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赛红
摘要 智能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的客观诉求。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功能的创新,具体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大学生自然交互、寓学于乐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与创造性。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着重表现为: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则;智能思政精准教学的深化拓展;智能思政“课前、课中、课后”的结构互动。
关键词 智能思政;实践功能;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9.035
随着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影响,经济、政治与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现代教育也正在发生着广泛性、基础性的重构。相应地,人工智能技术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实践功能,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在新时代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如何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结合,不断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是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讲话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化、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客观诉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思想自觉与责任担当。在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切实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水平。为此,我们尝试探讨智能思政的实践功能,努力探索构建智能思政教学模式的方法路径。
1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功能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工智能技术即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利器,而运用把握好这把科技利器,应首先掌握其主要功能。大体说来,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应用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体性,对于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一系列方面,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与作用。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教师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丰富多样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辅助备课、授课、在线答疑、批改作业、成绩分析、信息搜集,有利于教学的智能化、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之后全面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學中来。
通过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技术创新,将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简单重复的传统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教师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现有的大数据技术及时分析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进行高效率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形成视频资源,或者将某种典型题型形成视频资源,供同学们反复学习,包括对于这些典型问题的疑难点解答、解题的规范性等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来实现。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实现学生自然交互、寓学于乐的个性化学习。从心理学角度看,知识的接受与掌握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特别是新知识的学习,更多的受到动机、情绪、情感与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单一性、程式化与灌输式教学不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
因此,我们强调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智能推送和智能检索教学资源,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技术,学生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满足自身学习多样性的需要,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时间上断层、资源上的受限、学习者的主体性缺失等多层面问题。多媒体技术通过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文件,全方位地激活大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大学生的思维不间断,想象空间得到扩展,逻辑层次更加清晰,更好地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学媒介之间的互动。经过学习和训练之后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回答大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和诊断,还可评测、辅导学生做练习、模仿性训练等等。
最后,人工智能技术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与有效性。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不断促进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之间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与共同促进,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坚定大学生投身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实践。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不仅仅是教学工具的创新,亦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简单变革。从更深层次上看,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加强了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的深化认识,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跨入全新的智能化时代,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将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更好地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人工智能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思政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大体说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教学模式的原则方法、智能思政精准教学的方式路径与智能思政“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体性等。
首先,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思政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教学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教学与教学管理、教学评估以及专业建设,系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体系,必须正确处理好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切实坚持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主阵地。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将带给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
为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列课程教学中,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在思想性与科学性中,以思想性统摄科学性,以科学性促进思想性,特别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识、认同与社会实践。
其次,抓好智能思政“课前、课中、课后”的相互衔接。智能思政教学模式的系统化构建,应加强“课前、课中、课后”的相互衔接,这是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环节。开启“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方位智能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自然交互、趣味性学习,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切实促进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与个性化,积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思想性与理论性,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针对性、亲和力与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在课前,教师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向学生推送专题性、系統化的学习资源;在课中,利用“雨课堂”“微课堂”“蓝墨云”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互动、混合式教学;在课后,利用智能平台分析学生上课的学习数据,为学生进行个性化解答,实现在线智能交流、智能答疑、自动生成作业与自动评测成绩。由此,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智能思政教学的整体性推进,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实现智能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
最后,加强智能思政精准教学的深化拓展。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因此,积极探索人与智能技术的交互性、人对智能技术的体验性、人与智能技术相互渗透以及嵌入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教学模式,努力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智慧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交流、教学资源与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创新,是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创新的内在特征。而且,智能思政的精准教学,也可以进一步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推动课程思政与智能思政的相互渗透、双向互动与共同促进,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思政系统工程建设。
在智能思政精准思维的教育理念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通过精准定位教学方向、精准分析学情、精准推送资源、精准设计教学方案、精准聚焦问题、精准评估反馈等系列化方式方法,促进教学任务的精确定向、教育目标的精准定位、教育教学活动的精细管理、教育过程的精准施教和教育成果的精准评价,由此全面构建智能思政精准教学的系统工程。
毋庸置疑,智能思政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客观诉求与实践路径。因此,深化认识智能思政,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大学生自然交互、寓学于乐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与创造性的实践功能;重视加强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则,智能思政精准教学的深化拓展,智能思政“课前、课中、课后”的结构互动,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思政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积极服务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化、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智能思政教学模式研究”(ND229421);湖南开放大学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有效应对研究”(XDK2018-C-1)。
参考文献
[1]宋灵青,许林.“AI”时代未来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7):73-80.
[2]刘艳艳,黄双根,黄福裕.智能课堂助手: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学工具[J].软件导刊,2019(9):217-220,224.
[3]张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J].北京教育,2015(10):20-23.
[4]彭钰美.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三维阐释[J].理论建设,2021,37(5):59-65.
[5]李华君,王沛佳.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智慧化教学创新与建构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1(11):35-38.
[6]崔建西,白显良.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83-88.
[7]王新宏.“人工智能+思政教育”:面向未来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79-81.
[8]杨仁财.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5):54-59.
[9]张志祯,张玲玲,徐雪迎,等.人工智能的教学角色隐喻分析——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领域高影响力项目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9(11):24-37,57,93.
[10]罗珍.“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逻辑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