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阿敏 聂献坚 孙文洋
摘 要: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更加迫切需求。政府和高校是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核心力量,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要从创新创业在课程体系、构建网络服务平台以及放宽经济金融政策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新指导思路,同时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新形势;创新创业教育;工科类大学生
国务院2018年印发的《關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明确指出打造升级版“双创”,推动我国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应加快建设我国创新创业工作,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解决目前就业困难的问题。高校作为社会人才输出的主要阵地,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训,可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能力、经营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一、新形势下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分散
国内高校大部分的职能按照横向教育管理组织结构建立的,但是,纵向组织结构运行的是权力结构,然而这种组织结构阻碍了各部门协调发展的能力,也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性治理。当前,高校的很多职能部门都参与到创新创业管理教育中来,如科研发展处、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以及学生处等职能部门[2]。每个部门各司其职,缺乏紧密衔接,没有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只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日常活动并没有真正做到人才培养。高校应当把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各部门紧密协调发展,确保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育人方式。因此,高校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教育机制,推进创新体系。但是国内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较分散,各部门单位之间的相互衔接尚未完善,对于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无法得到很大提升改善。此外,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师资力量相对而言比较匮乏,无法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缺少系统性的整体规划,导致平台利用度较低,学生创新创业效果不明显,也没有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兴趣。
(三)创新创业模式的提升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与科技创新进步,创新创业的模式也随之发生转变。有三类企业类型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发展悄然发生转变,第一是服务和劳动生产行业;第二是进、出口贸易行业;第三是消费者参与买卖行业,这些企业面临的考验也给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方向,工科类大学生如何在新创业企业中维持现有市场之外,实现新企业的转型、市场的进一步开发以及市场的调整。对于目前创新创业大学生来说,如何实现技术创新模式是当代青年亟待突破的重难点。
二、新形势下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择业观陈旧,课程学习热情不高
近几年,我国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前景充满希望,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的工科类毕业生选择进入稳定的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发展,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毕业后直接选择创业[2]。许多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理念理解不够深刻,课程设置时长较短,没有系统性地了解课程设计并且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自身的创业计划;同时,在大多数学生思想观念中学习“创新创业”仅仅是为了获取学分,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后期学生也很少把精力投入创新创业课程中。总之,学生的课程学习热情不高。但是从其他方面来说,工科类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选择创业,这也不是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失败。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是为后期创业打下基础,这种思想上转变是来源于国家、社会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鼎力支持。
(二)教育形式单一,课程和专业结合度不够
我国大多数高校采取与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训机构的授课老师水平没有达到教学标准,且上课形式内容简洁单一。高校虽然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本科生的培养方案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将教学内容和其专业以及后期职业生涯规划相联系。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授课老师的教学方式很难匹配所有工科类专业的特点,只能在课堂上把理论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工科类学生来说,这种蜻蜓点水式授课方式无法将创新创业理念更加深入学生心中。要想将创新创业理念深入学生心中,对于授课老师的水平和专业知识以及产品研发的流程就要求更高,此外授课者还要对该领域的发展有长远的认知,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将自身专业和创新创业发展高效融合起来。
(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学生热情度不高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其实践平台的搭建需进一步加强改善,工科类创业产业化基地供给数量不足,有些高校的省级工科类专业创业园少于两个。同时,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主观性及创业趋势的认知不全面,以及高校在对创新创业资源平台宣传不够积极,导致很多学生对创业产业化基地不熟悉。此外,对于工科类大学生来说,每一年高校也开展了很多对应的创新创业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以及各种学科竞赛,这些竞赛的宗旨为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但是,受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很少学生能够报名参加创新创业比赛[3]。
三、新形势下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措施
(一)新形势下完善教育体系
高校是政府、企业和创业者三者衔接的桥梁,也是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核心力量。政府和高校应当发挥能效性,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能力。
1.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为了将创新创业理念更加深入学生的教学中,其教育课程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要制定系统性措施,优化改进人才培养制度。为此创新创业教育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改革教学模式,专家通过线上教学学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且在线讨论相关知识点;老师要注重线下教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高校也要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经济管理学融入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中,培养大学生的管理能力。此外,政府也要针对大学生创业开展新技能培训,并向“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相关领域推进发展,增强工科类大学生适应数字化时代经济的能力,提升创业团队意识,加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能力。
2.更新创新创业教学内容
现代科技在进步,对于大学生的教学要做到新知识不断增补,旧知识更新或者淘汰。而大学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增加专业课体系,还需增补经济管理教学、增加最新行业知识和发展趋势以及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最新政策解读[4]。加强学生应变能力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能审时度势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将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最新政策进行推广,让学生可以查阅相关文件、政策法规全面了解相关新政策。同时,增加伴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行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趋势的介绍,使大学生具有专业化和精细化的知识。
3.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高校需要加强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实习教学体系,才能有效提升创新创业的实践性。一方面,利用高校内部资源,将校内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创新创业模拟教研室、实验基地等教学资源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相对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5];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用培训学校开设专业相关的网络创业培训课程,多元化增加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资源,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构建网络服务平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数字化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社会职业的种类、数量、结构都在不断变化。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带来了很大挑战,同时对政府和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有了更高的要求。
1.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创业就业模式,例如,互联网金融行业、移动电商行业、云计算与大数据、量子信息技术等行业是大学生未来创新创业发展的新趋势[5]。政府要加快建设市场结构,深化推动信息技术发展,为建设数字化经济强国提供新形态。此外,高校在创新创业的数字化经济发展中强调转型能力和政策,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字技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商务与线上线下(O2O)相结合的商业模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对接,与社会服务需求同步。
2.构建网络服务平台
在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除了需要外部力量支持,还需要创业服务减少创业风险,确保创新创业顺利开展。时代的进步也成为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企业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线上创业、就业服务需求,网络服务平台的构建除了对创新创业提供资源,同时可以精准化创新创业。政府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发展云计算、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此外,利用“第二课堂”、高校精品课程、专家公开视频课程等网络资源,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专业化、全面化、精准化的创新创业网络服务。
(三)放宽创业金融政策,恢复创业支持力度
新形势的发展对创投企业带来诸多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对企业的岗位需求带来影响,而且对于创业的中后期资金供应也带来一定冲击。国家和当地政府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放宽创业金融政策,并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给予金融政策支持
在创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金融政策问题日益凸显。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必须要发挥失业保险稳岗位,确保就业稳定作用。
首先,要采用公众号平台、网络视频平台大力宣传政府的“援企稳岗”政策,通过线上一对一精准扶持[6]。其次,政府要针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所需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邀请知名企业家、高校知名专家、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线上、线下答疑解析,科学精准定位政策需求,提升政策内容的时效性和系统性。再次,政府还要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宣传服务活动,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知晓“援企稳岗”政策。最后,简化失业保险稳岗位申报流程,优化审核办理流程,缩短时限,实行即审即办即发程序。从最根本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保障创业稳步前进。
2.恢复创业支持力度
畅通资金运转和融资渠道是帮扶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的关键。因此,政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力量。首先,政府要完善大学毕业生创业基金和风险投资政策。政府需要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制度体系,号召银行、保险公司等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险投资,降低创业风险。其次,政府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大学生创业基金,利用线上、线下创业平台和大学生创业基金相融合,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7]。最后,放宽贷款及税收政策。针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给予专项贷款政策、提高补贴、延长纳税申报日期,帮助大学生创业企业减缓创业金融压力。
结语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多元化协进,各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在发生改变,同时也出现新的创新创业模式。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课程体系、网络服务平台以及经济方面还有诸多问题,本文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建网络服务平台、放宽创业金融政策以及恢复创业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有效措施,为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指导思路,推动“双创”战略,助力创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统德,黄乃文,赵秀丽.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理论支撑、设计思路和实施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12(06):3036.
[2]丁月华,张明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2(02):101106.
[3]杜启翠,厉成晓.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质量与市场,2022(02):7072.
[4]周扬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深度融合[J].经济师,2020(1):226228.
[5]芮超.新时期农村籍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研究[J].核农学报,2022,36(03):686687.
[6]李海翔.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5):127129.
[7]廖先莉,唐琳.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研究[J].南方农机,2022,53(04):170172.
基金项目:2022年安徽科技学院思政工作培育项目“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索——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2022jpxm09);2021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餐饮创业”(S202110879337x);2021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园帮APP”(2021 108790670);2021年度安徽科技学院思政研究专项项目“基于学生主体性的安徽科技学院学生主题班会课程化开发研究”(2021szzx04)
作者简介:丁阿敏(1991— ),女,汉族,安徽宿州泗县人,理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通讯作者:孙文洋(1991— ),男,汉族,安徽蚌埠五河人,工学博士,讲师,电子工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