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晶慧
摘要:玉米是中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规模和栽培数量均已经达到了中国谷物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玉米的营养价值也非常丰富,不只是发展成了家畜的良好饲料,其本身所富含的蛋白质、淀粉、脂类以及烟酸等矿物质,都能够适应人体的多种需要,特别是玉米中所含有的亚油酸,对高血压和心脏病也有着极好的防治效果。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玉米在中国畜牧业和工业中的使用比重也逐步增加。所以,对于改善中国玉米生产条件和质量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品质
在对玉米的种植和养护过程中,可发现玉米的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均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完全满足了阳光、水分等各种营养物质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通过适当的控制和增加了玉米种植密度,使其品质和产量均得到全面的改善。据此,该文拟着力研究和探索玉米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的重大影响,以及相应的种植技术等课题,并期望能为农业带来一定借鉴。玉米是中国国内经济作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农村的迅速开发,玉米栽培日益引起广大农户的关注,栽培养护方法也日益得到探讨与推广。其中,农民更应注重于深入研究和探索玉米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价格的影响,使其种植效益得以充分体现。
1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1.1 种植密度大对产量的影响
在具体的栽培环境中,如果提高了玉米的栽培密度,玉米的叶面系数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因为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增加其光合面积,也因此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而一些研究结果还证明,一般来说,平均每平方米六百六十多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玉米产量。一旦每平方米玉米的播种密度超过了这一要求,则每穗的总粒数将会增加,每穗粒重也将会相应减少。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达到了一定的标准,玉米产量很快就会在一定水平上减少,而二者之间的比例也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平衡抛物线情况了。所以在具体的种植环节中,应确保把种植密度完全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玉米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而不断地上升。必须注意的是,农户在掌握播种密度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密度范围。一旦超出这种范围,产量就会下降,所以必须科学地进行密植。
1.2 种植密度小对产量的影响
如果玉米的栽培密度较小,少于一定的标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玉米的生产。一般而言,如果玉米的栽培密度减少,玉米的叶面系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下降。当单株植物体现出了更丰富的光合作用能力和丰富的雨水的状况下,就可以更高效地带动单株植物的迅速繁殖,进而提高单茎的生长发育速率,使营养物质的运输更为便捷和通畅。单株产量进一步提高,穗粒重增加,但穗粒总粒数大幅度减少。可以看出,相对较小的密度可能会增加个体产出,但对整体产出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整体产出下降。
1.3 种植密度适宜对产量的影响
在種植密度适宜的前提下,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合理地调节叶片系数、光合系数以及种群叶面积比等,可以进一步扩大种群的整体光合范围,从而显著提高生长能力,进而充分控制了玉米种群内和外个体间的冲突。能够较合理地调节玉米群体数量和单株产量之间的比例,以便于有效增加了玉米整体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玉米产量。但综上所述,应该明确看到,要想有效提高玉米质量,还需要对玉米栽培结构加以合理地调控和把关。
2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玉米具有大量的营养,是中国目前特别主要的战略意义和饲料作物。在评判玉米质量的过程中,玉米粒中营养成分的含量也是很重要的参照依据。如,相应的营养成分指标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将会严重降低品质,而价格也更是不合理。所以,在种植玉米粒的过程中,充分掌握制约着玉米粒品质的各种因素也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中就着重探讨了玉米粒种植密度对其品质的影响。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相对比较小,营养物质水平将会显著增加;但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相对很大,质量将会显著下降。更具体来说,有关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一旦增加了玉米的种植密度,谷物的蛋白质水平将明显降低,谷物的质量将会下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粒中的油脂含量也将显著减少,主要由于玉米粒种植密度的提高将会严重影响玉米粒的灌浆,因此将严重减少其油脂含量。同时,玉米淀粉含量也会由于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而严重减少。虽然这些营养素都是人类日常需要摄入的营养素,但一旦其浓度降低,其营养价值也将会降低,进而严重降低了其品质。
2.1 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玉米种植密度过高,固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玉米单株的叶面积,但播种密度过高或过少同样也可以影响整个玉米单株,又或者影响整株的叶面积。但也因此众所周知,尽管玉米单株叶面积必须与整株叶面积一样高,其减少程度也不应当超过5%。当种植密度过大时,其单株叶面积就会按相应比例减少。而在成熟期的时候单株叶面积如过小,则严重影响了谷物质量,甚至在茎叶成熟,或结果时不成熟。但如果上述情况同时出现时,就需要施用磷钾石盐以提高生长速度。当种植密度过低时,单株叶面积和整株叶面积都会相应增加。不过,由于单叶面积过大时,在玉米果实和茎秆中吸收大量养分,也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只有将种植密度限制在合理范围内,玉米的单株叶面积才能达到科学生长发育的需要。
2.2 种植密度对玉米干、鲜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对整个玉米的成长品质都有重要作用。而适当的栽培密度则可以维持干物质和鲜物质含量的相对均衡,而不当的栽培密度又会严重影响玉米养分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整个粮食品质和生产能力的降低。而通常,如种植密度过密时,整个干物积累较少,鲜物堆积较多,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粮食的成熟期长度,甚至较一般成熟期晚约30d。而较为稀疏的种植密度又可以导致鲜物积累较低,而干物质堆积多。在栽培密度较高时,玉米鲜物含量较低,营养物质浓度相应较小,而整个玉米粒的直径和长度也随之减小。干物和新鲜物质对玉米的发育性能和质量也起到很大作用。因此玉米栽培时,要注意把栽培密度限制在适宜范围内。
2.3 种植密度对玉米含水量的影响
玉米的含水量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谷物的质量和口感,其种植密度也直接决定着谷物的含水量。而谷物的发育阶段,一般分为拔节阶段、拔节过程、注浆后成形过程、乳熟期、蜡熟过程和成熟期。玉米在生长发育中的不同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种植密度也对玉米在各个发育阶段的不同特点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当种植密度较低时,由于每株玉米所吸收的水分等营养物质都较多,其含水率也随之较高。不过,过多的含水率也会推迟玉米种子的成熟期。在种植密度较高时,玉米的含水率也会随之减少,因此在种植密度过高时,玉米吸取了较多的土壤营养,会导致玉米单株营养不良,甚至未成熟就死亡。只有合理施用化肥,将玉米种植密度控制在科学阈值范围内,玉米水分含量才能达到种植标准。
2.4 种植密度對玉米秸秆经济产量的影响
玉米秸秆的经济产量是农户种植效益的关键。若栽培密度在科学阈值之内,将为种植户提供巨大的效益;否则,将减少栽培效益和种植户的总收入。当玉米的种植密度过高时,施肥效应就会减弱,每株玉米可以吸收的化肥和养分都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玉米产量降低。当玉米的种植密度过低时,虽然每粒玉米都可以完全吸收营养和化肥,但这也会导致玉米营养过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因此不管种植密度过大或者过小,都必须做好适当的施肥管理工作,以补足玉米的养分。对不同种植密度的每一种玉米实施科学的施肥计划,通过人工干预提高玉米产量和种植者的经济效益。
3 控制好栽培密度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措施
3.1 品种选择
要依据本地资源选用适当的生产品种,合理调节种植密度。针对不同的环境,所形成的栽培密度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要有针对性地选用适当的栽培密度,选择好良种。对土壤条件和地质环境恶劣的区域,适当减少栽培密度,并搭配适当的玉米种类,选用适宜的良种。同时,要按照玉米类型制定适宜的栽培密度。致密玉米可适当提高栽培密度,扁平玉米可适当减少栽培密度。
3.2 提高玉米种植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提高玉米产量,就必须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了传统栽培模式,突破了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栽培环境。种植者须培养专业才能,强化栽培基础知识的掌握,合理调控栽培密度,采取科学提高产量。在实际栽培中,采用农业机械化,用高效的栽培方法代替传统的体力劳动,可以保证质量,大大提高栽培效益,使中国农作物种植业达到可持续发展。
3.3 播种工作
在玉米的播种过程中,应当依据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决定播种密度,并做好对播种密度的适当管理。高密度虽然会影响谷物中淀粉和脂肪的含量,从而大大降低对粮食作物成分的影响,但无法适应人们的实际需要,对农业的稳定发展也形成了影响。对于玉米的早化州市播扬中学,应该限制播种日期,并保证符合规定。通过数据调查分析,玉米最适合的播种日期在四月中旬。当播种温度确定后,应按照种植标准进行种植工作,使种植不受温度影响,降低玉米的种植产量。在种植过程中,应根据玉米密度的特点确定种子的数量。同时,需要控制种植深度。如果土壤种得太深,种子会在生长阶段腐烂并消耗养分。种植深度浅,玉米育苗不健全,同时玉米产量和品质会下降。播种人员必须提高播种程度,在掌握播种技术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对其进行研究。
3.4 合理选择种植密度
为提高玉米的合理栽培密度,必须选择合理的栽培方式,按照地域和生态条件选用一定的玉米种类进行栽培。因此,合理调整生长环境、栽培方式、培育技术,采取不同途径考虑玉米栽培密度。因此,不同种类的玉米产品对栽培密度有不同的需求。高密度杂交玉米也是高密度耐受性,所以可以通过提高密度来栽培。但是,因为扁玉米的种植密度普遍较小,所以也相应降低了玉米的种植密度。又因为如果密度太大,也会产生大叶玉米。但一般而言,玉米的栽培密度都在3000~5000株/667m2,所以应该按照玉米的栽培品种合理选用密植方式。
3.5 充分考虑水肥条件
玉米的种植密度也和地域条件有较大关联。一般而言,在自然生态或早熟性类型区内玉米的生长发育期普遍比较短,玉米种类间一般有着大穗小、小穗多、粒数小、粒重小的共同特征。据此,既可以合理提高早熟性天然生态圈玉米的种植密度,并选择最适宜密植方法也可以增加早熟性天然生态圈玉米种子的产出。在其他生态区如采用较紧凑品种时,也可相应增加密度,以便于达到增肥的目的。也因此玉米的栽培密度,主要与玉米单株对阳光的吸收需求直接有关。为减少幻日,并提高玉米单株的养分水平,获得合理的抗倒伏能力,在栽培过程中可选用紧凑、适当的稀疏品种。对于水肥力较高的灌溉土壤,也可以选择密植,可以更好地利用水肥优势,进而合理提高玉米穗数,达到更高的产量目标。一些玉米田供水困难,因此它们的肥力相对较低。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减少单株水肥竞争。为保证理想产量,肥力高的地块应比肥力低的地块更适合增加种植密度。
3.6 优化种植形式
考虑到栽培密度和玉米生产的影响,不同的栽培种类有不同的栽培密度,生产就会有所不同。平原地带土壤养分浓度和水分含量较高,可采取宽行和窄行两种方法栽培玉米。该种方法既能增加种植密度,又能提高籽粒产量,同时玉米也能吸收更多养分,不致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传统等角种植方法可降低玉米生育期的光合作用,从而降低了植株的生长品质。若是采用等角种植,适当增加行距,并合理增加行距,以规定地质条件与气象要求,并确保最小的栽植密度。与等距播种比较,宽窄播种时无需调整栽培位置,能有效防止植株在发育后期光合作用能力降低。所以,在适应宽、狭播种要求的基础上,可把该模式运用于玉米栽培,以提高栽植密度,并增加玉米产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种植密度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玉米种植密度的合理选择还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一方面要考虑种植区的自然条件、土壤条件、光照、水分条件等条件。另一方面,生产方法和选择的品种也应考虑在内。因此,有关种植者必须充分考虑和研究玉米种植密度,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才能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 赵晖,李尚中,樊廷录,等.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旱地地膜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1,39(5):169-177.
[2] 李峰,闫秋艳,鲁晋秀,等.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11):8-15.
[3] 张丽.探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提升策略[J].种子科技,2021,39(4):137-138.
[4] 贾梦杨,姚泽英,李长青,等.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饲料研究,2020,43(10):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