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梅
摘要:新时代下,人才振兴是全面解决农村空心化的关键。人才振兴的基础是培育高素质的农民,结合各地农民的实际现状和需求,从多个层面着手实施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道德品质,如此才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才能解决“谁来种地”“谁来兴村”的现實问题。本文基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实意义,就其具体的培育路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培育;意义;路径
《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中从培育对象到绩效管理提出了全过程的规范要求。同时,《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也指出了:要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1]。可见,培育高素质农民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要,将农民作为人力资本要素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地农民实施精准化的培育,能有效发挥农民的力量,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1 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实意义
1.1 有助于农民从专业向职业转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社会阶层有一定的固化,进而使得农民成为一种身份的标识,并不是职业的符号象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相关体制上的限制已经消除,国家在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民市民化的目标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农民不再是社会属性的代表,而是逐渐朝着一种职业身份转变,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育,让受教育者获得从事农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同时包含了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等,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向高素质农民的转变。
1.2 有助于解决乡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类先进的技术设备层出不穷,城市经济迎来了飞速增长阶段。再加上城乡建设,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朝着城市涌进,造成了农村本地人力资源匮乏,年轻力壮的人才都在城市,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严重。再加上留在农村的老年人、妇女儿童等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劳动力不足,进一步导致农村发展后劲不足。为此,通过积极培育高素质的农民,有助于解决谁来种地、谁来振兴乡村的关键问题,有助于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工作队伍的质量。
1.3 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多年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在这条路上积极探索、不断完善,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然而,要知道农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人才,为了能够多方面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就必须要重视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结合现实需求,对农民实施针对性的培育,通过培育一大批复合型人才,深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强农民的本领,引领他们就业创业,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还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夯实人才基础[2]。
2 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重学术轻技术,重智育轻德育
就农民培育现状来看,其普遍存在重视学术轻技术的情况。原因是,过去我国实施的科举制度,导致人们以“文凭”选拔人才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达到“学而优则仕”的目的,但是这一情况又将部分技术高超、考试不突出的人才筛选掉。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加重视“文凭”,也制约了农民职业培育的发展速度。虽然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培育高素质农民,且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在农村各地开设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辅之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力量一起参与其中,大大强化了农民培育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3]。但是,在智育成果显著的同时德育稍显不足。如在农产品种植加工中,存在滥用农药、添加剂等情况,部分农民的道德素质不高,过分看重经济收益,再加上家庭负担过重等情况,从而使得他们的道德品质较低,阻碍了德育进度。
2.2 重讲授轻实践,未做到因材施教
在培育农民的现实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他们只注重如何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为了能完成教学任务,通常以讲授等方法开展,关于实践演示、案例分析、拓展延伸等方面往往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不能较好地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授课。如此使得部分农民对所学知识理解并不透彻,更加谈不上用其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受教育者,并没有兼顾农民之间的个体差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模式,不仅使得部分学习能力薄弱的农民感到吃力,产生抵触情绪,还会使得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农民无法获取适应自己水平的发展,知识和技能得不到提升,最终培育的效果差强人意。
2.3 授课内容不精,未做到因地制宜
在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对于授课的内容应做到全面充分,尤其是要围绕农民的生产生活、创业就业等方面展开,针对农民的现实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授课内容,使得其更具有专业性、指导性,能够精准匹配农民长才干、提技能、强本领所需。但是,部分职业培育上存在内容宽泛、课程冗余等情况,内容针对性较弱、时效性不强,对于农民发展缺乏指导性。与此同时,不同地区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部分教师并没有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比较单一固化,教学目标脱离实际,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进一步制约了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水平[4]。
2.4 产教融合力度不足,供需关系有待改善
新时期下,产教融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模式。但是,部分教师对产教融合的重视度不足,没有发动当地社会组织的力量,没有和当地政府部门达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而使得高素质农民的培育空间有待拓展。乡村振兴背景下,虽然在国家和党的带领下各地农村地区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在农民培育方面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探索农村发展的进程中,拓展了很多农业生产加工、特色餐饮、特色文旅等新的路子,但是部分院校对涉农新业态把握不明,农民培育内容和现实发展需求不对称,供需关系不平衡,如此并不能较好地依据需求准确地调整授课内容。
3 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路径探讨
3.1 明确功能定位,强化顶层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为职业教育正名,为职业教育社会偏见的转变和破除给予了立法支撑。基于此,高素质农民培育也应在职业教育培训的功能定位上走深走实,结合现实发展需求,整合多方面资源,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大力宣传农民职业培育的特色、课程设置、产出成果等等,逐步转变广大群众对农民培育的偏见,塑造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为农民职业培育夯实基础[5]。与此同时,各地政府部门应从顶层优化设计,合理规划农民培育的具体方案,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兼顾多方差异,进而构建完善的培育制度,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一方面,在政府部门的带领下,农村地区要加强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体系建设,适当地增加资金投入比例,购置先进的应用设备,精准对标农副产品产销、人工养殖、休闲旅游等方面人才所需,因地制宜地开设电子商务、康养医疗等专业方向,从多个层面着手,不断培育一批批专业型高素质农民。另一方面,要在培训师资队伍上下足功夫,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促使每位教师都能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进而迁移到课程教学中去,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2 依托信息技术,强化实践应用
信息化时代下,高素质农民的培育过程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各地政府部门要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加快推进智慧课堂建设,依托高质量的软硬件设备,为广大农民打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智慧课堂,最大化提高农民培育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农民的实际水平,制作微课视频、课件等,将抽象枯燥的农业相关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同时配合实操演示等模式,让农民获得交互式的学习体验,如此增强其情感体验,让其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农民之间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农民本身的文化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并依据其展开集中、分散、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育模式,全面利用农民的碎片化时间,为农民的学习提供便利,让其在零散的时间内获得系统性的知识。除此之外,在关注农民专业理论知识提升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将理论联系实践,为高素质农民提供实践操作的专业化平台,进而促进其创新创业。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创新运用典型示范法、实操观摩法、经验交流法等,拓展教学途径,丰富教学形式,让农民能够从不同的渠道去获取新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维,从而促进思维的深度蔓延。政府部门还可以专门聘请专家开讲座,到现场亲临指导,通过构建“教学+生产”型实训场所,打造教学型平台,助力农民更好地实现查漏补缺,让其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循序渐进地成长为创新型、专业型人才。
3.3 加速领域拓展,丰富课程建设
在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职业教育主体不仅要加强人才的开发,加强课程的优化设置,还需要以推进乡村振兴为己任,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涉农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职业培育的显著优势,循序渐进地引领广大农民发挥自己的特长,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一起助力农村发展。职业培训主体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时而进,精准对接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提出的系列要求,并依据本地人才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培育的专业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大新兴行业的占比,并依托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形式持续提高农民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针对农民培育体系中存在的目的不明确、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问题,可以构建本土化的教材,在教案撰写、教学设计方面下功夫,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做好铺垫。在授课内容方面,不仅要关注其涉农的关联性、适配性,还要关注其深刻性、丰富性,确保充分激发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学习队伍。在课程建设方面,精准地把握质量,将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法等全部融入其中,持续提高课程的有趣性、科学性,遵循农民螺旋式的学习规律,并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其愿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举一反三。除此之外,各地农村地区还可以开展优质课程比赛,实现以赛促研、以赛促建。通过比赛的形式,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实现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课程的推广,让高素质农民更好地理解消化和记忆[6]。
3.4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四位一体
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是重要的纽带,其不仅能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还能助力人才发展,增强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在该背景下,各地农村政府部门应重视将农业产业和当地的职业院校等联合起来,携手多方力量,共同融合推进,加强集团化办学,从而发挥多方面优势,使得农业产业获得高质量发展。在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过程中,积极打造相关人才培养行动,并以乡村发展为导向,吸纳包括但不限于农民、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在内的群体,对群体做好前期的调研指导,充分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综合水平等,将人才划分为若干群体,实施层次化的就业指导、技能认定、学费减免等,持续壮大人才队伍,让更多的“新农人”成为“兴农人”。与此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带领之下,还需要积极构建一种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将农业企业、学校、其他行业等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各个主体在自己的位置上履行职责、发光发热,进而共同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明确各个主体的定位、权利、义务和职责,鼓励高素质农民以此为基点,从多样化的课程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政府部门要做好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指导工作,鼓励更多的农业企业重视人才培训,关怀人才,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以人为本,关心农民的生活现状,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为他们深耕农村、反哺农村提供成长成才平台,促使其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最大程度地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
4 结语
新时期下,培育高素质农民是现实发展需要。为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各地农村相关政府部门就应深刻地意识到培育农民的现实意义。在政府部门的带领下,从多个层面做好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全面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強农民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进而积极地就业创业,为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乡村振兴背景下合水县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3(5):189-192.
[2] 汤勇.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建设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9):175-178.
[3] 孙荣,于艳洁,张伯平.“六个抓好”育高素质农民[J].农民科技培训,2023(5):40-42.
[4] 张敬轩.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实现路径[J].河南农业,2023(12):50-51.
[5] 黄洁薇.高素质农民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4):69-71.
[6] 王炳钰.加强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培育[J].人力资源,2023(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