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飞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方面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够被解决,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农业的管理要止步不前。应时刻关注粮食安全,避免因病虫害防治问题和种植技术问题使粮食产量降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针对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供相关工作人员借鉴。
关键词: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病虫害防治
文章編号:1005-2690(2023)13-006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1;S435.12 文献标志码:B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还是饲料、食品加工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因此,保障小麦产量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至关重要。
1 冬小麦种植的影响因素
1.1 温度与光照
冬小麦对于种植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虽名为冬小麦,但在每年9月左右就可以进行播种。冬小麦适宜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播种,可以使冬小麦度过良好的生长期。此后,只要保证气温不大幅度降低,即可避免冻害问题。要想使小麦在冬季正常生长,不仅要确保温度适宜,还需要良好的光照。光照是冬小麦生存的根本条件之一,只有确保冬小麦进行良好的光合作用,才能够积累淀粉和营养物质,提高产量。良好的光照不仅有利于冬小麦开花和抽穗,还有利于促进冬小麦灌浆良好。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是冬小麦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
1.2 水分
良好的水分条件对于冬小麦丰产具有助力作用。我国冬季降水量普遍较小,因此,适时冬季灌溉对于冬小麦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冬季灌溉可以补充土壤水分,避免冬小麦在低温条件下遭受严寒冻害。此外,冬季灌溉还有利于提高土壤湿度和温度,为冬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随着冬小麦进入春季生长期,其水分需求逐渐增加。农民需要及时判断冬小麦是否缺水,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灌溉。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确保冬小麦生长不受水分限制,促进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提高产量和品质[1]。
合理进行冬季灌溉和及时判断冬小麦的水分需求对于冬小麦丰产至关重要。农民可结合气候条件、土壤水分状况和冬小麦生长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确保冬小麦获得充足的水分,为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遵循节水灌溉原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土壤
土壤是冬小麦生长的基石。对于冬小麦而言,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应疏松多孔,疏松的土壤有助于保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然而,过于疏松的土壤可能导致土壤肥力流失和水分蒸发过快。因此,在种植冬小麦时,应注意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可以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或休耕,通过作物间的轮作来平衡土壤养分,使土壤保持健康状态。轮作可以避免长期连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和土壤病虫害积累,有助于维持土壤肥力。除此之外,加强施肥和灌水也是保持土壤健康的重要措施。合理施肥可以为冬小麦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灌水是保证冬小麦获得足够水分的关键,在干旱或缺水的情况下,适时进行灌溉可以避免冬小麦生长受水分限制,确保其能够正常生长。
2 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
2.1 改善土壤条件及优化施肥过程
良好的土壤条件和施肥过程可以保证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不断积累营养物质,保证冬小麦的品质。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条件十分重要,良好的土壤环境可以使冬小麦的根部健康生长,而合理的施肥过程可以保证冬小麦在生长的各个阶段不断吸收营养物质,有利于提升冬小麦的产量[2]。在冬小麦的种植管理方面,需要改善土壤条件,例如,合理降低耕种频次,保障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除此之外,农民要注意去除杂草,优化土壤特性和土壤结构。在播种之前进行整地,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3]。
在优化冬小麦的施肥过程方面,应该重点关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元素。氮、磷、钾是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需求最多的元素。生产100 kg冬小麦所需要的氮、磷、钾含量都是3 kg左右。此外,还要补充镁、钙等其他微量元素,在产量增加的前提下,应该及时提高营养含量,便于冬小麦充分吸收营养。通常小麦播种至收获期间的施肥数量为3次,第1次主要施有机肥,第2次主要施氮肥,第3次施肥的目的是加快小麦抽穗,是保证冬小麦优质高产的关键。正确把握施肥过程和施肥时间有利于保障冬小麦优质高产[4]。
2.2 改良选种和播种方式
冬小麦种植过程中选种和播种环节尤为重要。在冬小麦的选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种子的来源和质量。冬小麦种子的健康情况和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会影响冬小麦生长。因此,在购买冬小麦种子时,要认真筛选,不能过于相信商家和广告,避免不良商家推荐价格高而产量低的种子。在选取合适的种子之后,可以与供种商展开长期合作,保证冬小麦的质量和产量,有利于销售冬小麦,保障农民的收入[5]。除此之外,在选种时,部分农民可能比较喜欢选取自带抗病性的种子,但这种种子可能只对某一种病虫害具有抗性,在栽种过程中仍然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其他病虫害为害麦苗。
在冬小麦播种环节,需要保证土壤厚度均匀,精准下种,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冬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并且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提高产量。应确定具体播种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和每年的播种时间来作出预测与调整。在播种时,要考虑到种子在播种之前的健康程度,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种子的成活率。在播种之前,可以对冬小麦种子进行针对性杀菌处理和抗病虫害处理,尤其要预防土传病菌等。可以利用微生物技术和杀菌剂等对种子进行前置处理后再进行播种,同时严格选取播种时间,提升冬小麦的产量[6]。例如在河北省,可以在10月5日左右进行播种,在该时期播种种子成活率高,且产量最高。除此之外,在播种过程中可以采取机械化的播种方式,这种播种方式十分适合大块田地,能够保证种子之间的间隔均匀,提升播种效率和播种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播种间距应该控制在4 cm左右,宽幅播种有利于提升冬小麦的成活率[7]。
2.3 提升冬小麦种植栽培管理工艺
冬小麦种植栽培管理工艺主要分为土壤准备、品种选择及施肥管理等。做好栽培管理,需要统筹各个环节,加强病虫害防范意识,并完善种植过程。例如,要疏松表面土壤,在种植时保证播种的准确度和下种深度,确定种植范围,从而更好地开展水肥管理工作。在冬小麦生长后期,也就是孕穗期至成熟期,需要提高种植栽培管理工艺,避免高温等引发病虫害以及倒伏现象。加强田间的科学管理,施洒叶面肥来养根护叶,使冬小麦不易倒伏,促进其光合作用。在灌溉方面,通过合理灌溉来提高土壤的湿润度。在冬小麦拔节期应限量灌水,提高水分的利用率,使整个种植过程的资源利用最大化,节约冬小麦生长的成本并提升作物产量[8]。
3 冬小麦常见的病虫害为害表现
冬小麦在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侵害。常见病虫害包括小麦赤霉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叶枯病、小麦蚜虫和小麦叶斑病。这些病虫害会使冬小麦的叶片、茎部和穗部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病斑、霉层,以及叶片黄化、卷曲、畸形等。及时观察和识别冬小麦的发病症状对于农民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4 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
在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研究方面,应该不断探索新的科学技术,采用物理、生物等科学手段,避免病虫害大范围流行,提升冬小麦产量。相关文件要求,我国粮食自给率要达到90%以上。只有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才能进一步稳固民生,从而保证我国具有后备资源保障。我国地大物博,病虫害种类多样[9]。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应该提高种植管理能力,尤其是要提升冬小麦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避免粮食作物遭受不同种类病虫害的威胁。对于常见病虫害,应对症下药。加强对冬小麦种植栽培的科学管理和病虫害防控,对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1 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在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时,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措施,但是单一的物理防治措施成本比较高,而且实施比较困难,所以通常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采取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以物理防治为主,结合化学防治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从而提升冬小麦栽培的安全系数。化学防治措施很有可能会影响冬小麦的质量,可以在防治过程中请专业人员开展专业的化学防治工作。物理防治优点很多,但是成本比较高,效率比较低。在冬小麦的种植过程中,小块田地比较适用物理防治方法;大块田地应采用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具有可操作性。
可以利用杀虫剂,通过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来防治病虫害,从而达到较好的杀虫效果。但是杀虫剂对于冬小麦有一定危害,应尽量减少使用频率,达到有效防治害虫的标准即可,不要大量喷洒杀虫剂,否则不仅会增加成本,还会导致土地和水源污染。
4.2 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十分常见。在病虫害覆盖面积较小时,及时将害虫的主要天敌释放到田间,可以有效抑制害虫大范围蔓延,成本低,而且能够及时防治害虫,有利于冬小麦正常生长,不会产生副作用。除此之外,可以通过给土壤增加某些有益的化学物质有效预防害虫。例如,施用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拮抗病原微生物能力的土壤改良剂可以有效预防冬小麦病虫害。对于冬小麦常见的蚜虫,可以引入寄生蜂。寄生蜂会选择蚜虫作为其宿主,从而有效减少蚜虫的数量,避免蚜虫大范围蔓延。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不会出现化学物质残留,有利于满足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还能够提升冬小麦的品质与质量。加强生物防治技术在冬小麦病虫害防控过程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我国绿色种植业发展。
4.3 农业防治方法
在种植冬小麦时,农业防治方法也较为常见。农业防治需要选取最佳时间,这样有助于减少病虫害发生。在合适的季节播种,能够促进冬小麦生长,并且提升营养利用率,提升冬小麦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农业防治是预防病虫害最简单且成本最低的方式,几乎不会对冬小麦造成不利影响。相较于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更加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和冬小麦生长规律,具有非常明显的时效性。但是农业防治主要用于预防病虫害,当已经发生病虫害时,不能使用农业防治,必须采取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方式清除病虫害,提升冬小麦产量,保证我国的粮食产量稳定。
4.4 遗传育种与品种改良
遗传育种与品种改良是冬小麦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选育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可以降低冬小麦受病虫害侵害的程度。遗传育种可以通过杂交、选择和基因工程等方法引入抗性基因,提高冬小麦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同时,通过品种改良和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提高冬小麦的整体抗性。
遗传育种与品种改良的优势在于可以长期有效地控制冬小麦病虫害,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和经济效益。然而,遗传育种与品种改良需要进行长期研究,要综合考虑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以及冬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等因素。
綜合运用以上病虫害防治方法,可以提高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助于保障冬小麦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
5 结束语
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做好冬小麦的病虫害防控工作和种植技术改良工作,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及品质,保证冬小麦绿色、安全。在冬小麦种植方面,农户要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更好地监测病虫害,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促进冬小麦增收增产,保证冬小麦的产量,从而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郭侠斌.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3,41(2):27-29.
[2]黄超.冬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22):41-43.
[3]肖坤.现代农业发展中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21):52-54.
[4]杨海峰.冬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2,40(19):65-67.
[5]王苗苗,毕慧萍.冬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5):196-198.
[6]赵孝文.试析冬小麦种植优化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J].农村实用技术,2022(5):101-103.
[7]王学贵.冬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化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8):31-33.
[8]刘志宏.现代农业发展中冬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化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2,40(1):49-51.
[9]刘海霞.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研究[J].新农业,202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