选择玉米品种,掌握玉米生长规律,提高产量,推动玉米种植业高质量发展。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玉米栽培也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以家庭为单位的玉米小规模生产模式不能稳定玉米产量,也无法拓宽农业信息的获取渠道,更会直接影响玉米的销量和价格。所以相关人员应了解国家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要求,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设置技术发展转化机制,开发农产品相关网站,拓宽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民信息获取渠道。从高产栽培玉米到稳定玉米产量,提高玉米质量,再到增加农民收入,循序渐进地推动我国农业发展。

4 结束语

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引入农业信息化技术,在种植地处理、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玉米高产稳产,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益宁.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18):38,52.

[2]申小雪.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24):69-70,77.

[3]张保国.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大田玉米栽培促高产的技术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9):73-74.

[4]马艳洁,张利民,姜付波.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15):51-52.

[5]安秋婷.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36):74,83.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高产栽培信息化技术
浅谈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平浪镇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实施意见
农业机械化应用现状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分析
玉米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新技术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受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和对策
浅析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中学田径训练模式
浅谈生姜的高产栽培及简易加工技术
汝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24:49
浅析信息化技术在一体化手术室建设中的应用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7: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