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综合交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市,230000) 魏 远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市,230000) 汪 刚
某公路位于皖南丘陵山区,区域地势总体自西向东逐渐增高,沿线地形起伏较大。项目K13+305~K13+405 右挖方边坡设计最大挖深30.91m,总体开挖长度100m。原始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茂密,自然坡上缓下陡。边坡地层岩性从上往下分别为碎石土、强~中风化变质砂岩。碎石土约3.5~7.5m,其下为强风化变质砂岩,厚为5.0~8.0m,下伏为中风化变质砂岩,自然边坡坡度约为34°,现在边坡整体稳定。因公路建设需要,对自然边坡经切削后,需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并对边坡进行加固设计。
K13+305~K13+405 右挖方边坡,现状边坡坡度30~35°,切坡坡向210°,现状边坡稳定,未见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边坡岩性为志留系中上统太平群细砂岩、粉砂岩,石英砂岩,基岩大部裸露,地表覆盖厚度较大,碎石土层约3.5~7.5m,其下为强风化变质砂岩,层厚5.0~8.0m,下伏为中风化变质砂岩。
路线走向299°,岩层坡向337°∠62°,发育三组节理:节理1:25°∠74°,节理2:280°∠84°,节理3:37°∠80°,节理4:162°∠57°。
赤平投影分析:路堑边坡为反倾边坡,节理1和节理2 与岩层成反倾,节理3 与节岩层成大角度相交,边坡整体稳定,因节理裂隙较发育,节理1 和节理2、节理3和层理面分别组成楔形体,且强风化层较厚,可能发生局部楔形体滑动[1]。K13+305~K13+405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如图1所示。
图1 K13+305~K13+405结构面赤平投影图
边坡稳定性计算是野外调查级室内(外)试验基础上,了解边坡岩性组成及力学参数,结合所在区的形特征和与路堑关系,分析边坡基本变形特征、范围和破坏模式,运用极限平衡原理,计算边坡的稳定系数。本次计算理论主要采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中推荐的简化Bishop分析法[2]。
该边坡计算参数主要依据地勘资料提供参数,勘察中做好边坡结构面的现场调查工作,现场确定结构面的软、硬类型、结合程度及裂隙发育程度,选取有代表性岩石做抗压试验,同时进行相关的反演分析,综合得出岩体参数如表1[3]。
表1 岩土力学参数
K13+305~K13+405右挖方边坡设计最大挖深30.91m,根据地层岩性,通过周边地区路堑边坡调查,采用工程类比法,本次初步拟定分为四级边坡,第一、二级边坡高度为8m,坡率为1:0.75,第三级边坡高度8m,坡率为1:1.00,第四级边坡高度为7.1m,边坡坡率为1:1.50。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规定,边坡稳定性计算应分为以下三种工况:①正常工况:边坡处于天然状态下的工况;②非正常工况Ⅰ:边坡处于暴雨或连续降雨状态下的工况;③非正常工况Ⅱ:边坡处于地震等荷载作用状态下的工况。本次计算主要进行正常工况及非正常工况Ⅰ下的两种工况的计算。
根据边坡的切割形态的工点勘察资料选取K13+344断面作为典型计算断面,建立相应模型,对边坡不同工况下,加固前后稳定性进行验算,具体计算模型如图2[4]。
图2 分步开挖(正常工况)
通过对边坡进行分级开挖工况分析如图3[5],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在逐步下降,潜在滑塌范围也是逐步增加,计算结果显示,边坡全部开挖后稳定性系数降低至1.209,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暴雨工况下边坡的整体稳定性系数为1.178。鉴于边坡节理裂隙发育严重,存在两组楔形节理,强风化层开挖后不支护,长时间可能产生局部垮塌,因此对第3级强风化层采用锚杆框架加强支护,锚杆长度为9m,设计锚固力为150Kn/m,经计算支护后边坡安全系数提升至1.225,满足规范要求[6~8]。
图3 支护前后(暴雨工况)
运用结构面赤平投影分析,该边坡为反倾边坡,节理1 和节理2 与岩层成反倾,节理3 与节岩层成大角度相交,边坡整体稳定,因节理裂隙较发育,节理1 和节理2、节理3 和层理面分别组成楔形体,且强风化层较厚,边坡强风化层可能发生局部楔形体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