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视角下历史学科“四层四性”复习模式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例

2023-08-12 01:20南友锋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4期
关键词:制度

南友锋

(陕西省商州区高级中学)

2019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组成。“一核”中的“立德树人”贯穿了新高考的始终,高考命题会落实在“四层”中的“核心价值”上。作为“四翼”也会通过“四层”载体呈现出来:“必备知识”体现了基础性;“关键能力”主要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了应用性;“学科素养”反映在历史学科就是五大核心素养,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把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这“四层”达到升级版,体现了创新性。综合起来就是“四层四性”。笔者以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例,以“四层四性”为主线备考,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核心价值体现引领性

核心价值主要包括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法治意识)、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劳动精神)等。我们在历史备考中要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要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据此明确备考方向:①认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性质,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②理解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在政治、经济、外交各领域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③认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用史实让学生信服,中国共产党励精图治,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基本制度,初步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教育学生要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必备知识体现基础性

必备知识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高考复习不能简单重复上新课时的内容,而要突出夯实基础,把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和选择性必修相结合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体系化认识。应该把这七年过渡时期放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整个世界现代化史中去认识,具体思路可以按照政治、外交、经济三方面进行梳理复习:

(一)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理论基础:1949 年6 月,《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2.筹备工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21)

①确定四项内容: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都改北平为北京。②领导机构: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施政纲领: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提醒: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④意义:新政协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起到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3.成立标志:开国大典。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改变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点拨按照三个时间点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始进入过渡时期)。

(二)政治:人民政权的巩固

1.剿匪镇反运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巩固人民政权。

2.土地改革运动:1950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 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国家财经实现统一。到1950 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到1952 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1950 年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 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提高新中国国际地位,形成强大民族凝聚力。

(三)政治: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颁布宪法:1954 年9 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调它是三大民主制度之根本政治制度和民主政治的核心):1954 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核心是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民主集中制。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它是三大民主制度之基本政治制度):1954 年宪法颁布后,人民政协只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它也是三大民主制度之基本政治制度):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

5.干部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6.法治建设:20 世纪50 年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四)外交: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战后,形成两大阵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共成为执政党。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一边倒”(提醒: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②“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点拨:出现第一次建交热潮)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为了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的关系,1953 年12 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点拨:三互+两平)。③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提醒:超越了意识形态限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体现了包容性、开放性、时代性的特点。

3.参加日内瓦会议:①背景: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 年4 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②经过:由于美国阻挠,朝鲜问题并未达成任何协议;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③意义:显示了新中国在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参加万隆会议: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1955 年4 月,在印尼万隆召开会议。②经过: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顺利进行。③意义: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形成了万隆精神,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点拨:出现第二次建交热潮)

(五)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

1.“一五”计划(1953—1957)(点拨:“一化三改”)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 年,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点拨:要重点理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表现以及意义)

②社会主义改造:1953 年至1956 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提醒:社会主义社会性质)

2.货币制度: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3.关税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4.社会保障制度:1951 年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5.医疗卫生:出台法律法规,推行计划防疫,积极防治传染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三、学科素养体现综合性

学科素养指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有效整合相关学科知识,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它包括“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新课改和新课标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在高考复习中,要积极渗透五大核心素养,要善于引导学生绘制时间轴:

再根据学生绘制的时间轴设置不同的问题,有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请补充在过渡时期中你还知道的历史事件?(预设答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抗美援朝战争、人民政权的巩固、三大民主制度的确立等)

最后让学生根据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过渡时期的特点。(预设答案:①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②经济结构:三大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之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③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④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之后,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⑤政治制度: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 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四、关键能力体现应用性

关键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包括三个能力群: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我们在备考中必须重视高考真题的整理和研究,以下是关于涉及过渡时期2022 年各地高考真题汇总表:

通过研究真题发现,试题既有选择题,又有主观题,过渡时期成为新旧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我们要多花时间和精力讲深讲透,特别要训练高考真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强调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创新性要求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任务。笔者命制了一道开放性试题:

材料以下是郭大钧著《中国当代史》中目录摘编:

第一章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国民经济恢复

第二节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现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正失误中的曲折

第三节 战胜严重经济困难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第四章 实行改革开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第二节 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与贯彻

第五章 坚持改革开放 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到来

第二节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展开

第三节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贯彻

结合所学知识,从该目录中任选一节进行续写。(要求:史实阐述,史论结合,需观点正确,符合史实)

【参考答案】

续写第一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二节: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现

阐述: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后,1953 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到1957 年,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开始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总之,通过这些举措,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猜你喜欢
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重大误解制度“重大”之认定
刑事申诉制度的三重检讨与完善进路
完善我国人大制度的几点思考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翻译人员参与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
应诉管辖制度适用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