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发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要求从不同场景展开教学设计,强化学生知识体验,让学生在面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时产生强烈学习及探究欲望。良好教学情境的建构更容易驱动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自主发现并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相应的道德与法治思维。从这一角度来说,问题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设计,需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逐步进行拓展,圍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为基础,将情境从课堂向学校、家庭、社会延伸,便于深度挖掘课程特色,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对学生的培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在道德与法治课中需要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构建课程的基础,不仅要重视显性课程的开展,隐性课程也需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学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尊重学生认知及成长规律,在潜移默化中打造“三位一体”教育新格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教学质量
道德与法治学科属于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构成。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生由于缺少丰富生活经验和成熟的心智,对教材知识普遍缺少认同感,知识掌握程度不牢。新课程改革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进一步得到优化,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在教学内容上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能在教学中通过营造生动且形象的情境,让学生站在生活角度感知和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并且在良好情境下,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建构创造良好条件。
(二)激活教学氛围
新课标进一步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能以教育生活化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思想观念,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情境在有效激活教学氛围的同时也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二、问题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设计
(一)贴近现实生活,教学情境真实化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可以尝试从生活角度向学生发起提问,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一些道德与法治知识并不陌生。生活化的教育方式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亲切感,增强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感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设计,需要重视为学生带来真实的情感体验,组织学生展开道德与法治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即将教学内容与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结合起来,润物无声引导学生成长。情境设计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场所,如博物馆、革命纪念地、法院、企事业单位等都是良好的情境设计素材,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将社会现实案例导入课堂,如让人大代表、律师等走进课堂。
情境设计需要教师提前做好调查,收集并掌握与知识相关的资源,掌握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对现实场景进行模拟,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模拟政府、模拟法院等,进一步强化学生体验,让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模拟现实生活。问题导向下的情境设计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强化问题导向,将道德与法治课堂置于现实场景,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触动,引发学生与情境产生共鸣。
与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相比,问题导向下的情境设计需要体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特色,明确初中学生正处在道德与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道德品质以及法治观念的提升不能通过单纯说教实现,而是要通过实践将学生引入贴近真实的情境中,以问题为驱动带领学生实践操作深化感悟和体验。
例如,在《走进老师》情境设计中,教师可以围绕“老师的一天”这一主题设计问题情境。课前可以通过设计微视频简单展示老师的体验,可以邀请同事或者学生参与对“老师的一天”的跟拍,并剪辑成微视频,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在学生观看完微视频后发起体验分享。问题导向下分享内容:通过观看视频,你认为老师的什么行为最让你感动;你认为老师有什么样的使命,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主要考虑到学生每天与教师相处的时间较长,但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老师。需要教师在家长的帮助下,亲身参与跟拍“老师的一天”,并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取体验,通过走进老师,有效激发学生“尊师重道”的思想情感,在问题情境的感染下将学生的情感触动外化为实际的尊师行为。
(二)找准问题切入点,建构多种教学情境
1.问题导向下的故事情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情境时,需要考虑哪些元素对学生的兴趣能起到良好调动效果,把握好怎样导入问题,找准问题切入契机。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目光,以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体验,驱动学生对教材知识展开深入探究,在有效调动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在深度挖掘故事内涵的同时,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思维。
例如,在《积极奉献社会》教学时,出于更好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教材知识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社会中与“无私奉献”有关的典型故事,向学生讲解雷锋、张海迪、李向群等故事,在带领学生听故事、看视频的过程中导入问题:生活中你是否获得过关心;你有没有关心过他人;你认为奉献的意义在于什么,对社会有什么帮助?在故事情节中,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的案例对“奉献”逐渐形成一定认知;在问题导向下,学生站在自我角度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探究,明确“奉献”的内涵和意义。在良好故事情节和问题驱动下,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
2.问题导向下的游戏情境。
游戏是情境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设计教学情境,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设计游戏情境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尝试通过游戏设计的方式导入情境,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积极实践,或者在良好游戏情境下让学生的学习及探究兴趣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国家利益至上》教学时,学生可能对教材内容的探究欲望不强,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设计小组抢答活动。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需要怎么做;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等。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每一个问题的讨论时间不限,最先讨论得出答案的小组率先举手进行回答,回答错误扣一分,回答正确加分。在各小组回答完所有问题后,对各小组得分进行统计并进行排名,对最终取得优异成绩的小组进行口头鼓励。
基于问题导向的游戏情境设计,能创造一个轻松且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在问题驱动下真正理解对应章节的内容,并从中获得良好体验,让学生真正喜欢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
(三)从社会角度入手,创设真实问题情境
新课标强调教学需要从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不过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问题情境的设置都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并未真正摆脱单向知识传授的局限。良好的情境源于社会、贴近学生生活。情境需要体现出显著的真实性特征,脱离真实的情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需主动从社会与生活的角度入手,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还原现实生活,逐步在情境中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提出“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事件进行讲解”的要求,能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例如,在《法律保障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电视、报纸、媒体平台搜索真实的新闻事件,通过在课堂上还原新闻事件,强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师也可以通过影视文学寻找素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例如,在《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短片《鹬》,让学生观看鹬的一生后导入问题,如:鹬的一生经历多少挫折,它是怎样一步步克服挫折的?从“鹬”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难以避免的,但只有具备直面挫折的勇气,才能找到克服挫折的方法。这种方式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理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提高道德与法治情境设计的实用性,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形成课堂与生活的合力,推进学生知识习得。
(四)建构共育机制,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1.加强联系,共建教育机制。
共育机制主要是在道德与法治情境设计中强化家庭、社会的参与,尤其要发挥家长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情境的建构上实现从课堂向家庭的延伸,打造具有良性互动特征的家校共育机制,形成强大教育合力。同时,还需要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注重课堂教学和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对教学情境的拓展,努力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育机制。
例如,在《凝聚价值追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全国各地的周恩来纪念馆,在课堂上建构真实的游览场景。课前,教师应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建议家长带领学生参观周恩来纪念馆;课中,教师在课堂环节通过短视频直播或者视频通话的方式与提前沟通好的家长连线,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向学生讲述周总理的一生;课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鼓励学生根据教学体验巩固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协同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领域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建构“三位一体”共育机制。
2.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增强责任意识。
在问题导向下的道德与法治情境设计中,教师应认识到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学生可能无法及时解决所有问题,且部分问题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连通性,可以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究,举一反三,逐一解决其他问题。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提问,便于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情境设计的优化,基于学生能力梯度设置问题链,驱动学生比较、分析、判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例如,在《建设法治中国》教学时,需围绕生活案例提出相应问题,如我国在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的过程中,各地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实施了相应的强制措施,对违反规定的居民给予一定的惩罚。问题:在这一趋势下,为何仍有居民未严格遵守此项规定?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回答这一问题,并让学生在探究、回答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活垃圾分类目前已成为建设法治中国的核心内容之一。如有的学生可能义愤填膺地认为,不遵守规定的居民是不道德、没有素质的表现;一些学生认为对违反垃圾分类投放规定的行为惩罚力度不大;还有一些学生提出垃圾箱投放点开放时间存在问题等。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需要从中为学生提供适当指导,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对法律、道德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便于学生对一系列社会现象形成科学且正确的认识。
(五)重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
信息化背景下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问题导向下情境设计时,为了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具有更强的活跃性,教师需要考虑怎样在特定情境下将原本晦涩难懂、抽象性的知识直观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更好理解知识、探究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全面掌握多媒体的使用方法,在情境设计中善于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例如,在《与世界紧密相连》教学时,为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强化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能更好地对问题展开探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参与世界建设的过程,或者我国与其他国家互动、交流的过程。借助多媒体导入时政热点,便于学生把握时代脉搏,将学生引入特定环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问题导向下的情境设计,不仅可以将问题作为情境设计的驱动,还可以将情境作为引出问题的前置条件,在导入问题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时及时导入问题,充分发挥问题对学生学习的驱动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问题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设计中,教师需要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参与,注重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以及家庭、社会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辅助作用。在建构教学情境时,需要把握好情境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情境,丰富情境中蕴含的元素,确保能充分吸引学生的目光,通过在不同的情境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深度学习,通过引导、培育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