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敏
海口“五公祠”是众所周知的海南历史文化景点,目的是纪念为海南历史发展作出贡献的先贤。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历史上其实还有一座位于三亚崖城的“五贤祠”。二者曾经南北呼应,都是海南历史文化的缩影。
五公祠人物简介
提起海南的历史文化,人们都会想到“五公祠”。五公祠位于海口市,是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两伏波祠以及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等连成一片,人们习惯上统称其为“五公祠”。五公祠为该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两层木质结构,楼高10米,人称“海南第一楼”。五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是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来琼的“五公”——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五位历史名臣而建。而苏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是为纪念被贬谪来琼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而建。此后又修建了两伏波将军祠,是为纪念西汉前伏波将军路博德、东汉后伏波将军马援平定海疆,将海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而建。
李德裕是唐代最著名的貶臣,他精于学术,两度为相,一生经历了唐代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朝皇帝的统治,外征内治,出将入相,功绩卓著,彪炳史册。宋代范仲淹称赞他“独立不惧,经制四方,有相之功,虽奸党营陷,而义不朽矣”。宣宗即位后,牛党掌权,将李德裕贬往海南崖州。他在当地积极兴办学校,亲自讲学明道,育民以德,并在当地著书立说,对海南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海南“五公祠”中,李德裕名列首位。
宋代文化昌盛(宋代理学就是其重要代表),但军事政治孱弱,皇帝被掳去作人质客死他乡,继任者则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这是当时“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儒者们不愿见到的,他们激烈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愿望,而这时流放就成为他们的人生宿命。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五公祠的庭院里,“五公”雕像栩栩如生,其中四位皆为文官打扮。唯有宋代宰相李纲像,俨然是一位威武将军。李纲曾在靖康元年(1126)成功组织汴京保卫战,大败金军,建立奇功。“五公”之中,李纲在海南的时间最短,但也最具传奇性。李纲被流放至海南只有三天时间,在海南待的时间也不过十多天,因此只具有象征意义,甚至《宋史》李纲本传中都没有提及。但是他作为宋朝因坚持抗金而被流贬海南的第一人,在海南给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响,海南民众抱着对忠贤的无比崇敬之情,将其供奉在“五公祠”进行祭奠。
南宋宰相赵鼎以拳拳爱国之心,受命与金和谈,在岁币、划界以及礼节等诸多问题上与金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这使急于求和的宋高宗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再加上秦桧的大力排挤,赵鼎最终被流放崖州。赵鼎以死明志,他给自己书写了墓志铭:“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不久,绝食而死,天下为之悲痛。赵鼎卓越的政治才干、忠贞的爱国情怀以及悲壮的人生际遇具有感召力,海南人民为他设置衣冠冢,每逢清明时节,当地百姓还纷纷到墓地缅怀“赵鼎公”。
李光敢于直谏力求抗金,当着高宗和秦桧的面痛斥秦桧苟且偷安。秦桧将其贬谪流放。秦桧任相十八年,李光被贬谪十八年。在唐宋时期被贬谪海南的五公中,李光贬谪海南的时间最长,达十二年之久,直至秦桧死后,才得以北返,客死返途中。李光非常关心海南的教育,他认为“学校,王政之本也。自唐(唐尧)舜(虞舜)三代之世,未尝无学,所以明人伦,崇教化,长育人材而化成天下也”。在昌化军时,当他看到“旧学卑陋”,十分慨叹,给予迁建儋州郡学积极的支持。新郡学落成之日,他不顾年迈多病,陪郡同往,且常与士子杖策相从。在《昌化军学记》中,李光以孔子要在东方的鲁国建立一个西周式的社会为喻,表达他支持郡学,传播中原文化,以振兴海南文化的愿望。
南宋绍兴八年(1138)十一月,秦桧使王伦入金讲和,金使随王伦归,高宗下诏欲和,胡铨坚决反对,上书近万言,慷慨激荡:“臣备员枢属,义不与秦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高街,……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而苟活耶?”朝野为之震动。秦桧嫉恨,将其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崖州,谪居崖城长达8年。《崖州志》记载,胡铨谪居崖州水南村时,缘结乡民,兴建学堂,亲自执教,“日以训传经书为事”,为黎汉民族培养了大批学子。北归临别之时,胡铨为所客居八载的裴氏大宅题匾“盛德堂”,并作文以铭志。
“五公祠”中的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李光,在流放期间兴办教育,培育生徒,开化民风,其本身的爱国情操与高风亮节对当地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正是这些有志于教育与文化传播的知识分子,怀抱着文人的文化使命感,在偏远的海岛传道授业解惑,播撒中华文化的火种,使得明清两代海南的文化教育逐渐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为明清海南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使海南从海外孤岛成为与中华文化浑然一体的礼仪之乡。
五贤祠的由来
在上述五位历史名臣中,有三位谪居于海南的南端——崖州(今三亚市崖城)。崖州拥有悠久的历史,隋文帝为表彰冼夫人忠于朝廷、安治岭南的功绩,曾将此地赐予她作为汤沐之地,冼夫人及其后人精心开发崖州,积极引入中原先进文化,使得崖州成为海南岛较为先进的地区;唐宋时期,大量朝廷重臣被贬逐到此地,其中先后贬逐到崖州水南村的朝廷官员就有40多人,皇子、宰相和内阁大臣多达14人。著名的有唐高祖第十九子李灵夔、唐相韦执谊、李德裕、宋相卢多逊、赵鼎、丁谓和名臣胡铨、元代参政王仕熙等。其所接受的贬逐官员之多,官阶之高,名气之重,在国内历史上十分罕见。这些文人往往有着强大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文化品格,他们在失去庙堂的话语权后,就把传承文化当作人生抱负与精神依托,在偏远的崖州传道授业解惑,客观上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崖州涌现出一批极具名望的学者,进一步带动了海南文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这里曾是海南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是中华文化进入海南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化自发进入海南的容纳者,更是海南文化焕发光彩、反哺中华文化的参与者。
历史上,崖州人民为了纪念曾居于此的先贤,建立了一座“纪念堂”——五贤祠。
《崖州志》记载:“五贤祠,在州城西门外,祀唐李德裕、宋赵鼎、胡铨、元王仕熙、明王倬。康熙十一年,知州张擢士修。久圮。乾隆十九年,知州宋锦重建。道光八年,知州袁斯熊迁建鳌山书院左。”
《崖州志》中明确提到“五贤祠”的坐落地址、修建时间、主修人以及后世的迁移情况。其中所提到的张擢士,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地方官员,具有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强烈使命感。顺治十八年(1661),他任湖北孝感知县时,倡导重建“二程祠”,弘扬“程门立雪”精神,造就了孝感古八景之一的“程台望月”。他还经过一番考究,证实孝感就是董永的第二故乡,于清康熙三年(1664)倡建了纪念董永的孝子祠,倡导弘扬中华孝道。
康熙七年(1668),张擢士出任崖州知州,义命自安,多所作为。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之一就是主持编修《崖州志》。张擢士到任后,即广访博采,按志书体例,着手修纂《崖州志》。康熙三十三年(1694),继任知州李如柏对其进行增补,作总序后正式刻印,这才有了现存最早版本的《崖州志》,现行版《崖州志》称之为《旧志》,并从中摘录不少条目。
康熙十一年(1672),张擢士主持修建了五贤祠,并依据崖州传统文化状况选择了“五贤”——李德裕、赵鼎、胡铨、王仕熙、王倬,对他们进行纪念。
五贤祠修建之后,由于长年未加修葺,早已垮塌,但旧址仍在,五贤的精神仍在,崖州人民对他们敬仰之情也仍在。八十二年后即乾隆十九年(1754),时任崖州知州的宋锦,再一次重建了五贤祠。宋锦一如张擢士,既具地方官员造福一方的出世情怀,又有儒者的文化使命感。《崖州志》记载:“宋锦,河南武陟人。雍正癸丑进士。乾隆十八年,任崖州知州。慈惠清廉。修《州志》,社书院,立义学会,以育多士。”崖州著名的学堂鳌山书院(原名珠崖书院),就是由宋锦于乾隆二十年(1755)所创立的。宋锦还亲自捐银二百两,延师授课,培育生徒。道光八年(1828),齐元发将其改名为鳌山书院。为了文化教育的集中,知州袁斯熊将五贤祠迁建于鳌山书院左侧。
五贤祠,这座曾与五公祠媲美的先贤纪念堂,历经了150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虽已不复存在,但一直矗立在崖州人民的心中。
五贤祠中的“新人”
“五贤祠”中的五位贤人,除了上述三位之外,其余二位即又是何许人?他们为何能与李德裕、赵鼎、胡铨一起,进入五贤祠,供后人祭奠?这五位贤者是否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都是因被贬而谪居崖州?
王仕熙,字继学,北海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元朝大诗人、参知政事(副宰相)。元泰定帝致和戊辰(1328)秋,燕帖木儿发动政变,立怀王即文宗入京登基,王仕熙不从新主,被捕入狱。次年(1329)被流放到吉阳军(今三亚市崖城)。直到1332年,仕熙才得旨北归,重新在朝廷任职。
《崖州志》记载,王仕熙谪居崖城期间,“非公事及宴请,不苟出。惟劬书酷咏为娱,恬然不见其去国之意。远近皆敬爱。得其文字,珍藏之”。
王仕熙对崖州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用七律诗的形式为崖州八景命名,并在诗中抒发了对崖州风物的赞美之意。他为每景各赋七律一首,即“鳌山白云”“鲸海西风”“边城斜照”“水南暮雨”“稻陇眠鸥”“竹篱啼鸟”“南山秋蟾”“牧原芳草”。崖州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风貌,在诗歌中表现得栩栩如生,赫然可见。这是最早的关于崖州风景的系统描述,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崖州人民的爱乡之情,而且成为之后文人学士重评崖州八景的蓝本(关于诗歌本身,因限于篇幅,本文不赘)。
五贤之中最为特殊的一位,当属明代王倬。李德裕、赵鼎、胡铨、王仕熙谪居崖州之事,都记载于《崖州志》卷十七《宦绩志二·谪宦》篇,唯独王倬,既不在《谪宦》篇中,也不在《流寓》篇中,而是在《宦绩志三·武功》篇中。这是因为王倬的身份其实并不是贬官,而是一位因武力平寇而有功于崖州社会且受到当地人民敬仰的地方官员。
王倬是江苏太仓人,其以文官领兵,机敏过人,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曾任琼崖兵备副使,官至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其子王忬,也是明代重臣,深受明世宗信任,曾任兵部左侍郎兼蓟辽总督、右都御史等要职。后因严嵩严世蕃父子陷害而下狱论死。穆宗即位才得以昭雪,赐两祭全葬,赠兵部尚书。王忬之子(即王倬之孙)王世贞,更是明代中叶之文坛盟主、史学大家,影响远播海外。《四库全书》称:“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祖孙三人,皆于《明史》有传。
《崖州志》记载:“王倬,字用检,太仓州人。……正德丁卯,官琼州兵备。时新平符南蛇之乱,生黎为梗。倬巡视,多所俘获。赎还被虏男女若干人。崖州千家村尤猖獗,倬屡声言讨之,而师不出。忽乘其不备,袭其巢穴,大破之。明日大战,又败之。斩获甚众。分三大村为小村,以弱其势,奏隶守御千户所。自是黎人不复反。论者以为奇功。……其后知州陈尧恩从民请,建祠州西以祀之。侍郎钟芳为之记。”
王倬因為平定贼寇有功于崖州,在其离开崖州升任云南按察使之时,百姓感念其恩,建生祠以纪念他,后更祀于五贤祠。崖州著名大学者钟芳,亲自为他写碑记。钟芳在碑记中写道,自从王倬平定掠寇之后,崖州境内“牧畜恣于野,商旅歌于途,垦田尽于荒莱,贸易通于深谷”,俨然一幅太平景象。
遥遥海南,北有“五公祠”,南有“五贤祠”,此二者并不矛盾,都是海南历史文化的缩影,也是海南人民对先贤们的敬仰与纪念。五贤祠中的李德裕、赵鼎、胡铨、王仕熙、王倬,五公祠中的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包括诸如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巾帼英雄冼夫人,大学士苏东坡等人,都对海南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理应受到敬仰与纪念。海南人民至今仍在用各种方式纪念他们。
今天,海南自贸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岛上下团结一心建设美好新海南,在我们展望美好未来的时候,同样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历史上为了海南社会安定、文化认同以及民众安居乐业而做出贡献的先贤。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