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陈 潘晓琤 童雪羽 汪霖媛 陈佳柠
为响应国家大力提倡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的号召,我院积极开展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儿科中的应用。儿科护士作为中医护理技术的直接执行者,护理技术能否开展顺利对工作质量必然会产生影响。笔者通过现象学研究方法了解护士开展中医适宜护理技术过程中实践困境的真实性体验,便于管理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升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应用,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22 年1—5 月工作的中医科护士作为目标访谈对象。纳入标准:① 本方案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受访者均知情同意;② 能用语言清楚表达感受;③ 中医科工作时间超过两年。排除标准:① 拒绝配合参加;② 进修、实习生。样本量以资料饱和为标准,最终纳入护士10 人,均为女性;年龄25 ~42 岁,学历均为本科;工龄3 ~25 年,科室工作年限3 ~21 年;职称:护师6 人,主管护师4 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制定提纲 根据研究目的,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制订访谈提纲,正式访谈前预访谈两名中医科护士。根据访谈结果修订并确定正式访谈提纲:① 您在工作中对儿童开展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工作是否顺利,存在哪些阻碍因素?② 您觉得这些障碍如何影响工作进展?③ 您是如何排除这些影响因素继续开展工作的?④ 为顺利开展工作,您还有哪些建议?采用同步录音与笔记记录相结合的方式记录访谈过程,并观察访谈对象的面容表情、姿态行为等细微变化,认真倾听、捕捉信息、适当追问、补充笔录,每次访谈持续30 ~40 分钟。
1.2.2 资料收集 访谈前向访谈对象介绍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以及研究可能带来的获益和风险,并告知自愿原则、保密原则和现场录音的必要性。访谈时遵循自愿原则,根据约定时间避开访谈对象工作时间、上岗前30 分钟、情绪波动及过于倦怠的时间段;访谈地点根据受访者意愿选择室内单独接受访谈,保持访谈环境安静、不被打扰,以确保访谈对象能够自然、准确和全面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对访谈对象的访谈信息保密,承诺所有资料仅做研究之用,在研究结束后销毁;为保护隐私,访谈对象的姓名均以编码代替。
1.2.3 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24 小时内,两名研究人员反复聆听录音内容后转录成文字资料。按N1 ~N10为每名访谈对象的访谈记录编序并建立文档,采用Colaizzi 七步分析法分析资料:① 反复阅读原始资料;② 对所有记录归纳出有重要意义的陈述;③ 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④ 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⑤ 由汇集的信息写出详细的描述;⑥ 将相似的观点形成主题;⑦ 返回到访谈者处进行核实,直到无新的主题出现。为保证访谈的信效度和严谨性,选取两名研究人员对资料进行分析核实比对,将最后所得结果反馈给受访者,最终形成能反映受访者照护过程的真实体验性主题。
2.1 主题1:家属缺乏相关中医知识 受访者表示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在儿科护理中应用时间短,家属对中医护理手段和效果缺乏了解。N1:“有家长说中医能流传至今肯定有存在的价值,但感觉很多原理不能理解,尤其是针灸、拔火罐等操作,实践上是有用,但原理不理解,仅有的一些理解是曾经有个护士讲解的。”N6:“帮患儿做穴位敷贴时,有家属常问我这个穴位敷贴的原理是什么、贴了有效果吗,以前没做过,孩子做这些行吗。”N8:“家属对中医治疗的信心较低,认为疗程长、患儿无法配合,尤其疾病急性期,家长认为中医可能在老年人保健方面有用,但小朋友起病急、变化快的疾病特点,中医发挥不了实质性作用,还是药靠西医才行。”
2.2 主题2:家属期待效果的落差 儿童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等特点,家长常存在焦虑、急躁的心理,而中医护理治疗疗程较长、见效慢,与家属的期待效果存在反差。N7:“中医治疗护理维持长期治疗艰难,尤其患儿疾病处在急性期,家属焦虑明显就会反复讯问治疗怎么没用、能不能换治疗方法,中医护理治疗缺乏科学的效果评价标准,常依赖于患者的主诉及责任护士的经验判断,具有明显主观性,难以有效给出家长阶段性的治疗效果,家长面对孩子的疾病状态直接影响其对中医护理的选择。”N9:“有些家属开始比较认可中医护理,认为中医能够治本、比西医温和、副作用小等,经过一个阶段治疗,恢复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就慢慢怀疑中医的治疗效果,反复询问医护人员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作用、能不能尝试西药治疗,担心孩子长期这样导致病情加重。”N10:“工作中能明显感觉家属谈到中医操作时思想上是支持的,认为在发扬中医文化、对儿童有好处,但真正治疗时很多家属会有抵抗拒绝的心理,特别面对患儿疾病状况,思想与行为上存在矛盾。”
2.3 主题3:护士对操作风险的担忧 受访者表示中医护理技术在操作过程中因技术的熟练程度及患儿的配合程度不同,存在很多不确定风险和伤害,引起护士的心理压力。部分受访者表示患儿的认知和管理能力弱,面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会存在抗拒心理,尽管家属支持也易出现风险。N3:“每次做耳穴压豆时就害怕王不留行籽意外脱落,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而承担责任,操作时会有心理负担,看到别人工作发生意外会引以为戒。”N7:“护理工作中操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家属和患儿的配合,家属在护理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但能够顺利实施要看患儿是否配合,患儿不配合操作易出现风险事件,如中药熏洗时孩子觉得气味难闻不配合导致烫伤。”N8:“每次进行艾灸、中药熏洗及耳穴压豆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害怕因患儿不配合而引发风险事件,如艾灸及中药熏洗的烫伤风险等,操作中担忧未达到治疗效果而易引发护患矛盾,最终适得其反。”
2.4 主题4:护士对中医护理认同不足 中医护理专业医学生较少,多为西医院校毕业转行中医护理,对中医护理认知不够、对中医护理效果缺乏足够的信心,同时护理单项操作耗时长,认为性价比不高。N2:“上学期间学西医,对于穴位贴敷、中药熏洗、艾灸不太了解,觉得中医某些原理太抽象,一项操作需要占用很多时间;对于场所的要求,中医护理开展起来比较麻烦,且效果很难明确。”N5:“在学校里并未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工作后有过短期培训,但觉得中医相关知识是嫁接在我原先的知识体系上的,没有融会贯通,很多时候还是西医护理的思维,有必要重新学习、加强应对,尽管在院长的支持带领下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开展人次、种类相比去年明显提高,增加了直接和间接工作量,对于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更加熟练,但对于中医知识的理解还是模糊的。”N9:“对于半路接触中医护理的护士,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原理还有些模糊,面对家长的提问心里没有底气,毕竟中医理论理解起来太抽象,操作技术的原理难以弄清楚。”
3.1 正视中医护理技术的实践难点,营造良好的中医护理氛围 本文结果表明,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临床应用中主要存在家属与护士方面的影响。家属方面遭遇患儿家属对中医知识不足与追求预期治疗效果的迫切性,主要与患儿家属缺乏中医相关知识、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缺乏认知及对中医的治疗存在偏见有关。患者对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认识、使用感受、需求,以及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操作能力,直接影响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本文结果显示,护士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推广中主要表现对操作中出现的不确定状况应对不足、知识储备及人力紧缺等因素影响,导致护士明显感觉中医护理开展的难点,可能与护士的学历背景基本来自西医院校、中医科室成立不久,护士对于中医护理相关知识掌握不扎实和经验不足有关。深刻反映了在中医护理推广中对儿童开展适宜技术和方法挖掘不够、技术缺乏规范和标准,对家属和患儿宣教程度不足、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等现实难点问题,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点关注影响中医护理技术推广的患儿家属和护士,多数家属通过同事或朋友的介绍了解中医知识,对大部分中医适宜技术的认知不足[1];护士在中医护理的认识停留在兴趣了解,在工作中的操作需求较低,对于中医护理的认知局限在自我养生保健,缺乏在儿童护理中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的认识[2]。应加强中医护理知识和中医适宜技术的宣讲力度,营造良好的中医护理氛围,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中医护理特色,我院在中医儿童专科方面积极发挥治未病的观念,开展穴位敷贴、耳穴压豆等操作体验,让患儿接近中医护理操作,对于中医护理宣传取得了积极影响;在患者集中就诊的环境,如候诊大厅、电梯、病区走廊等处建立中医宣教版面,放置中医养生宣传册,使患者和家属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可中医护理。今后在科内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制作海报在病区走廊展示;定期举办中医养生保健讲座,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不信任感,使其真切地感受到中医护理技术的方便与实惠。
3.2 积极构建中医护理的支持体系,完善中医护理学科建设 本文结果表明,护士在儿童护理中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存在很多困境,严重影响中医护理在临床的积极推广应用,主要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面对患儿家属认知差异的复杂性及护士自身因素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在开展范围上,从居家、社区及医院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3],需要护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实施中医护理的难点。徐青丽等[4]采取积极措施解决了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中的“培训、安全、质量”三观问题,有效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问题;通过对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积极改善,明显拓展了科室护理技术项目的开展,提高了护士中医知识掌握度[3],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寻求积极构建中医护理的支持系统,完善中医护理学科建设,促进中医护理的发展。首先,院领导层面的积极支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借助政策的作用,院领导及时协调中医护理技术的各层面和环节,将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与中医护理方案相互结合、同步落实,增加对中医专科治疗指标的考核,在人员配套、物品配备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其次,加强对护士的多元化培训,特别是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要经过培训才能承担起中医专科护理工作,培训宜因人而异,课程设置多样化、教学方式灵活化,采取专题讲座、操作示教、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开展自主性学习、互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加速人才培养进程。再次,加强中医护理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借助“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思维,积极消除家属对中医的认知偏见,提高中医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最后,加强中医护理制度建设,对中医护理中的效果评价体系、目标管理制度及护理中的风险应急制度的建设,建立有备无患的前瞻性意识以减轻护士的压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