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红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因为阅读材料较少、阅读形式单一,所以学生无法接触到更多内容丰富的作品、无法对文章进行全面分析和鉴赏。这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而比较阅读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文学素养,进而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探讨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比较同一作品中的语言细节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主题和思想,而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又蕴藏在语言的细节中。比如某个字、某个词语、某个句子等,只要耐心地对其进行推敲,就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在进行比较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内部语言进行对比。一方面对环境背景语言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借物喻情的写作手法,还有一些现代文也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只要找出文章中描写环境的语言并进行对比分析,便可以发现环境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对人物描写的语言进行比较。人物的描写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对人物描写的语言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人物特征。教材中人物描写的课文比较多,通常描写人物的角度不止一个。将文章中所有描写人物的语言进行对比推敲,便可以对人物特点进行总结。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文章内的修辞手法进行对比学习,体会不同修辞手法对文章表达的作用。通过对比文章内部的语言,学生可以将同类型的内容进行整合,实现高效阅读。
例如,在进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对五粒豌豆的描写,并对比分析五粒豌豆的个性特点和最后的命运。文中对五粒豌豆有语言、内心活动、动作描写,非常生动、形象。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到五粒豌豆对待自己的命运持有不同的态度,最后其命运也不相同。尤其是最后一粒豌豆,它的态度与其他四粒豌豆的态度截然不同,通过“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一句可以知道,这粒豌豆不强求、不奢求、随遇而安,而正是这样的态度使得它的命运比其它几粒豌豆的命运要好。学生从中可获得启示:要敬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通过对所描写的人物语言进行对比,加深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对比不同人物在个性特征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描写上获得感悟,便于其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把握,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比较相同主题的不同作品
比较文章内的语言细节,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和思想感情,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比较阅读的有效开展,不仅要对同一文章的语言细节进行比较,还要迁移到相同主题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中。相同主题的文章有很多,但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在传统阅读教学中,由于教材中的课文主题比较分散,同一主题的课文出现在不同单元或者不同年级的教材上,所以教师很少将相同主题的课文放在一起分析。學生只能学完一篇仅体会一篇的思想感情。当再次接触到相同主题的文章时,学生会形成文章思维定式,会对文章产生“误解”,认为还是表达相同的思想感情。走入误区,不利于客观、理性地分析文章内容,进而偏离主题思想。另外,在进行某一主题写作时,学生可能会认为该主题的写作只能表达某一种特定的思想感情,限制了其思维空间。而同主题文章的比较,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同一主题文章的素材积累、拓展阅读量,又能让学生感受相同主题文章的不同精妙之处:即使主题相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以此丰富情感,提升感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该文与《坐井观天》进行比较。这两篇都是以青蛙为主题的文章。《坐井观天》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学生可以巩固之前所学内容,再与《青蛙卖泥塘》进行比较,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思想感情。从写作手法上比较,前者通过描写井底之蛙的所见所闻和自以为是的态度,表现出青蛙的见识短浅,使学生获得启示:要用宽阔的眼界看待事物;后者通过描写青蛙从要卖掉泥塘到不断地改造池塘,让池塘焕然一新,自己从中感受到快乐,使学生感受到青蛙的勤奋,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是靠劳动来创造的,还树立了环保意识。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内容,还能够加深对新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比较同作者的不同作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体裁包括现代文、古诗、童话故事等,不论哪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其创作背景。读者从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就能够知道作者的写作风格。作者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出现写作手法和思路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等问题。一方面,学生处于和平年代,其生活比较安逸,没有经历战乱和灾荒,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很少对作者或者文章的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而学生与作者处于不同的年代,文章中的情节与学生的经历相差较远,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地感同身受、无法充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文章情感体会只停留在表层,无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内涵。如果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解该作者的写作流派,还能够了解作者在创作的不同时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阅读资源,获取更多文学信息,便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从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感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写作内涵。
四、比较不同风格的作品
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是不同的。然而,不同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手法以及情感的表达手法也有所不同。在进行比较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求异比较法”来比较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求异比较法”就是找出分析对象的不同之处,深度挖掘教材阅读文本的特点,对辅助阅读文本进行阅读。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文本的比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作品对人物形象描写手法、景物描写手法以及写作技巧上的不同之处。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且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思维受限。学生通常不能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文本的分析,有时对文章整体的写作意图不明确,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而对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同阅读文本之间的不同之处。从修辞手法、到写作手法、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明确文章的写作意图,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白鹭》和《落花生》进行比较阅读。两篇文章写作手法完全不同。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可以知道《白鹭》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是借物抒情,语言细节比较多,运用了概括描写、对比描写、具体描写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落花生》这篇课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语言文字详略得当,父亲的话含义深刻,突出文章的中心,文章主次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比较这两篇不同风格的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阅读文本的方法、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看待一篇文章、学会求异比较阅读的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比较阅读是一种新颖的阅读教学方式,能够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将学生从传统阅读教学的束缚中脱离出来,开阔视野,树立开放意识,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其自主阅读能力。教师作为比较阅读的实施者和引导者,要在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应从比较同一作品中的语言细节、比较相同主题的不同作品、比较同作者的不同作品以及比较不同风格的作品等方面促进比较阅读的有效进行,从而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