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玲 戚浩彧 李艳芬
4个月的奶粉喂养儿囡囡圆滚滚、肉乎乎,别提多可爱了,可是随着夏天的到来,囡囡妈妈却时常陷入苦恼。原来囡囡非常抗拒喝水,每次喂水都像喂药一样。怎样让囡囡喜欢上喝水呢?奶奶提议喂蜂蜜水,理由是蜂蜜营养丰富,去火润肠。但婴儿能喝蜂蜜水吗?拿不定主意的囡囡妈妈咨询了我们。我们建议她不要这么做,以免婴儿肉毒中毒。
肉毒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沉积物以及人类和动物的肠道中。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毒素可导致严重的麻痹性疾病,人类肉毒中毒是一种罕见的致命疾病。引起肉毒中毒的主要途径有三种,即食源性肉毒中毒(由摄入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创伤性肉毒中毒(伤口被肉毒杆菌芽孢感染所致)和婴儿肉毒中毒(被肉毒杆菌芽孢污染的婴幼儿奶粉经口摄入后,在婴儿肠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导致婴儿肉毒中毒)。
肉毒毒素是世界上已知最强的生物毒素,微量即可致死。可引起神经性瘫痪疾病,如头晕、呼吸困难和肌肉乏力等,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死亡率高达50%~60%。肉毒毒素根据抗原性不同分为A-H8种血清型,一般情况下A、B、E和F型毒素主要引起人类肉毒中毒,C型和D型毒素引起动物肉毒中毒。
食源性肉毒中毒 我国食源性肉毒中毒事件多发于西北省份,如新疆、青海、河北、河南等地,春末夏初发病较多,A型中毒患者居多。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多为发酵类豆制品和面制品,家庭自制食品发病率最高,如臭豆腐、豆瓣酱等,食用未加热的臭豆腐是引起食源性肉毒中毒的主要原因。
婴儿肉毒中毒 婴儿肉毒中毒于1975年首次报道,多数病例来自具有该病监测网络的国家,我国婴儿肉毒中毒病例报告不多。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于2016至2018年收治6例疑似肉毒中毒症状的婴幼儿(1~8月龄),5例患儿粪便中均检出B型肉毒杆菌。该病呈现发病率低且高度散发的特点,非母乳喂养婴儿肉毒中毒病例平均年龄显著低于母乳喂养婴儿病例。
引起婴儿肉毒中毒的原因包括摄入携带芽孢的食品、接触土壤、与卫生习惯不良的保婴人员密切接触、宠物接触等。其中蜂蜜和奶粉为肉毒芽孢杆菌高污染食品,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等各国政府,均警告1岁以下婴儿不要喂食蜂蜜。婴儿出生后6天至1岁均可发生婴儿肉毒中毒,95%的病例发生在1.5~6月龄,2~4月龄为中毒高发期。
国内婴儿肉毒中毒报道较少,误诊率很高。大多数婴儿肉毒感染是由B型肉毒毒素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状况不良、呛奶、哭声弱、反应迟钝、眼睑下垂、肌无力等,容易与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及代谢性疾病等混淆,临床特点以吃奶减少为首诊,无发热、腹泻和咳嗽的表现。
食源性肉毒中毒的症状从颅神经受损开始,至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畏光、发音困难、吞咽困难、抬头无力、上肢无力、呼吸肌无力、下肢无力。发病前可有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头晕。
肉毒中毒的潜伏期通常为2小时~8天,多数情况下为12~72小时。食源性肉毒中毒的潜伏期大多为12~36小时。创伤性肉毒中毒的潜伏期较长,为4~14天。
标准的实验室诊断对临床治疗肉毒中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将可疑食物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肉毒杆菌的分离及毒素分型,婴儿肉毒中毒主要以患儿粪便样本中分离出肉毒杆菌为诊断依据。小鼠实验是检测肉毒毒素和诊断肉毒中毒的“金标准”,并鉴定肉毒毒素的型别。
肉毒中毒属于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必须上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防出现更多病例。
食源性肉毒中毒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选用抗毒素,如中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注射用A-G型抗毒素血清。可先选择常见的A、B和E型抗毒素血清进行治疗,得到毒素鉴定结果后,再给予针对特定血清型的抗毒素。在使用抗毒素血清之前,必须先做血清敏感试验,对过敏者应先进行脱敏处理。
婴儿肉毒中毒目前尚未有特异性临床治疗药物,抗毒素血清不适合婴儿肉毒中毒。一般选用人源性抗毒素免疫球蛋白,又称丙球蛋白对症治疗,给予呼吸和营养支持以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的稳定并预防感染。
鼓励母乳喂養,加强哺乳用具的清洗消毒及提高手卫生意识,多方面阻断肉毒芽孢随奶制品侵入婴儿肠道。保持环境清洁,减少家居环境中的尘土暴露、减少室内装修,从而降低婴儿吸入肉毒芽孢杆菌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