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坤
小学阶段的小古文学习,基本都是一篇小古文对应一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因此,小古文学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就成为了小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笔者基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人物分析的教学为例,遴选适切的关联文本,品读悟情,比对教学,认真把握好人物形象分析的度,从而让学生领略到小古文的深刻内蕴,掌握学习小古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达到叶圣陶老先生倡导的“自能学”的境界。
一、前后勾连,做好人物形象分析的有效铺垫
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几篇小古文,对于小古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尽管篇幅都不长,但选文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刻画了一定的人物形象。因此,我精心设计了相应的前认知学习单,指导学生从字、词、句出发,和三四年级刚学过的3篇小古文进行比对阅读。在学习单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前认知学习。设计统整性的任务形象主题,让学生初步表达阅读后的收获,形成课前学习的前认知。
在正式上课时,教师有必要在上课前引发学生共鸣,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我抛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师:“同学们,从三年级开始我们接触了小古文,还有谁记得我们学过几篇小古文呢?”
生:“有《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这三篇课文。”
师:“你们对其主人公是怎么评价的?”
生1:“沉着冷静、果断勇敢的司马光。”
生2:“不劳而获、侥幸心理的宋国人。”
生3:“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精卫。”
如此回忆,让学生在勾连旧知的同时,能够一下子就进入到人物形象的感悟中来,从而有目地做好铺垫,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接着,我直接抛出今天要学的内容。
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历史,来学习一篇小古文,这篇小古文的主人公名字叫王戎。有谁对王戎有所了解的,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生:“《世说新语》记载着许多名士的有趣故事,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竹林七贤包括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因他們常常游于竹林之下,被称为‘竹林七贤,七人中王戎最小。”
接着,我介绍了王戎和阮籍的故事。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直奔主题,让学生对王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依托文本,构建小古文人物形象分析的探究过程
小古文中人物形象的认知过程要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围绕对学生前认知成果的检验,深入自主探究人物形象。依托文本,建立稳定的学习四人小组。教师要给予其交流分享的时间,小组内学生围绕小古文人物的独特表现、故事内容以及深刻寓意展开交流,通过小组展示、师生互评的方式检验学生前认知的成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
《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唯戎不动”是个难点,教学时我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师:“同学们,当同伴们争着去抢摘李子时,王戎的表现怎样?”
生:“唯戎不动。”
师:“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心里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待会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交流。”
组1:“这个李子肯定不好吃,树上挂的太多了,没有修剪的树结果肯定不甜。”
师:“说的有道理。”
组2:“李树长在路旁还有这么多李子,怎么没人来采摘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
组3:“路旁的李子没人采摘,肯定不好吃。”
师:“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组4:“这是一条大路,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没人摘李子,肯定不甜。”
师:“英雄所见略同。”
组5:“我觉得李子不好吃,先让伙伴们去尝尝,好吃的话再去摘。”
师:“你真聪明。”
组6:“树上反正有那么多李子,他们也摘不光,好吃的话我再去摘。”
师:“你很淡定。”
“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王戎怎么就那么肯定李子是苦的?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点,以此散发开去,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王戎此时内心的想法:如果李子在道边是甜的话,肯定早被摘完了。此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王戎的善于观察和爱思考。但还不够,王戎不仅爱思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独立思考,不受他人影响,这样的“独立”才使他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准确的结论。小古文的篇幅一般都不是很长,中年级的小古文更是只有几十个字。尽管篇幅很短,但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在特定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刻画性格。因此,小古文的人物分析还可以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中的动作、内心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当然,在进行小古文人物分析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困难之处,尤其是人物处在某个特定场景或者环境中。当学生理解此场景中人物的所言、所做、所思、所悟时,老师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整合、评价,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王戎当时才7岁,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能有如此冷静的头脑和独立的思维能力非常难能可贵,学生不一定能体会得到。所以“王戎七岁”这里也要做有效的解读,这样才能突破人物形象分析的难点。只有通过学生汇报、充分备课、挖掘人物形象中具有研究价值的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借助课本或课外的白话文本,才能解决小古文人物形象分析中遇到的难题。
三、拓展阅读,丰富小古文人物形象分析的效果测评
教师可以遴选与课文难度相当、相互关联的小古文,设计与人物形象分析相匹配的效果测评练习,以此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教师让学生在作业中运用自己掌握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延伸小古文人物形象分析的学习,充分锤炼小古文学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课外拓展的效果测评设计需关注整体,由易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完成,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通过个人研读、小组探究、成果汇报的形式,鼓励学生以学习心得、手抄报、情景剧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展示。
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最后,我选择了王戎7岁时与中年丧父时的两个故事进行关联设计。《王戎观虎》中,“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这段话塑造了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勇敢的形象。“王戎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则表现了王戎坚持原则、为人诚恳的品质。如此一来,王戎的人物形象也就更加丰满。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设计“竹林七贤人物故事”手抄报,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学生对王戎更直观和全面的认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小古文教学后期进行效果测评设计时,教师尤其要注重学生在课内进行人物分析方法的迁移运用,要为学生提供丰富适切的小古文文本学习资料,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提升学生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从而真正达到“不需要教自能学”的境界。
四、分类指导,更好地理解小古文的思想内涵
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进行螺旋上升式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在小古文分析人物形象时保持一定的专注度、更好地理解小古文的思想内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中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对于低年级小古文的人物形象,教师应重在分析教学,激发低年级学生参与的热情,在故事性描述的设计上花功夫,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中年级学生识字量和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步降低,相对丰富的阅读经历使得其对小古文故事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中重在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高年级学生随着各方面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古文中的字、词、句、段的理解能力与日俱增。教师借助人物形象分析深剖文本创作技巧,逐步走向读写结合,培养他们迁移运用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古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仿照其他白话文本故事的写法,叙写故事、想象拓写故事、制作小古文手抄报。
在小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较好地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授之以渔,能够为之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小古文学习“不需要教自能学”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