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念 梁颖雯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鹏权中学)
近几年的新高考有很多创新题型的考查,这类题型将历史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历史问题研究,同时注重史学素养的培养,凸显历史学科特征。在如今的历史学习中以及高考历史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将历史与现在的社会问题结合进行解读。本文笔者将把近几年高中历史创新题分为三个类型进行分析解读。
虽说我们的历史记载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是没有过去,不会有现在,历史也是现实的映射。我们现在的一些社会问题都曾在历史上出现过,比如疫情问题、人口问题、消费经济问题等。高中历史的创新题中会引用历史上类似问题的材料来进行考查,也标志着我们的历史科目也在关注社会问题的动向。
例1.(南北朝时期医学的发展)《刘涓子鬼遗方》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医学专著,书中详细记载了外伤、痈疸(毒疮)、疥癣等的治疗方法,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外科医学的较高水平。这反映了该时期 ( )
A.传染病防治取得突出成效
B.儒学的发展推动医学进步
C.医学的发展契合时代需要
D.中医辨证施治实践的创新
此题所反映出的是南北朝时期医学方面的进步,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成就。此题很好地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关于此题的作答可以运用排除法,材料并未涉及传染病防治的相关信息,排除A 项;材料未体现儒学对医学的影响,排除B 项;材料未体现中医辨证施治方面的相关信息,排除D 项。而题干提到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医学专著,其代表南北朝时期医学水平较高,这说明在南北朝这个战乱分裂的时期,对外科医学的认识需求增加,所以选择C 项。
例2.(清代部分省区的人口缺报现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依托保甲制度多次对全国人口进行了比较完整的统计。但自咸丰二年(1852)起,人口造报每缺数省,最多时缺报可达10 个省区,且多个省区的人口统计数据严重失实。这一现象表明 ( )
A.保甲制度容易人口造假
B.地方势力膨胀导致中央政令不畅
C.西方侵略削弱中央权威
D.社会动荡影响人口统计工作解析
此题反映的近代晚清时期人口问题,直到我们现在也是热点问题,我们国家会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由此可见我们国家对于人口问题的关注,在古代历朝历代对于人口问题都很关注,主要是人口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特别是赋税问题。关于此题的作答我们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5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南方地区受到农民起义的影响,社会较为动荡,这影响了清政府的人口统计工作,造成了部分省区出现人口缺报的情况,D 项正确;材料现象无法体现“保甲制度容易人口造假”,排除A 项;材料现象(补充:清代的保甲制度兼具户籍管理与维护社会治安功能,有助于人口的统计工作)出现的原因是地方社会动荡,而非地方势力膨胀,排除B 项;C 项与材料现象关系不大,排除。
例3.(近代中国妇女与国货消费)如表为1934 年妇女国货年运动委员会制定的工作纲要(节选)。这些活动的开展旨在 ( )
A.丰富妇女的日常生活
B.倡导民族主义消费观
C.提升民众消费积极性
D.支援前线的局部抗战
此题所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妇女与国货消费的问题,消费问题属于经济问题,国家的发展主要是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国家促进社会消费,才能极大地释放国家的经济潜能。关于此题的作答,可以由材料“举行各学校循环宣传国货事宜”“举办妇女国货征文比赛”“举办各校国货样品流动展览会”“举办沪中区妇女国货临时商场”可知,这些活动均与国货有关,意在鼓励民众购买国货,倡导民族主义消费观,选B 项;丰富妇女日常生活是这些活动的客观影响,不是目的,排除A 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国货的宣传,不是提升民众消费积极性,排除C 项;材料没有涉及抗战前线的信息,排除D 项。
以上三道选择题都很好地将历史和现实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现如今的热点问题通过历史上的相同事件呈现出来,也是历史对现实最好的反映。虽然历史记载过去,但是历史也是现实最好的反映。作为高中历史老师我们也要关注时事热点,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史实,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近几年历史高考的材料来源呈现多样性,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史实一般来源于我们的史书记载,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都能表现出一定的史实。材料类型的多样也能体现出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不能仅限于正史书和出土文物,要多方面涉猎。
例4.(古诗中的农业生产)宋代诗人留下了众多吟咏乡村田园生活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
A.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B.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
C.农业生产工具有重大革新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此题以三位宋代诗人的诗句作为材料,也就是以宋代的文学作品作为材料来反映历史史实。材料中“却破麦田秧晚稻”“起麦秧稻田”“稻分秧”“麦上场”都反映了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播种和收获两次以上的耕作方法,也就是稻麦复种制,其反映了当时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所提升,所以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理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排除B 项;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 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 项。
例5.(新文化运动时期报刊的“小说”征文要求)《盛京时报》在1921 年之后的“小说”征文中明确要求投稿须用“白话”语言创作,内容上也特别要求“勿为肤浅之言”,如“春之爱”要求“须以风光绮丽之文字,为细腻之描写,以明春之爱育万物,无所不用其慈”。这表明《盛京时报》的“小说”征文 ( )
A.关注社会时局的变化
B.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促进文学革命的兴起解析
D.协助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此题以新文化运动时期《盛京时报》的“小说”征文要求为材料,也就是以近代的报刊为材料来反映历史史实。根据材料可知,《盛京时报》的“小说”征文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语言和内容上要求符合新文化的要求,所以B 项正确;《盛京时报》的“小说”征文与社会时局的变化无关,排除A 项;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兴起并非由《盛京时报》的“小说”征文促进,排除C 项;材料与政府加强思想控制无关,排除D 项。
例6.(苏联的“改革文学”)1985 年苏联“改革文学”兴起,下表中的三部小说都是在改革初期面世的对现实生活进行控诉的文学作品,其直面困境的创作倾向无疑与当时的社会氛围相吻合。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改革文学” ( )
A.主张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B.否定了原有的苏联体制
C.为新改革创造社会舆论解析
D.抨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
此题以苏联三位文学家的小说为材料,即以苏联“改革文学”时期的文学作品来反映历史史实。根据材料“1985 年”“都是在改革初期面世的对现实生活进行控诉的文学作品,其直面困境的创作倾向无疑与当时的社会氛围相吻合”并结合所学可知,1985 年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的改革,所谓的“改革文学”对现实生活进行控诉,这为改革创造了社会舆论,所以C 项正确;材料中的作品并没有主张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 项;材料中的作品都有批判现实生活的倾向,但这不等于否定了苏联原有的体制,排除B 项;“改革文学”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创造了社会舆论,排除D 项。
以上三道选择题都体现了目前高中历史考查材料选择的多样性,反映了历史与文学作品的联系。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类型的材料,比如说近代的漫画、外国语言文字的演变以及现在各位历史学家,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都可以构成我们历史题目的材料。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方了解,扩展知识面。
史学素养题是近几年的高考新增加的创新题型。此类题型表现为史料分析推理,史料价值以及历史研究等。史学素养的贯彻是我们如今高中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史学素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历史观。
例7.(史料分析推理)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此题就是典型的史料分析推理类题型,由一定的历史材料得出一定的结论,是史学素养题类型之一。在近几年的各省新高考背景下这样的题型很普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统治中心在今河南及周边地区,内蒙古出现的个别商周青铜器不能证明商的统治中心发生转移,排除A 项;大冶铜矿矿冶遗址出土了东周时代的陶片,无法说明矿冶遗址开采的时间。排除C 项;秦陵兵马俑中出土铁镞,最多只能说明在秦朝的军队中有使用铁制兵器,但是仅凭此无法说明当时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 项;“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在春秋早期的晋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材料与结论之间能够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所以B 项正确。
例8.(史料价值与历史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 分)
某中学一学习小组为研究新航路开辟课题,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开辟前
甲:1453 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一方面,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另一方面,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把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
乙:14 世纪,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加快了船的航行速度。1485 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不久星盘被更廉价的象限仪所代替,象限仪是确定经度所必需的仪器。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当时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开辟中
8 月3 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 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如果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他这么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 年10 月12 日。
——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开辟后
这条航道东起美洲的阿卡普尔科,西至亚洲的马尼拉,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帆船是西班牙人雇用中国的工匠在马尼拉建造的,载重300吨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大帆船贸易自1565 年开始,于1815 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商品。
——摘编自王助民、李良玉等《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等
(1)说明材料一对于研究本课题的史料价值。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中甲、乙之间的逻辑关系。(6 分)
(2)在使用材料二研究新航路开辟时,你有什么建议?(3 分)
(3)为了更全面地探究新航路开辟,在材料一、二、三的基础上,请你再分别为材料一、二、三提供一个研究视角,并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8 分)
此题就是典型的关于史料价值分析和历史研究的史学素养题类型。第(1)问的第一小问问到材料一的“史料价值”,其实也就是判断材料一的史料类别。材料一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该书属于史学研究类著作,叙述比较客观公正,对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二小问问到材料一中甲乙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材料中的阅读可知,甲、乙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关系,甲论述了新航路开辟的主观动机,乙论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正好对应我们的课本知识。第(2)问问到对于材料二研究新航路开辟有什么建议,其实也就是评价材料二的史料价值。材料二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是影视资料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不一定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应注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第(3)问的第一小问要求对题目中的三段材料进行分析,得出每段材料的“研究视角”,我们可以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第二小问问到研究历史的方法,这样的题型作为开放式题型,言之有理即可,我们可以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虑,可从坚持唯物史观、搜集多种类型的史料并客观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
以上两道题是史学素养题的经典题型,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之下,我们的高中历史学习对于史学素养越来越重视,这也是历史学科特征的体现。史学素养题作为近几年高考历史出现的新题型,需要去引导学生学习解答方法,以达到贯彻史学素养的目的。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创新题分为以上三种类型。近几年在“三新”背景之下,高中历史学科在不断创新突破。在今后的高中历史学习中,我们除了要掌握课本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不同史料的阅读理解。创新题在以后的高中历史学习和高考中会逐渐成为主流。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高中历史学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对于创新题的关注就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我们要重视创新题的研究学习,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