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露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备受重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加强建设精神文明教育课程,充分彰显学科的育人价值。美育对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文化素养等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需将小学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其审美意识也能随之增强。为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积极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对美育的重视度,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音乐教育与美育结合策略,促使音乐教育与美育有效融合,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本文阐述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结合的价值,对美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结合路径,以期能够全面发挥音乐学科的美育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与掌握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美育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最终助力小学生实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一、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结合的价值
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结合指将美育理念和方法融入音乐教学领域,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普及美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其深入到社会、文化、人生的各个方面。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够有效增强小学生审美意识与美学素养,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与体验能力,促进基础教育繁荣。具体而言,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结合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美好品格
在基础教育阶段,“立德树人”属于重要的育人理念,美育对其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开展美育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正确辨别事物的能力。以美怡情,可以通过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培养优雅气质。美育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真实含义,从而对美产生一种渴望和追求,远离那些低级和庸俗的爱好,可以养成良好的品格。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智力水平
美育对提高小学学校智育质量有比较重要的作用。美育除了需要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其审美能力,还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职责。因为美育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发展想象力的初期阶段。因此,在美育过程中,学校理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积极体验美感,在体验过程中激活自身所具备的想象力,促使学生体会到创新所带来的乐趣,进而激发其潜在的能力,提高美育质量,最终促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有效发展。
(三)有利于开阔学生音乐视野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乃至不同作者的艺术作品都有其特殊性,在渗透美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对应国家、时期的社会现状、文化状况等穿插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丰富学生学科知识积累的同时拓宽其文化视野,让学生了解到音乐世界的美好,这是显著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在欣赏每一首音乐作品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透过作品深刻体会不同地区的独特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明显提升。
二、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的融合现状
2022年10月,我国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提出,教师要树立学科融合新理念,并在教學中加强美育的融合与渗透。因此,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各科教师纷纷投身于学科融合的教学探究工作中,力求更好地实现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目标。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的融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融合现状不太理想,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在当前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很多小学学校所开展的音乐教学在课程内容以及考查形式上都过于简单化,还有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的音乐成绩,仅对视唱训练和曲目演唱进行教学,忽略对音乐的审美理解和欣赏,导致音乐课无法真正起到美育作用。
其次,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简单。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仅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乐理知识讲解等,一味地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跟唱,保证学生可以熟练地进行演唱即可。忽视对学生进行音乐作品背景、内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介绍。这样导致音乐教学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音乐教育与美育的融合效果自然也就得不到有效提升。
最后,音乐教师、教育管理者美育经验不足。对于美育渗透音乐课教学认识和理解较为片面,缺乏音乐多元化、跨学科实践,因此难以达到“每课一美育”“课课享精彩”的教育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了解和深入分析,而后根据实际情况探究更加多元、创新的音乐实践活动,致力于将美育切实渗透到音乐鉴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的各个方面。
三、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结合的路径
(一)深度发掘教材,探究美育具体内涵
新课标下教师应当坚持以审美意识培养为核心,贯彻落实美育。对此,教师应立足于音乐教材,对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元素展开深度发掘,深入了解美育内涵,并将这些美育元素渗透在日常音乐教学中,以此使音乐课堂更具内涵、层次性,保障音乐教育与美育实现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在《彝族娃娃真幸福》教学时,教师应当在正式授课前深度分析本节内容所蕴含的美育元素,并寻找到的这些美育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教师可以将彝族文化作为着手点,发掘彝族文化中所蕴含的美育元素,如彝族服装、彝族头饰以及舞蹈风格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彝族小学生穿着本民族服饰演唱这首歌的视频。以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对本首歌曲产生深层次理解,对彝族文化特征、人文地域、本土特色产生比较深入的感悟,促使学生的审美水平、音乐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以此促使美育与音乐教育实现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二)注重传统文化,优化美育融合形式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教师借助传统文化开展美育,不仅能丰富美育内容,还能使音乐课堂更具内涵性。另外,在音乐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而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也与新课标理念相契合。按照有关教育改革的要求,将传统文化教育付诸实践,不断打造精神力量的新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现代歌曲教学纳入日常教学中,还要将注意力放在对传统诗歌的教育上,利用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对经典情怀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更加强烈。
例如,《咏柳》中的“万条垂青”把柳树的形状比喻成一个婀娜多姿的女人,把柳树的美丽描绘得惟妙惟肖,这样的创作技巧和视角的精妙,正是作者高超审美水平的体现。教师在古典诗歌美育过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渴望,又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和审美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设良好情境,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在音乐课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辅以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丰富学生审美体验,达到“每课一美育”的效果。
例如,在《粗心的小画家》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体情境的方式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音乐审美。首先,教师设计一个小小说情节,讲述丁丁在画画过程中“丢三落四”,惹得小伙伴们频频发笑。设置趣味情节,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找不同、找奇怪的画面,进而感受丁丁画画时的粗心大意,引发小学生共鸣与思考。其次,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VCR,展示相应歌曲合唱、表演方面的视频,或利用微课视频讲解知识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音乐美、节奏美和氛围美。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节奏、交替演唱,进而通过课堂实践学习加深对本节课所学音乐曲目的理解和感受,实现审美与艺术升华。
(四)实施学科融合,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美育渗透至小学音乐课教学中,探索跨学科教学的科学方法,让音乐课更加生动、活泼,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知识水平。
例如,在《咏鹅》教学时,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语文知识,让学生诵读和吟唱“咏鹅”这首诗歌,配合词汇解析、诗歌大意等,加深学生语文知识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辅助教学,让学生听懂歌词背后的韵律、节奏和音高等,掌握本节课内容的演唱、表演方法。诸如此类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比如让学生演绎大鹅的走路姿势、动作,强化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借助画笔描绘歌曲背后“鹅”的具象,实现学生创造力、美术素养的提高。
此类跨学科教学实施,不仅能够有效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审美意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对于音乐课来说,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也得到提升,意味着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全面化也上升至新的台阶。
(五)渗透多样元素,强化学生创意思维
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发展趋势明显,将多元文化元素融入音乐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凤阳花鼓》教学时,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多元文化元素,首先,教师可以介绍凤阳花鼓的起源、发展与内涵,引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思考和兴趣。其次,教师设计课堂互动环節,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音乐起舞,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音乐表演能力。再次,音乐教师基于凤阳花鼓相关音乐素材融入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等多种元素,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音乐素养。最后,教师再播放相关表演视频、纪录片等,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传统文化的印象,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领悟力。
将多元文化渗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既丰富了音乐课教学内容与形式,也对学生创新思维、感知能力等有重要作用。相信在多元文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小学生也能够认识到文化学习和增强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并在音乐和艺术层面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六)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音乐情感
实践活动是落实美育渗透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及审美素养。
例如,在《小乐器讲故事》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美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发挥想象,通过看图讲故事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给故事配上声音或音乐表达情感,对青蛙、小狗、小鸟、风吹过大树、雨滴在屋檐等具象意境进行声音描绘。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创作,配合小乐器进行音乐表达,以有效提升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设计情感对比环节,让学生通过小乐器配合表现,展现“快乐”“悲伤”“恐惧”等不同情感状态。相信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提升学生的音乐情感与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萌生音乐学习和探究兴趣,经过自身后期的长期坚持和积累获得音乐素养、音乐审美与音乐情感层面的升华。
(七)注重教育评价,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他们的思想比较单纯,对事物的看法本质、淳朴。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用评价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和表演。这样既可以促进音乐教学的开展,又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让音乐美育教学的效果得到发挥。
例如,在《静夜思》教学时,很多人都觉得该曲目太过凝重,想要用一种欢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它改成欢快的曲目,让学生对诗歌有更多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此同时,乐器表演在培养学生审美方面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既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并积极鼓励学生展开自我情感的表达与创作,也应该鼓励学生使用乐器进行演奏表演,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乐器的使用方法,从而持续提高自身的音乐创作水平,完善自身的表达方式,在音乐学习中提高审美水平,实现美育教学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以情境为基础教学、多元文化创意教学、实践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等方式开展日常教学,为小学音乐教育现代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落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