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

2023-08-13 02:16:28李振兴
种子科技 2023年13期
关键词:玉米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李振兴

摘    要:玉米种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文章主要论述了玉米栽培技术以及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以期为保证玉米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3-005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高产玉米栽培技术得到推广。田间管理是玉米栽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玉米播种之后应该及时观察玉米出苗、穗期和花粒期生长情况,采取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需求。若田间管理措施不当,会造成玉米减产,提高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导致玉米品质下降,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收入。为此,除了要运用科学的玉米栽培技术,还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田间管理技术体系,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1 玉米栽培技术

1.1 种子选择和处理

1.1.1 种子选择

我国玉米种植范围比较广泛,不同地区的玉米种植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在选种之前应该考察当地的种植环境,选择高产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品种,从而提高玉米的发芽率和抗倒伏能力。应确保购买的玉米品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并且检查玉米种子的净度、纯度和含水量,确保玉米后期健康生长。

1.1.2 种子处理

在选择好玉米品种后,应将发霉和虫蛀的籽粒清除干净,确保种子籽粒饱满。完成选种工作之后要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一是晾晒种子。选择晴朗的天气将种子铺在地面晾晒12~24 h,定期翻动种子,保证其受热均匀,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二是浸泡种子。将种子放在55 ℃的温水中浸泡6 h,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播种。三是拌种和包衣处理,能够预防病虫害。

1.2 土壤整理

为了提高玉米发芽率,要选择透气并且有机质丰富的土壤栽培玉米,土壤的pH值应控制在5~8。选地之后进行整地,采用深耕晾晒的方式能够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翻耕深度控制在25~35 cm。通过合理整地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减少土壤板结。在整地中可以加入肥料,配合施用农家肥和化肥,选择的农家肥必须经过发酵腐熟。如果有机肥不足,可以施用尿素和二胺,为玉米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播种技术

合理控制玉米的播种时间非常关键,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壤温度和环境温度,温度过低会出现冻害。不同玉米品种差异明显,当土壤耕作层5 cm处地温在10 ℃左右时是最佳的播种时间。为了提高玉米的播种效果,可以选择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能够控制好籽粒数量,避免浪费种子。选择机械播种要控制好播种深度,并且及时检查排种装置是否存在堵塞现象。对于土壤黏重的地块应该适当浅播,对于土壤干燥的地块应该适当深播。

2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2.1 苗期田间管理措施

2.1.1 查苗和补苗

播种之后会出现玉米缺苗现象,主要原因是种子质量差和播种方式不合理。在玉米出苗之后要及时检查是否存在缺苗现象,并且及时补苗,可以选择多余的玉米植株进行移栽。如果缺苗现象比较严重,要选择同种类的玉米品种育苗,之后带土移栽,提高幼苗的成活率[1]。

2.1.2 间苗和定苗

玉米出苗后要及时间苗和定苗,坚持去弱留强原则,保留健壮的幼苗,促进玉米生长,增强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合理进行间苗和定苗能够实现玉米生长过程中对养分和水分的充分吸收,促进玉米根部正常生长发育。在间苗过程中应避免损伤幼苗根部,最好選择晴天下午进行间苗和定苗。

2.1.3 适当蹲苗

苗期生长阶段对水分要求比较高,但灌溉过多会出现积水现象。在拔节之前要控制灌水,通过蹲苗控制地上玉米生长,促进玉米根部生长发育,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2.2 科学施肥

2.2.1 拔节肥

玉米拔节时期是植株茎叶生长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应抓住该时期玉米的生长特点及时施入拔节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土壤肥力较高、幼苗健壮,可以减少施肥量,并且延缓施肥时间;如果土壤肥力低、幼苗生长弱,可以适当提早施肥时间,将充分腐熟发酵的粪水与尿素均匀混合之后沟施或者穴施,促进玉米植株根部生长发育,降低空秆率和倒伏率。

2.2.2 孕穗肥

玉米大喇叭口时期是玉米穗和小花分化的关键时期,该时期营养不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要做好孕穗肥施入工作,应该结合玉米的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控制好施肥量。如果土壤肥力较差、植株长势较弱,应该将充分腐熟的厩肥配合尿素施入;如果土壤肥力比较好、植株长势好,可以选择粪水配合尿素施入,从而满足玉米生长的养分需求。

2.3 做好玉米的抗旱和灌溉工作

2.3.1 保证玉米穗期的水分充分供给

玉米在抽雄之前和开花之后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要做好该时期的水分管理工作。遇到干旱天气要及时灌溉,否则会影响玉米穗生长发育,造成雌穗无法及时抽出,影响雄穗吐丝和受精,增加玉米缺粒的概率,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在玉米穗期,做好田地的灌溉工作非常关键。如果长时间不降雨,必须要进行适当灌溉,并配合施肥,提高灌溉和施肥效果,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

2.3.2 灌浆水的控制工作

玉米灌浆期之后缺水会导致玉米的光合能力下降,影响玉米生长。在玉米灌浆期灌溉2~3次即可,灌溉的同时可以中耕除草,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根部对水分的吸收。在灌溉过程中不能大水漫灌,否则积水过多影响玉米根部对水分的吸收。要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在降雨之后将田间湿度控制在80%左右,否则会影响玉米根部正常呼吸,造成千粒重下降。

2.4 控制玉米倒伏

受到田间管理不当以及外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玉米在生长后期阶段很容易出现倒伏现象,因此要做好该时期的抗倒伏工作。采取多方面的抗倒伏措施,包括选种、施肥和中耕培土等。种植实践表明,种植密度过大会增加倒伏风险。为此,种植户应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结合玉米中后期的生长情况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此外,在玉米孕穗前可以喷洒药剂防止玉米倒伏,施用50%的矮壮素水剂200倍液,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2.5 玉米收获时期的管理

玉米成熟后及时进行收获非常关键,当玉米苞叶发黄并且籽粒变硬之后可以进行收获,采取机械收获的方式能够提高效率。完成收获之后,要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秸秆粉碎过程中要控制好秸秆长度,提高秸秆的腐熟效果,为下一茬农作物种植奠定基础。

3 病虫害防治

3.1 纹枯病为害特点及主要防治方法

纹枯病为害玉米的果穗、苞叶和叶鞘部位,叶鞘染病之后玉米植株可能直接腐败枯死,并且纹枯病会迅速扩散和蔓延。田间湿度大时会出现大量菌丝孢子,造成大量叶片染病。纹枯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由于病菌会隐藏在土壤中越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控难度,造成玉米减产。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能够降低发病概率,应结合当地的种植条件合理选种,并且做好种子处理工作,通过晾晒、浸种等方式消灭种子表面的病菌。也可以选择药剂拌种处理,使玉米种子表面形成一层包衣,降低纹枯病的发生概率。在日常种植中要提高田间的通风透光性,可以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模式或者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在田间管理中可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选择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料,合理搭配氮肥、磷肥和钾肥。在发现病害之后及时拔除受害植株,将病残体清理干净,并且带离田间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选择药剂防治比较关键,可以施用5%的井冈霉素水剂,每公顷用量为2 250 mL,兑水750 kg之后均匀喷雾防治[2]。

3.2 锈病为害特点及主要防治方法

玉米锈病主要是由玉米锈菌引起,会为害玉米的茎秆和苞叶部位,发病之后扩散和蔓延速度较快。发病初期阶段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患病部位出现淡黄色病斑,之后逐渐扩散和蔓延。病菌孢子破裂之后会产生大量锈孢子,并且会通过空气传播,影响玉米产量,可能使玉米减产20%左右。

选择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比较关键,除做好品种的选择外,还应该加强田间清理工作。可以选择中晚熟玉米品种,将田内的病残体清除干净并集中销毁。在前茬农作物收获后彻底翻耕土壤,减少病菌数量。药剂防治能提高防治效果,选择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 000倍液,搭配使用40%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3]。

3.3 玉米黑粉病为害特点及主要防治方法

玉米黑粉病主要由黑粉菌引起,对玉米的茎叶、果穗和花等部位的影响比较大。茎秆发病之后玉米植株会发生扭曲,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早期发病会造成玉米果穗小,导致玉米不结穗。

防治玉米黑粉病应选择抗病能力強的杂交品种,淘汰容易感染病害的品种。在发现病株后要及时拔除,严格控制好菌源数量。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要坚持科学拌种原则,可以选择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有效预防黑粉病。抓住玉米黑粉病的最佳防控时机,选择药剂喷洒防治,药剂主要包括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3.4 螟虫为害特点及主要防治方法

螟虫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对玉米产量和质量影响比较大,主要为害玉米的心叶部位。受到螟虫为害的玉米叶片会出现不规则的小孔。有些幼虫会直接进入雄花内为害,导致玉米抽穗期之后的茎基部折断,影响玉米苞叶和籽粒的形成,增加了玉米倒伏的发生概率。

为了降低玉米螟虫的发生概率,应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一是生物防治。选择白僵菌来抑制螟虫繁殖和生长,或者在田内加强对天敌赤眼蜂的保护,控制赤眼蜂的投放量。二是物理防治。螟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特点,可以利用灯光诱杀。三是药剂防治。抓住螟虫高发的关键时期,每公顷施入50%的巴丹1 500 g兑水1 500 kg均匀喷洒防治[4]。

3.5 小地老虎为害特征及主要防治方法

小地老虎能够实现远距离迁飞,通常在夜间活动,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部位,发病部位会出现许多孔洞,受到虫粪污染之后会造成叶片和果穗腐烂。小地老虎适合生长在温度为20 ℃和相对湿度80%~90%的环境中,一旦温度高于30 ℃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为了提高小地老虎的防治效果,可以将烟叶和桐叶浸泡在清水盆中,在小地老虎发生阶段将其放在田内,可直接灭杀小地老虎幼虫。种植户投放小地老虎的寄生性天敌也能够对其起到灭杀作用。

3.6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6.1 物理防治技术

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防治技术已经成为玉米病虫害主要防治手段。采用物理防治技术能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且病虫害防治效果明显。可采取以下几种物理防治方法。一是选择胶带和杀虫灯。在玉米虫害防治过程中,可通过使用胶带以及在田间搭设杀虫灯的方式灭杀害虫,降低害虫的发生概率。二是科学除草。在玉米播种之后要做好田间的杂草清理工作。科学除草能够减少田间虫卵和病菌数量,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促进土壤中微生物分解。除草工作能够避免杂草与玉米种子争夺养分和水分,为玉米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三是科学轮作。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坚持轮作,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减少病菌对植株的侵害,增强土壤肥力,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5]。

3.6.2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效果显著,并且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利用瓢虫防治蚜虫,可以减少蚜虫的数量,且较为环保。

4 结束语

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受到玉米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措施的影响。种植户应该高度重视玉米中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结合玉米的生长规律做好查苗、间苗定苗、中耕除草、水分管理、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确保玉米在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获得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推动我国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刚,郭海红,庞兴珍.榆林玉米田间管理技术与应用推广[J].农家参谋,2022(9):28-30.

[2]徐晓侠.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防治关键技术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193-195.

[3]刘红霞.有机玉米的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166-168.

[4]郑秀梅.玉米高效种植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应用研究[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1):55-56.

[5]李井秋,侯世慧.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12):153-154.

猜你喜欢
玉米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无花果田间管理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 15:49:26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玉米高产栽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
覆膜与农机农艺技术组合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
浅析玉米机械化生产与简化栽培技术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园林病虫害科学防治的有效措施浅谈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