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单元视域下的任务型教学设计

2023-08-12 16:25:26陈敬容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任务驱动

陈敬容

【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小学语文教学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中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把家国情怀厚植于心。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教学为例,试谈如何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家国情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任务驱动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中华文明赓续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笔者将“家国情怀”理解为认同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爱集体、爱社会、爱身边的人。那么,如何更好地实施此类文本的教学,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呢?本文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从如何确立文本的主题、建构课堂的逻辑,如何确定课堂的环节、回归语文学科的本质,如何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三个方面重点谈谈如何将家国情怀落到实处。

一、立足单元整体教学,创设情境与任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在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属于革命文化主题类课文。本文通过记叙少年周恩来耳闻伯父“中华不振”的感叹,又目睹“中华不振”的事件,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经历,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语文要素阅读训练的第一篇记叙文,其清晰的事件、鲜明的人物有助于学生进行梳理理解。此外,选编本课意图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学习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这就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创设情境与任务让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激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家国情怀,应该怎么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确立本文的文本主题。

如可以创设情境——课件播放校园电视台编导打来的微信视频电话:“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校园电视台正在筹备关于周恩来远大志向的专题报道,需要请足智多谋又积极主动的同学们拍摄三个镜头,呈现三组素材,你们敢于接受挑战吗?快快行动起来吧!”通过校园电视台编导筹备关于周恩来远大志向的专题报道,向同学们布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挑战任务的学习欲望。

二、课堂搭建学习支架,充分支持学生实践

镜头一:聚焦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学生高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三件事?小组合作完成“接引学习单”(见表1)。

课堂上“接引学习单”的设计是学生学习的支架,起到了推动课堂进程的目的。“接引学习单”上的事件要素通过梳理课文大意,给予学生不同维度的能力提升锻炼:一是内容上的概括文本大意,二是文本的内在逻辑、因果关系的梳理。教师还可以深入追问,按照文本的顺序进行梳理: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

镜头二:聚焦主要事件,走进人物内心

这一环节重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会“中华不振”。首先要处理好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本课后两件事的内在逻辑:伯父讲述“中华不振”反映的是当时中国的现状,体现的是中国弱小、被欺凌。周恩来在租界看到女人被欺凌,在故事的逻辑上往深处推进了一层,是中国的落后和弱小带来民众的苦难。此时,教师可以着重抓住民众的苦难让学生动情,可以使用描写的语言创设情境,具体讲述人民的苦难,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说出外国人为所欲为的原因:“中国女人抱着惨死的亲人求助无门,外国人可以抢占我们的地盘,也敢轧死中国人,中国巡警却不敢惩处他们,反而训斥死者的亲属。这还讲道理吗?这还有天理吗?在我们中国的地盘上为什么外国人敢这样为所欲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紧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疑问——为什么会“中华不振”?为什么我们的国土会被外国人占据呢?学生借助课前“接引学习单”(见图1)中查找的资料交流原因。

教师继续激情讲述:“同学们,在我们的国土上,中国人被禁足,而外国侵略者却耀武扬威地自由出入,这是何等的霸道?何等的不公?何等的屈辱?”此时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当时时代背景的距离,感受社会状况,理解“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见图2)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测伯父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无奈、心痛……),再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轮流读、齐声读等方式,读出这样的感受。进而总结:这是周恩来听到的“中华不振”,12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中华不振”这四个字却让他难以忘怀。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教师范读,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此时,教师引导品读“难以忘怀”——一直放在心上;“周恩来背着伯父”——印证自己的疑惑;“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亲眼见到了人民的苦难,因此一直为振兴中华这项事业而奋斗。

镜头三:聚焦课后古诗,感悟“振兴中华”之志

学生借助“接引学习单”上的注释说诗意。接着教师追问:了解了诗意后,你们知道周恩来去日本读书是为了什么吗?学生交流后,概括为“振兴中华”。周恩来从报国之志化为救国之行,这首诗感情强烈,气势豪迈,写出了周恩来的凌云壮志,为救国而献身的革命精神,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立志”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实际想告诉我们什么?

面对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我们必须像周恩来一样树立崇高的志向,这个国家才有希望。“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站起来了,我们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但国家依然需要每一位少年为中华之强大而读书。”继而引出《少年中国说》,让学生共读立志,明白国家富强,少年有责。在感叹少年周恩来的壮志豪情时,学生也在“接引学习单”上写下自己的读书志向和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将阅读与生活联结,思考:“我为什么而读书?我的读书志向又在何处?”

再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明白:每一个时代都面临挑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鼓励学生用一生去思考、回答这个严肃的问题。阅读与生活联结,学生在感悟伟人情怀的同时,更能思读书之因,立报国之志。将学语文与学做人相结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最后,播放校园电视台编导打来的微信视频电话:“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你们充分了解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感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还写下了自己的读书志向。为你们点赞!”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的方式总结肯定,在“弄清三件事——走進周恩来的内心——突出人物的伟大志向”层层递进的环节中落实语文要素,突破重难点,开展表达实践。

三、回归语文学科本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

从学习的规律来说,学过并不等于学会,能在具体情境中把学会的方法应用自如才是真正的学会。而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应对相对复杂的具体情境时往往会感到困难,本文教学正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困难,充分考虑学情,从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入手,指导学生分析,学习如何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概括。教有方法,学有路径。搭建学习支架,巧用“接引学习单”事件要素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背景,使主要内容的概括更加清晰明了;再通过具体语句的比较体会,创设情境任务激起学生挑战的学习欲望,加深了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的认识,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语文要素的训练与人文主题的浸润互为作用,动态共生。

整合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年级上册《青史留名》中的《永远追随》《国耻恨难消》,教师引导学生训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通过主题阅读形式,把伟大的志向进行联系与对比,并联系时代的呼唤,打开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思考个人学习与时代发展之间的联系,悄然播下伟大理想的种子,不着痕迹地培植了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应做到立足为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而教,以文本为载体,努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在充分自主的语文实践中,让学生获得阅读、表达、思考、探究等“带得走”的能力,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可沉淀于心的美好情感和良好品质。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任务驱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及其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1:52:31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18:2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06:5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3:55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8:37:07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其对策
青年文学家(2015年6期)2016-05-09 1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