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

2023-08-13 02:16:28李锦兰
种子科技 2023年13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水稻

李锦兰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水稻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传统的种植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应该加强对高效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研发新型高效的水稻栽培技术。从当前水稻种植情况来看,存在一些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因素。为此,应该结合我国不同水稻种植地区做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发工作,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病虫害,选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减少药物残留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保证稻米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3-0054-03       中国图书分類号:S511;S435.11       文献标志码:B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稻米的需求,同时也是我国一些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能够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此外,水稻栽培中的田间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水稻病虫害防控。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民为了防治病虫害而大量使用化学药剂,不仅造成水稻药物残留,还会破坏种植地区的生态环境。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更多农民认识到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性,开始在水稻种植中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保证了稻米的品质。

1 水稻栽培技术

1.1 选择优良品种和种子处理

1.1.1 选择优良品种

选择优良品种是确保水稻高产和稳产的关键。种植人员必须做好品种的选择工作。在选种之前要全面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环境和种植地环境等,选择发芽率高和生长健壮的水稻品种,保证水稻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高、丰产。

1.1.2 种子处理

在选择种子之后还要做好处理工作。一是晾晒种子。晒种是播种之前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通常情况下,种植人员选择在自然环境下晾晒种子,最好选择太阳光线照射充足的晴天晾晒,可以提高水稻种子的活性,促进种子成熟。此外,多次晾晒能够提高种子表皮的通透性,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起到杀菌作用,晒种1~2 d即可。在晾晒过程中要翻动种子,保证种子均匀受热,增强其抗病能力。二是浸泡种子。在浸种前剔除质量不佳的种子,能够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利用药剂浸泡种子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提高种子的成活率。可以选择咪鲜胺和三环唑等药物浸泡种子,能够有效预防恶苗病和条纹叶枯病等。在种植之前要做好种子发芽率的测试工作,将种子放在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后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如果发芽率在80%以上,可以播种。

1.2 播种之前的准备工作

1.2.1 苗床准备

育苗工作最主要的环节是苗床准备。最好选择土壤肥沃的菜园土或者冬闲田。在没有降雨和空气干燥的天气做好耕地工作,避免因为空气和土壤湿润影响苗床的制作。发现大块土要及时破碎,为苗床制作做好准备。控制好苗床的面积,如果是大田苗床,面积应为25~30 m2。结合苗床的位置设置排水沟,避免出现苗床积水情况,否则会影响水稻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可以设置保护膜,以便在低温条件下确保温度和湿度适合幼苗生长。还要对苗床进行培肥处理,在播种之前30 d左右均匀地撒施厩肥,满足幼苗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合理搭配肥料。在播种完成之后,使用塑料薄膜拱膜覆盖,5~7 d不能揭膜,避免低温影响幼苗生长。当秧苗出土之后,可以将秧田两边薄膜揭开进行炼苗,若遇到倒春寒,需要对苗床进行封膜处理,保证秧苗正常生长。

1.2.2 整地

在冬季,应做好稻田的全面犁晒工作,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开展科学的土壤管理工作能够为水稻栽培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稻田翻耕深度一般控制在20 cm左右,应保证土质松软、优化土壤环境。此外,通过翻耕土壤能够清除土壤中的杂草,降低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概率。

1.3 播种技术

在水稻播种环节应该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结合种植地区的环境科学播种。在完成土壤的翻耕工作之后,要注意田间的持水量。在播种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温度,将温度维持在6 ℃以上。如果是大棚育秧,棚内温度应该控制在10~12 ℃。在播种前7~10 d,通过扣棚的方式来提高大棚的温度。土壤类型不同,水稻的播种量也存在差异。针对黑土地,播种量为4.5~5.0 g/m2;针对碳酸盐土地,播种量应该控制在5.0~5.5 g/m2;如果选择机械设备插秧,播种量应该控制在5.5~6.0 g/m2。在播种完成之后覆土,厚度为0.7~1 cm,在覆土后1 h内,可以使用喷壶充分喷湿土壤,为种子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插秧过程中,要考察当地的空气湿度和自然环境等。由于水稻的根部比较脆弱,且根部直接影响水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根部遭到破坏后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因此,插秧过程中应做好水稻根部的保护工作,确保操作方式合理,避免损害水稻根部。

1.4 水稻田间管理

1.4.1 灌溉管理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北方降水量存在明显差异,南方地区的降水量高于北方地区的降水量。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量比较大,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水稻生长过程中一旦出现干旱情况,要及时进行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当前常见的灌溉方式包括浸灌、沟灌和畦灌,其中,浸灌是最主要的灌溉方式。在水稻移栽过程中,应将水层深度控制在3 cm左右,利用水层保护幼苗,满足秧苗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在水稻分蘖阶段,水层应该低于3.5 cm,避免对水稻根部造成影响。在水稻分蘖的末期阶段,要通过晒田的方式合理控制水分。如果是碳酸盐土地,选择灌10~13 cm深水,控制无效分蘖。在水稻孕穗阶段,将水层深度控制在5~7 cm。通常情况下,在水稻生长阶段以浅水层为主,采取干湿交替的灌溉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1]。

1.4.2 科学施肥

在水稻插秧完成之后,要做好田间的施肥管理工作,水稻施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肥。在水稻移栽之前,应该做好土壤中的基肥管理工作,保证土壤中的肥力能够满足水稻生长后期阶段的需求。定期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发现肥力不足时要补充施肥,以满足水稻生长过程对土壤肥力的需求。二是分蘖肥。合理施入分蘖肥是保证水稻高产和稳产的关键。在插秧后5~10 d要做好施肥工作,该时期水稻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土壤环境,根部生长发育良好,可以施入适量尿素来促进水稻分蘖,每公顷施用量为90~112.5 kg。三是穗肥。抽穗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该时期要做好氮肥和钾肥的补充工作,可以在叶面喷施适量的磷酸二氢钾,结合水稻的生长情况,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要严格控制好氮肥的施用量,如果氮肥过多会导致水稻徒长,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四是粒肥。不能盲目施用粒肥,否则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选择在水稻齐穗期施用粒肥,以氮肥为主,施用量约占整个生育周期总量的5%。如果在水稻抽穗前期阶段或者生长后期阶段出现早衰现象,要及时施入粒肥,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

1.4.3 田间除草技术

科学的除草技术能够为水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类型的杂草与水稻争夺养分和水分,如果杂草处理不科学,会造成水稻减产。当前常见的除草方式包括人工除草和除草剂除草。人工除草效率低,但是不会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除草剂除草效果显著,但要严格控制好剂量,否则不利于水稻生长,还会导致药剂残留[2]。

1.5 水稻收获

准确把握水稻的播种和收获时间能够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收获太早容易出现空扁粒,导致千粒重下降,造成水稻减产、品质差;收获太晚会导致粒穗老化并且脱落,谷粒中的含水量下降,降低稻米商品性能。要把握水稻的最佳收获时期,在稻谷的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阶段收获,此时水稻大多数部位由绿变黄,且稻谷含量适中、谷粒饱满充足。在水稻收获之后,可以将稻谷晾晒2~3 d,待含水量符合标准后入库,避免谷粒霉变产生黄曲霉素。

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1 农业防控技术

2.1.1 加强水稻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

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病虫害基数以及天气因素密切相关,在水稻病虫害防控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和综合防治原则。为了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植保工作人员应该定期进入水稻田进行调查。一旦发现水稻出现病虫害,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病虫害扩散和蔓延[3]。

2.1.2 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水稻品种

为了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应该结合当地环境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例如,我国有些水稻种植地区稻瘟病和纹枯病比较严重,应该选择抗稻瘟病和纹枯病能力比较强的水稻品种。加强对高抗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导种植户认识到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的重要性,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2.1.3 减少虫源数量

在水稻收获完成之后,要做好水田的翻耕处理工作,同时采取秸秆还田的方式减少稻草中的虫源基数。我国有些水稻种植地区采用机械化收割方式,水稻的残茬比较高,可能会出现害虫越冬现象。为此,在水稻害虫化蛹的高峰时期,应采取翻耕或者灌深水的方式来减少越冬的虫源基数,该方式不仅可以破坏害虫的活动场所,还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灌水深度应控制在5~10 cm,3~4 d之后将水分排干,能够消灭50%以上的越冬虫蛹和幼虫。

2.1.4 培育壮秧

选择好水稻品种之后,应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可以选择阳光暴晒和消毒种子,不仅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的虫卵和病菌,还可以减少种子内部多余的水分,保证水稻种子质量。将处理之后的种子与药剂搅拌,选择多菌灵粉剂或者氰烯菌脂悬浮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拌种处理,能够预防种子出芽阶段的病虫害。

2.1.5 合理施用氮肥

施用氮肥能够促进水稻植株生长,但是会使水稻植株嫩绿,吸引一部分害虫,包括叶螟和飞虱等。如果长期施用氮肥,要控制好施用量,避免施用量过大发生虫害。

2.2 物理防控技术

2.2.1 选择性诱剂诱杀技术

性诱剂诱杀技术是当前比较常见的物理防控技术之一,利用该技术能够降低雄性成虫的交配概率,有效预防稻纵卷叶螟和三化螟,从而减少害虫基数,达到预防害虫的效果。为了提高诱杀效果,可在诱捕器中加入少量洗衣粉。

2.2.2 灯光灭杀技术

在水稻虫害防治过程中,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特点选择杀虫灯进行诱杀。例如,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成虫有明显的趋光性,通过在田间设置杀虫灯,可以减少虫口基数。但要控制好杀虫灯的安装密度,并且控制好开灯时间,否则可能会灭杀害虫的天敌,破坏水稻田间的生态平衡。

2.3 生物防治技术

2.3.1 利用害虫天敌防治

水稻害虫的天敌主要包括赤眼蜂、瓢虫和蜘蛛等。赤眼蜂能够有效地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三化螟,但是要掌握最佳释放时间,否则会影响防控效果。选择在害虫羽化初期至成虫开始盛期阶段释放害虫天敌,能够取得很好的灭杀效果[4]。

2.3.2 利用生物药剂进行防治

推广和应用生物药剂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保证稻米品质。从当前生物药剂的使用情况来看,应该加大对生物药剂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农户认识到生物药剂对病虫害防控的重要性,提高防控效果。生物药剂主要包括春雷霉素、井冈霉素、阿维菌素等。在没有出现病虫害之前,可以选择生物药剂进行预防。利用春蕾霉素能够有效预防稻瘟病。该生物药剂是一种抗菌素,最先在土壤中分离,具有低残留和无公害的特点,是当前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常见的绿色环保生物农药。在水稻株苗出现病斑之后,可以选择4%的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每间隔7~10 d用药1次,效果显著。利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能够起到干扰和抑制细菌正常发育的效果,可以降低纹枯病病菌的致病能力,抑制纹枯病菌生长。利用阿维菌素和苏云金杆菌能够有效预防稻纵卷叶螟。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高温干旱的天气使用生物药剂[5]。

3 结束语

优质的水稻栽培技术可以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在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背景下,加强对水稻高效栽培技术的研发,选择综合性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大对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对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药物残留、提高稻米品质和推动我国水稻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冯亚明.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分析[J].农家参谋,2022(3):57-59.

[2]杜南海.水稻气象灾害防御与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22,40(5):22-24.

[3]梁玉刚,李静怡,周晶,等.中国水稻栽培技术的演变與展望[J].作物研究,2022,36(2):180-188.

[4]黎秩群,林忠,黎远文.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践与探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9):166-167.

[5]赵之矿.浅谈水稻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J].农家参谋,2020(16):83.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有了这种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盐了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军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40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
辣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综述
对龙眼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7: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