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孙洋 纪晴 苏志龙
摘要 为了加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以普洱学院农学专业为例,深入剖析了该院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和对策,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既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实践技能的“新农科”应用型农业人才,以适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 农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9.026
“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要求。作为一所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普洱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农学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高,应用性强,其人才培养体系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构成[1-3]。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着决定作用,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4-5]。实践教学改革还要将课程思政贯穿实践教学全程,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具有家国情怀、扎根边疆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素质农业人才[6]。农学专业要对接“新农科”建设的要求,以服务地方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为落脚点,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农业人才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7]。有的高校设置农学学科竞赛课程,通过让学生参加专业知识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以学科竞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8]。一些高校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教学条件投入不足、教学内容设计层次不清晰、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松散、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合理等普遍问题[9-10]。为此,本课题组在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普洱学院的实际,深入剖析了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和措施,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
对于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傳统的教学理念中,尤其是在升本初期,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思考不足,轻实践、重理论现象突出。实践课中,重复性、验证性项目多,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实践课程的准备、讲授、操作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不高。
1.2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不完善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没有本科教学经验,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过程中,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多参照国家标准和知名院校,对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不多,课程设置千篇一律,特色不明显。实践课程设置也跟不上“新农科”的要求,缺乏跨专业或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反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拓展性、创新性实践项目开发不足。
1.3实践教学内容连续性、系统性、衔接性差
课程与课程之间交叉衔接不够,任课教师之间沟通不足,导致相近或相似的实践课程内容重复设置,比如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之间、作物育种学与种子学之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实验教学内容都有交叉和融合。而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课内学时相对压缩后,由于教师不适应,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课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程预期效果也得不到充分体现。
1.4教学模式落后,创新性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
许多教师采取教师指导,学生模仿操作、重复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教师和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实践课前准备、方案设计、效果评价等环节,导致学生只能机械模仿,创新性不够,积极性不高。
1.5实践教学条件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不够
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实践锻炼投入不足,指导实践教学能力有限。实验场所不足、实验设备台套不足、设备更新慢,特别是支撑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的设备缺乏,校内实训基地规模较小、稳定性不高、持续性不够。
1.6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尽合理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标准滞后,缺乏创新,以实验报告、实习报告、期末测试为主,用统一评价标准和“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弱化了实践过程在考核中的地位。忽视了技术技能、学习方法和团结协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2解决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2.1以产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把优化实践教学作为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2.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
构建理论联系实际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实践能力要求,并有相应课程支撑,让任课教师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章可循”。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分析,建立协同创新理念下专业化、结构化、渐进式的实践课程体系。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创新、由课程实习到专业综合实训、由科研启蒙到毕业论文、由生产实习到毕业实习、由课内到第二课堂,全方位、多层次、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任课教师联动,精选实践教学内容,开展一定比例的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实践项目
通过教研活动,列举出相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整合相同或相近的教学内容,明确项目实施主体和先后顺序,做到同一个专业实践项目内容不重复。实践项目内容力争做到实用性、操作性、探索性相结合,内容选取符合地方特色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要求。
2.4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取项目式、小班(组)化、模块化、成果导向式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只提供项目、布置任务,学生参与方案设计、任务分解与合作、具体实施与结果反馈全过程,教师更多的是起到指导、纠错、咨询和评价等作用。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
2.5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打造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毕业实习基地“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形成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要功能的基础能力训练平台;校内实训基地形成以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为主要功能的专业能力训练平台;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以能胜任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为主要功能的专业核心能力提升平台;毕业实习基地形成以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为主要功能的顶岗实习综合能力训练平台。
2.6改革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形成性考核比例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注重形成性考核,实践课程形成性考核占比一般不低于60%,成绩组成覆盖课前、课中和课后,根据课程类型不同,课前预习与准备、课中操作与讨论、课后反馈与报告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和占比。
3所取得的成效
3.1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學观念得到根本转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几年的建设和推广,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没有了“理论课上不完,实践课任务重”的抱怨,出现了要求更多实践教学空间的呼声,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改变的体现。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提高,2022年农学专业获批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8项、省级项目24项;获第十一届挑战杯云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决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第九届“挑战杯”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普通高校组铜奖1项。
3.2“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日趋成熟,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难点不在“四位”,而在“一体”。普洱学院农学专业把本科四年的实践课程融会贯通、循序渐进、融为“一体”,为人才培养服务。通过几年的建设,再加上教师对“三全育人”的理解逐渐加深,每个任课教师都能够找准自己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做到理论课和实践之间、不同课程之间既有区分,又有联系。学校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和平台建设也有了很大提升,农学专业目前拥有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实训平台3个。
3.3实践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不断创新
以往一些课程实习,参观、见习、观摩得多,自己动手操作的少,学生走马观花,兴趣不高。随着校内实践条件的改善和校外实践基地增加和合作的深入,为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提供了条件保障,项目式、小班(组)化、模块化、成果导向式等教学模式得以实施,开放性、探索性、综合性实验可以开展,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在解决小微企业的实际问题上取得成效。鼓励多元化、多样化的期末考核方式,采用现场实操、以赛代考、实践报告、成果提交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3.4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高度达成,得到社会的认可
目前用人单位对普洱学院培养的农学本科毕业生比较认可,“麦可思”第三方评价显示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达91%,就业岗位适应性达98%;用人单位对2020届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满意度都在92%以上。这些都是得益于在校期间学校一丝不苟地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4结语
作为在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学校本着“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探索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田间地头,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既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实践技能的“新农科”应用型农业人才,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通讯作者:苏志龙
基金项目:普洱学院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普洱学院耕读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2022JGZD005)。
参考文献
[1]李文阳.农科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与考核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 2010(36):427.
[2]刘进平,罗红丽,王英,等.农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建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278-280.
[3]闫素辉,邵庆勤,邢素芝,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农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343-344.
[4]孟桂元,向国红,周丽华,等.地方本科高校农学类专业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1): 307-308.
[5]沈雪峰,冯乃杰,赵黎明,等.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教师, 2021(473): 124-126.
[6]赵书珍,文卿琳,罗新宁,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机制的探讨——以塔里木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21(30): 82-85.
[7]赵冬生.高等院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 159-160.
[8]阮景军,方中明,程剑平.农学专业学科竞赛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20(12):25-26.
[9]张雪莉,方希林,钱婧雅.“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20,6(9):11-12.
[10]王林林,李玲玲,谢军红.一流农学本科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 2021(11):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