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志
生活中“棒打鸳鸯”让人气愤,而在饮食中,“错配鸳鸯”则对人体有害无益。
1.土豆烧牛肉 这两种食物的消化所需胃酸浓度不同,所以在胃中滯留的时间会延长,使胃肠消化和吸收的时间延长。
2.豆浆冲鸡蛋 鸡蛋中的黏液蛋白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失去应有的营养价值。
3.葱拌豆腐 豆腐中的钙与葱中的草酸能结合生成白色的沉淀物——草酸钙,造成人体对钙的吸收困难。
4.茶叶煮蛋 茶叶中除生物碱外,还有酸性物质,这些物质能和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对胃有刺激作用,且不利于消化吸收。
5.炒鸡蛋时放味精 鸡蛋本身就含有许多与味精成分相同的谷氨酸,因此,炒鸡蛋时不必放味精。
6.红、白萝卜混食 白萝卜中维生素C含量极高,但红萝卜中却含有一种对“抗坏血酸”分解的物质,可破坏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红萝卜单独或者和肉类一起烧煮,才能获得充分营养。
7.萝卜、水果同吃 萝卜进入人体后,代谢时产生一种抗甲状腺物质——硫氰酸。此时,如果摄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苹果、葡萄等,水果中的类黄酮物质在肠道中被细菌分解。分解物可加强硫氰酸对甲状腺的抑制作用,诱发或导致甲状腺肿。
8.吃肉饮茶 茶叶中的大量鞣酸与蛋白质结合,生成具有收敛作用的鞣酸蛋白质,使肠蠕动减慢,延长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既容易形成便秘,又增加了有毒物质或致癌物质被人体吸收的可能性。因此,在吃肉后不宜饮茶。
9.茶与牛奶同饮 茶叶中的鞣酸与牛奶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发生吃肉饮花同样的现象。
10.牛奶、橘子同食 牛奶中的蛋白质与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结合,然后进入小肠进行消化和吸收。如果此时吃橘子或橘子汁,蛋白质就会与橘子汁中的果酸、维生素C发生反应,形成凝块,影响人体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心身疲惫,出现情绪不稳、易发脾气及做事没兴趣等现象。这提示可能出现了“心身耗竭”,需要及时进行干预。随着人们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对心身耗竭的充分了解及正确认识也显得尤为迫切。
心身耗竭最早于1969年由Bradley提出。1974年,美国纽约的心理分析学家赫伯特.J.弗罗伊登贝格尔开创了对心身耗竭的研究,提出了“心身耗竭综合征”(BS)这个概念。弗罗伊登贝格尔发现,他曾经引以为豪的工作,已经使他感到疲乏及厌倦。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他一起身为医生的其他同事也有同样的感受,情绪失控,对病人也变得极其冷淡,漠不关心。因此,最早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医护人员。后来发现心身耗竭综合征在教师中也常见,表现为对学生的态度及反应不当,要求更换或离开教师岗位。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职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