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胡黎明 陈青春 张姿丽 刘凯
摘要“新农科”建设对地方农业高校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农业生态学课程改革正面临着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模式单一,实践环节缺乏,考核体系落后等问题。文章从“农业生态学”的课程特点、教学目标等内容入手,以完善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价值观为目标,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查等几个角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改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课程思政;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8.018
1课程简介及特色
农业生态学是建立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等基础上,深入探究农业生态和农业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影响机制和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学科[1-2]。农业生态学利用现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环境中各类生物有机体与生态环境整体之间复杂的生态相互发生联系、协同发生演变、调节与控制规律和农业持续与发展运动规律研究的分支学科,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系统阐明了我国农业生态学领域的生态基本技术理论体系、学科起源方法和分子生态学基本原理、农业生态系统环境的整体结构规律和生物功能特性等,在实践应用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促进我国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我国开展农业建设的规划、模式和技术,绿色发展的时代趋势等,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性,是全国涉农高校的专业核心课或选修课之一,其课程内容是从事农业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3-4]。作为当代农科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深刻领会“安吉共识”思想,积极参与学习“北大仓行动”内容,认真落实执行“北京指南”部署,践行农科新型专业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建设顺应时代变化的课程结构,为新农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5]。农业生态学作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农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新农科背景下,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改革课程教学和实践应用,需要我们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农业生态学在我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2],农业生态学的学习既要掌握生态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又要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分析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解决和优化实际农业生产环境中生态资源的分配问题[6],推动学生深入学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知识,以期为今后进行农业学科相关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各大农林类高校对农业生态学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法科学合理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7]。基于此,本文针对农业生态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授课内容、教学结构,考核機制等进行改革探索,以达到为国家培养农业领域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院农业生态学授课基本内容、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查制度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教材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缺乏新颖性,研究方法不注重全面系统,在深度和广度上亦有所欠缺,过度依赖强调基础理论的书本知识,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同时不能准确把握和锚定国内最新及国际学术前沿,无法及时聚焦最新的国内外社会议题,用相对陈旧枯燥的例子重复讲述缺乏基础感的学习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第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授课形式单调,学生对知识获得的渴望性太低,主观积极性、创新性和开拓性不强,有效教学不能满足新农科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切实教学要求[9-10];第三,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开设学时相对不足的矛盾突出,农业生态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包含较多的基础性理论内容[11],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又要充分兼顾其实践应用的教学性质,我院开设的农业生态学课程仅有32学时,课时投入不足导致矛盾比较突出;第四,缺少综合实践的训练环节,目前我院农业生态学的教学模式中,学术性和应用性严重分离。例如,在设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库与流的实践环节中,实验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应用性,但以理论为基础的学术性不足;第五,考核体系落后,依旧单纯以考试和实验报告为主,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的不良现象,学生缺乏对课堂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
3“农业生态学”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建议及实施方案
3.1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农业生态学的课程教学内容编排以生态学理论知识为基础部分,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构成等多个层次讲述生态学的基本规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现代系统生态学的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以及动态信息交互传递的生物学本质上来深入认识生态学和解析现代农业环境的总体组成、结构、功能关系等;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结构及组成演变规律、功能系统运转变化规律、输入及输出体系构成演进规律、效益发挥与整体效率协同提高演变规律、系统动态调控演进规律、系统演变规律等。由于教材出版与教师授课时间存在着时间差,缺少近年来出现的新理论和新现象,无法与前沿学科知识接轨。因此授课老师更应多增加国内国外前沿研究成果的介绍,通过资料查找或文献阅读,分析最新的研究或创业案例,弥补教材的劣势。同时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道路,优化教学框架,突出绿色发展理念。此外,在授课过程中,聚焦区域热点环境生态学问题并推动理论引导。目前,世界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授课教师应实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密切关注全球最新资源环境问题,运用农业生态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农业生态学中的生态学理念。
3.2建设统筹兼顾思政教育与高效教学的新型教与学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2]。“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本科生的思政教育迫在眉睫[13],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课堂,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以不同阶段课程内容为基础,在上课前提前到教室与同学们分享与课程相关的时政新闻,也可以播放相关的纪录片、最新的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最新的农业情况和国家的政策。课堂上,教师密切结合课程PPT内容与课前分享内容,运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当下的农业生态问题进行分析,与同学们交流思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课余时间,教师通过微信、QQ等互联网工具与同学分享与农业生态学专业相关的思政内容,提出思政主题的研讨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14]。
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与互动性。具体来说,对于应用性颇强的农业生态学来说,授课方式可以由传统的“老师讲”转变为“学生讲”,在该门课程中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学期开始时,教师会先给学生讲解章节的内容,让他们对课程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在课程的中期阶段,教师可以抛出与该阶段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时间以三到四人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讨论,收集资料,并在下一节课的前二十分钟进行最终的课堂汇报。课堂的后二十分钟则交由教师点评、打分,并对汇报内容进行修正和补充。
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性地收集资料、相互提问讨论各种问题、自主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思维能力,积极发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以及团队意识等,并可使学生进一步透彻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进而拓展新的视野与知识面,同时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应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积极与教师交流,探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范围。例如在学习农业生态系统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布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例如稻鸭、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沼气生态模式等作为下一节课的小组汇报主题,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部分案例进行参考。上课之前,播放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关于“水稻小龙虾共作”新型种养技术模式介绍的相关教学科普视频,吸引锚定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接下来相关课程讲授的兴趣。课中,教师根据各学习小组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和讲解,透析新型种养模式中蕴含的农业生态学基本理论知识,对学生没有提及的学术问题进行补充,或引导学生对该例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课后,教师提出“我国近期在新型农田共作模式中取得了哪些进展?”“新型农田共作模式是否适合所有农村生产?”“农田共作模式能否带动乡村振兴”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等更多国家相关农业问题,并试着讨论和分析我国现代农业生产遇到的瓶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实事,培养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
当前我院的农业生態学教学中,很少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能力的训练。当学生在学习一些生态系统循环体系的构建、农田排水处理技术、植被恢复技术等学术性高应用性强的代表性知识点时,教师很难完全将知识点具象化地展现出来,而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的学习过程仅由学生自己的主观想象力来完成,加大了对知识错误认识的风险。若能根据这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具体知识进行相应的模拟试验,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理论,就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知识获取能力。从理论到实践的总体教与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科学研究的综合素养,促进了理论与生产的结合,这与我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相契合。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校企共建共享平台,加强与省内有关企业、科研院校等领域的产学研结合,为农业生态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支撑的条件和基础。在此期间,我们可以不断地探讨新的产学研合作方式,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专业实践锻炼,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理论和现实保障。
3.4考核方式的改革
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单一地通过考试来考查学生的收获,也是现代教育中潜在的但又极其重要的激励学生进步的关键点。基于农业生态学本身的课程性质,考核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农业生态学中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大部分是靠着发散思维来理解,而多数的农艺测试都是按照固定的标准和生硬的方法来完成,学生通常在学期将要结束时进行集中复习,对知识的掌握短暂而肤浅,这种模式难以客观评价和反映学生的水平。考核的目的是不断改善现有的教育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的考核模式很明显无法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很难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估。新考核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实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农业生态学考核应该由专业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技能操作环节考核、学生日常工作表现的过程考核三方面构成。其中,能够体现过程技能考核重点和自主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核结果为主,如提高小组作业、实验项目和社会实习三个部分的得分和评定,既能兼顾学业和实用能力,又能全面评估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间平衡、转换的思维,学习生态系统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农业生态学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不能仅仅用传统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应该在考核体系中采用更加实际且新颖的考核方法,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动手能力。例如在课程后期,课堂模式可以设置成一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模式项目比赛,以某地区实际生产环境为主题,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依据,以改善农田生产经营模式为出发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收集、案例分析、方案拟订,最终进行方案汇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种植农户、大型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考察与采访,让学生切身体会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自主思考、小组协作、实地考察的能力。教师会根据学生的陈述能力、学生的选题、项目的实用性等因素对小组汇报内容进行打分。通过实践把表现突出的优秀小组推荐到学校、社会,鼓励他们主动参加校内外各项农业科学技术竞赛,大大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又令他们充分参与并体验知识转化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增强科技意识,激发科技兴农的思想,开阔视野,最终实现该课程的教育目标。
4结语
通过对农业生态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制度的改革,使课程理论知识更加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能应用其基本原理进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积极响应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培养学生绿色发展的理念,树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思想旗帜。提高农业生态学教学水平,加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意识,本着为国家输送农业生态学领域学术性型应用型兼顾人才的目的,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农业生态学领域人才。
*通讯作者:刘凯
基金项目:2021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生态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粤教高[2021]3号;仲教字[2021]51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现代植保技能实践教学基地项目(KA2103180);2021年广东省“仲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项目;2018年广东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KA1905722);广东省省级一流专业——植物保护(KA2103111)。
参考文献
[1]骆世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与我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9(2):340-344.
[2]李春梅,万小荣,陈青春,等.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1(7):159,144.
[3]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3):29-31.
[4]潘旭东,王翔飞,杨乐,等.新农科背景下绿洲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11):84-86.
[5]杨锦忠,高玉香,杜金哲,等.新农科背景下涉农类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路——以“作物栽培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1(1): 37-42.
[6]杨海昌,庞玮,张凤华.以学生为中心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大学,2022(3):124-127.
[7]钱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J].中国生态文明,2022(6):15-20.
[8]栗杰,张大庚,刘慧,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101-103.
[9]李永春,李永夫,秦华,等.基于问题导向和区域特色的农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50):126-127.
[10]教育部.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J].农村新技术,2022,507(11):42-43.
[11]王林林,李玲玲,谢军红.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21,31(4):107-109.
[12]王刚,贾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的多维透视[J].思想理论教育,2023(1):60-67.
[13]段苏虎,郑纪午.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84-85.
[14]舒迎花,王建武,章家恩.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以“农业生态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2(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