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在科技馆科普教育中的应用

2023-08-10 04:06:30唐禹
中国新通信 2023年11期
关键词:科普教育虚拟技术科技馆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科学运用对于科技馆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也能促进科学文化传播和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因此,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重视。本文从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短视频模式和合理运用通信技术三方面,阐述了具体执行的策略,以期能给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在应用新媒体技术、提升科普教育工作的质量、推动群众科学素养的发展等方面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馆;科普教育;虚拟技术;短视频

作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的基地,科技馆在“互联网+”时代,应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技馆管理人员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深入研究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并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科普知识的教育方式。同时,他们还需要有创新意识,不断研究受众的需求,并引入相应的信息技术来提升科普教育的效果,为中国科普教育的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1]。

一、探究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常见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科技馆需要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作为普及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科技馆具有较多的科技教育资源。在此背景下,科技馆应积极探索将科普知识与社会资源进行深入融合的有效方式,以此创建层次较为丰富、范围较为广泛、形式较为多样、趣味性与互动性并存的教育活动,从而成为促进国民科学素养不断发展的重要助力。现阶段,常见的科普教育活动有:

第一,展览活动。众所周知,科技馆的多数展品都是跨学科成果,其中蕴含科学、技术、数学等知识,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的人员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而展览教育活动是主要以科技馆中的各种资源为依托开展的多种强教育性活动,常见的活动有展览讲解和参观学习等。其中展览讲解是指科技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向众人介绍科技馆的藏品,以此加深群众对科技馆的认识,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其中的方式。而参观学习则是工作人员可以同学校、社区等地方开展深入合作,使学生、对科技感兴趣的爱好者等人能参与其中的方式,两种活动方式都能不断推动科普教育工作的进程。

第二,日常的教育类活动。该活动是对展览教育活动的适当延伸,其内容十分广泛、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涵盖了人文、传统文化、前沿科技等。其主要形式有:①科学表演。它是指将科学知识用直观化、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加深众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向众人展示洗手、戴口罩等方式对阻止新冠病毒传播的效果,使观众意识到这些举措,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医生基于病毒传播的特征而提出的,从而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有更为深刻的认识。②科普剧。这是指将相关科普知识,比如消防知识,以剧情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众人在观看中体会到消防知识的精髓,掌握更多的消防技能。③科学实验。这是指将科学知识以实验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观众在观察中掌握更多的科学技能。④专家报告会。这是指科技专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示出来,以此吸引众人的目光,促使众人树立起科学理念。⑤馆校结合。这是与学校进行深入合作,点燃学生学习科技的热情。这些活动主要以动手制作、亲身参与为主,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群众的参与,使他们可以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并将其合理运用在生活中,从而使科学素养不断提升。

第三,竞技类。这种活动主要面对青少年与科普教师,通过竞赛的形式开展,以此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兴趣,鼓励他们利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创作更多的科技作品,从而在良性竞争中形成科学精神,为他们日后成为优秀的人才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其形式有机器人竞赛、发明大赛等[2]。

二、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科普教育中的意义

(一)促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传播科学文化是科技馆的主要目标,而新媒体技术的科学应用则可以帮助科技馆完成这一目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例,它可以借助计算机与传感器,对科技馆所展览的物品进行真实模拟。在参与当中,群众尽管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藏品,但却会拥有较为丰富的观看体验。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性有所增強,它可以让群众在安全的情况下,触摸、观察被虚拟的科技产品。这样一来,观众会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却不用担心自己的不当行为会致使展品损坏,从而降低展品的观看价值。此外,展品虚拟化展示的方式,还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人,他们可以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较低的成本观看科技馆的较多展品,这对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是较为有利的。科技馆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科普教育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关键点,并结合观众的心理特征进行科学设计,以此提升科普教育的效果,推动科技馆朝着更为长远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的形成,对于科普教育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观众发现,周围的人都在谈论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文化,那么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意识将不断增强,这有助于他们综合素养的明显提升。而新媒体技术的科学应用,则可以帮助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完成这一目标。它具备形象生动、种类多样等特点,将其合理应用到科普教育中,则可以吸引较多人的关注,久而久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人们科学素养的发展。比如一些先进的电子沙盘、显示屏幕等具备较强的互动性,其内部应用了3D技术,可以使观众从多个角度观察展品,以此丰富观众的观看体验。一些电子展台中内置了许多生动的游戏与知识竞赛,可以让观众通过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检测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一些流程较为清晰的展示活动,可以让观众在亲身参与中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领会机械运动的原理,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热情。随着学习科学知识的人日益增多,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将逐渐形成,这对于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是大有裨益的[3]。

三、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科普教育中的策略

(一)加强对虚拟技术的合理运用

在以往科普教育活动中,受到信息技术的限制,科技馆会选择将所搜集到的相关素材制成视频,然后展示给观众,由于观众无法参与其中,因此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或是将抽象的原理制成简单、清晰的模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支出成本,不利于科技馆的健康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举措无法拉近观众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不利于观众学习科学热情的激发。而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虚拟技术的科学运用,则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它可以完美规避以上的缺点,使科技馆用较少的开支,获得更好的科普效果,从而推动公民科学素养的发展[4]。因此,科技馆工作人员应利用各种举措,合理运用虚拟技术。

第一,构建虚拟体验室。和传统的科教体验相比,该实验室可以给予观众更多真实的学习体验。以模拟驾驶为例,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可以先利用新媒体技术,设置好某个城市的交通图,然后结合观众的兴趣爱好,设置他们较为喜欢的仿真汽车,最后向观众讲述模拟规则,让他们在真实的城市中,感受驾驶的快感。其间,他们可能会因为模拟经验较少,而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违反交通规则、未能完成侧方停车的动作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虽然不会受到什么实质的惩罚,但多半不能继续驾驶,这样一来,参与者就逐渐体会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而科技馆也完成了向众人科普交通知识的目标。

第二,注重引导观众动手探索。探索是科技精神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应用虚拟技术时,科技馆还应鼓励观众自己动手探索。比如针对某项实验,工作人员可以在虚拟实验室里,为参与者摆放他们所需要的实验材料,然后让他们动手去操作。参与者可能会因为某个试剂放多而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也可能因为无法精确控制火候,而致使实验材料被烧毁。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他们将渐渐掌握开展科学实验的诀窍,这对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现阶段已经有许多科技馆意识到了虚拟技术的优势,并将其应用到科普教育中,从而创建了虚拟现实展厅。在这里,观众可以佩戴上科技馆提供的VR眼镜,趴在互动平台上,深刻体验在空中进行飞翔的感觉,同时领略各地的优美风景;也可以前往模拟的热带丛林,与丛林中的小动物进行亲密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科普教育的效果,值得所有科技馆进行科学借鉴[5]。

(二)加强对“短视频+科普教育活动”的创建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许多短视频平台。现阶段,多数人已经将短视频当成自己主要的娱乐活动。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抽象的科普知识用短视频呈现出来,以此提升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与可视化,使观众可以针对自己较为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反复观看与学习。一方面扩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切实提升科普教育的效果,为群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丰富群众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目前“短视频+科普教育活动”创建方式有以下几种:

首先,“图文+配音”模式。科技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将所要开展活动的具体内容转换成图片或是文字的形式,然后为其进行配音解说,形成科普短视频。这种方式相对常见,观众可以通过听觉与视觉的结合,体会科学知识的神奇之处。

其次,是“实拍视频”模式。这是指科技馆工作人员先对活动现场进行实拍,然后通过剪辑技术进行科学的处理,最终形成教育性较强的科普视频。以国防科技为例,科技馆拍摄人员可以先到陈列着某些设备的现场进行拍摄,对于观众较为疑惑的地方,还可以请相关专家进行解释,然后按照一定的要求对所获取的素材进行剪辑,或者为某些素材配上合适的音乐,以此吸引观众的目光,使他们在观看中加深对国防科技的了解。

最后,创建“科普动画”模式。部分科普知识受到空间、环境等原因的限制,无法呈现给观众,比如应急技能。针对这种情况,科技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特定的软件将其制成动画片。以火灾为例,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所搜集到的素材,将错误的躲避技能制成动画片,譬如将主人公设置成可爱的卡通动物,然后展示它不会逃生技能,再向众人展示正确逃生技能的技巧,以此提升教育的效果,促使观众掌握更多的火灾逃生技巧[6]。

(三)加强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运用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经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人已经将APP当成自己了解世界、与朋友交流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APP不再是纯粹的手机应用,而是成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科技馆管理人员应与时俱进,结合科普教育主题,科学运用移动通信技术,以此提升教育的质量与科技馆的影响力[7]。

以微信平台为例,科技馆工作人员可以创建公众号平台,然后定期推送一些与地区科普工作、科普活动、科普新闻有关的文章。对于存在疑惑的群众,科技馆还可以聘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及时的解答,确保科普教育知识得以及时传送给群众,为群众形成科学精神提供必要支持。每隔一段时间,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文章、视频等阅读量,分析观众的喜好。比如当发现群众对航天科技比较感兴趣时,工作人员则可以多推送一些与之有关的内容,以此提升群众观看的积极性。科技馆可以聘请航天专家,向众人讲述航天的发展历程、突破点等;或者开展“航天知识我知道”的竞赛活动,并设置一定数量的奖项。人们想要获得奖项,势必会对之前所学习过的航天知识进行深刻记忆,这会形成科技氛围,对于群众科技素养的不断提升是较为有利的。同时,科技馆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关注公众号的用户的兴趣、年龄等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根据探究结果对科普信息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完成精准传播的目标。针对比较喜欢平台的用户,科技馆工作人员还可以创建微信群,然后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请他们谈谈自己对科普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看法。对于相对较好的建议,科技馆不妨适当借鉴,以便能提升科普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此外,科技馆还可以尝试与当地传统的期刊进行深入合作,通过联动协作,和当地的科普基地实施信息共享;又或者借助公众号平台为传统媒体提供更为多样的宣传路径,以期提升科普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切实推动科普教育事业的进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科技馆还可以认真研究其他新媒体平台的优势,然后与微信公众号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新媒体矩阵,以此提升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效果[8]。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为科技馆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推动科普教育的进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与助力。对此,科技馆工作人员应紧紧把握时代机遇,认真分析新媒体平台的优势,然后结合科普教育活动的特点,制定科学的开展计划,才能有效提升教育工作的质量,为人们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作者单位:唐禹 南宁市科技馆

参  考  文  献

[1]张桂.媒体科普传播能力评价研究——以天津科技馆科普新媒体矩阵为例[A].中国科普研究所.新时代科普使命与担当——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研究所,2021:73-80+546-547.

[2]张磊巍.“互联网+”背景下科技馆应急科普教育实践——以中国科技馆为例[J].学会,2020,(11):43-48.

[3]冯筠尧.科技馆在新媒体运营下的发展方向——以吉林省集安市科学技术馆为例[J].记者观察,2020,(12):107.

[4]杨露丹.“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在科技馆教育活动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 科技风,2018,(24):68-69.

[5]常佳.“抖音”:科技馆科普教育传播新渠道[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4(02):53-59+90.

[6]赵昕,赵金惠,余芳芳,等.新时期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转型模式探究[J].科技资讯,2022,20(11):233-235.

[7]吴文忠,王晨,张志浩.浅谈科技馆特种影院科普教育功能实践与思考——以上海科技馆为例[J].现代电影技术, 2022,(01):32-37+61.

[8]苏蓉欣.“互联网+”时代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初探[A].吉林省博物馆协会、吉林省博物院.格物集 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2014-2015[C].吉林省博物馆协会、吉林省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馆协会,2016:522-525.

猜你喜欢
科普教育虚拟技术科技馆
科技馆一日游
小主人报(2022年18期)2022-11-17 02:19:42
我在四川科技馆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云数据存储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依托“村淘”项目建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虚拟技术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作用
参观诚毅科技馆
快乐语文(2016年12期)2016-11-07 09:45:40
科普教育在高中物理学中的应用价值
有关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