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双减”政策下如何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2023-08-09 05:34:12王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双减文本语言

王芳

摘 要:现代教育理念下,“双减”政策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核心需求。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落实“减负增效”的理念,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与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从而创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双减”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1.039

“双减”政策是近年对教培行业及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影响最大的决策,这一政策的终极目的是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的课外作业时长受到限制,学生课外的学科辅导时间也有限制,所以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的地位更加突出。因此教师要向课堂要效益,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双减”政策下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语言学习探究的动力。“双减”政策下,教师会组织展开多元化的语言学习活动,有阅读活动,有语言综合实践活动,有写作活动,有合作交流活动等,那么学生就会更多地感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如教师可能会组织学生展开词语接龙活动,这一游戏虽然比较传统,但是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积累词语,且能引导学生感受到词语学习的乐趣。还有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如朗读比赛、书写比赛、写作比赛、词语积累比赛等,同样能激发起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双减”政策的本质是“减负增效”,是要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方法。比如,教师会在课前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加强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生字、词语与句子结构,自主阅读文本内容,自主进行文本内容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当学生们在课前初步学习了基本的字词,初步分析了课文内容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并会积极与小伙伴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进而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作用非常大,当学生们养成了课前预习、自主思考、注重语言积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们就会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尽可能全面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内容,引导學生感受作者对其母亲的深沉的爱。而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前学习基本生字,初步完成对优秀词语、句子等的积累。“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积极讨论,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双减”政策下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

1.借助信息技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基于信息技术的课件图片、视频等,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在课前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学校的信息设备来发掘相应的图片以及视频,丰富课堂教学素材,直观呈现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加强对字词的学习。尽管初中阶段不再以基本的字词为主,但是教师依然要注意夯实学生的字词基础,从而为高质量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如教学《猫》《动物笑谈》《狼》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单元内的字词,包括“怂恿、怅然、蜷伏、悲楚、惩戒、妄下断语、匍匐、温驯、禁锢、余晖、俯冲、柠檬”等字词的注音、笔画以及词语含义等。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将其集中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加以识记与总结。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组织展开群文阅读。群文阅读就是在短时间内呈现多篇相关联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集中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与归纳总结,从而以多元化的视角理解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本的立意。基于信息技术的课件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多篇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呈现多篇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郑振铎的《猫》时,教师就可以将动物描写这一主题作为议题,呈现多篇以动物描写为主的文章,如课文后提出的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当然,还可以是其他优秀的描写猫的文章,比如季羡林写的《老猫》、钱锺书写的《猫》等。当多媒体课件呈现出上述文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以及写作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制作一个表格,将各篇文章的写作视角以及描写猫的主要特点加以总结归纳。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总结阅读的方法技巧。部分学生在进行阅读分析时,有可能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其实,文本内容的阅读分析有着一定的方法技巧,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和便捷性,呈现阅读的方法技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记叙文阅读为例,记叙文阅读线索大致分为六类,具体包括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以人物或者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以时间推移或者是空间变换为线索等。此外,赏析文本中语句的习题,学生们可以从修辞手法方面展开分析,可以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方面展开分析,可以从语言风格上进行分析,可以从描写的角度等方面展开分析。还有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各个表达方式有其相应的特点和作用。在课件中,可以一边呈现记叙文阅读的典型例题,一边展开相应的分析和总结。

2.优化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

无论是对课文的阅读分析,还是对课外文本的分析归纳,都需要学生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与深入的思考。科学恰当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理解与思考,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在课前深入阅读文本内容,并结合文本内容优化问题的设计,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理解与分析归纳。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的整体方面来加以分析:文章哪几段文字写百草园?哪几段写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教师还可以设计出与文章细节相关的问题: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冬天的百草园的乐趣有哪些?当学生们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课文时,他们就会一边阅读课文,一边简单分析段落,一边记录所获得的信息等。

当学生总结出相应的答案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适时的讨论交流与分析归纳。比如关于“百草园的乐趣”这一问题,学生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解答,或是雪地捕鸟,或是听故事,或是在百草园里玩耍,或是包括上述三种内容。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会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以及最终的答案,进而会以多元化的思维来理解文本内容。

3.实施读写结合,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与写作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写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多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们会深入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以及写作方法,会将优秀的语言内化为自身的积累。写作活动中,学生们会立意构思,会制定相应的结构框架,并会在语言组织与语言表达过程中逐步提升理解能力以及构思能力,进而就会将理解能力以及文本构思能力灵活运用到阅读分析中。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展开多元化的写作练习,从而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展开仿写练习。模仿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式,婴幼儿时期的口语学习就是模仿,小学时期的语句编创也是从基本的模仿开始的,在初中阶段,学生依然要模仿优秀的主题、优秀的写作方法以及优秀的文本框架。经过模仿,学生就能逐步内化优秀的语言和内容,进而就能在扎实的语言基础的条件下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如《春》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优美,阅读这篇课文时,美好的春景仿佛就在眼前,让人心旷神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语言,自主选择一个季节,然后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假设学生选择的是秋,那么就要抓住秋天的景色特点,将秋天的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等特点写出来。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展开续写练习。如《皇帝的新装》,文章的结尾中,皇帝摆出一副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那么学生可以结合文本的结尾处展开想象与联想,然后将想象的内容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假设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意识到根本就没有衣服,那么他会如何处理身旁的大臣以及裁缝呢?他还会找到裁缝吗?学生们可以进行续写,从而在深入理解故事讽刺性的同时,锻炼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展开补白练习。补白就是将文章中言简意赅的内容通过详细、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有多处省略号,那么学生可以结合文意来揣摩作者省略的语言,或者是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将其運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4.注重正面激励,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

语言学习重在积累,初中生既要加强阅读分析的积累,又要加强写作表达的积累,还要加强语言综合运用的积累等。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能意识到语言积累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正面激励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战胜惰性与不良的习惯,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正面激励,从而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

教师要运用目标激励。明确的目标与计划,能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能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与表达运用。学生们会在制定目标以及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能力制定朗读目标、阅读目标以及写作目标。比如学生可以制定出如下目标:每周至少阅读5页课外书籍,每周至少写作一篇周记,每天至少朗读10分钟的课文等。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能力,灵活调整阅读时间、写作时间以及朗读时间。

教师要运用竞争激励。比赛活动既能营造紧张激烈的学习氛围,又能引导学生充分表现出自身的潜力,还能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语言表达的魅力。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朗读比赛、写作比赛、书写比赛以及其他形式的比赛活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以朗读比赛活动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具体的朗读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音频进行反复练习,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语言的节奏感与韵味。

教师要运用榜样激励。榜样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教师可以号召学生学习榜样者的行为,引导学生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加强写作练习。比如,班级中有语言思维非常强的学生,该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就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公开对其进行表扬。

5.优化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加强巩固练习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关注课后作业的质量以及课后作业的时长,要增强作业练习的趣味性,从而在提升学生练习效率的同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要设计多元化的作业。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语文学科的作业也要围绕听说读写展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书写字词、讨论课文内容、听课文音频以及阅读分析等。在单元作业设计中,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加强听说读写练习,包括对整篇课文的朗读,对课文基本字词的书写,对单元主题的讨论交流等。

教师要设计趣味性的作业内容。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练习兴趣,他们就会积极自主地开展练习,进而收获较好的作业练习效果。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结合景色描写的文本展开绘画练习,比如《济南的冬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济南冬天的景色特点;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展开课本剧的表演活动,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将故事内容演出来。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作业内容的评改。“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及时修改,从而充分发挥作业和练习的价值。

总而言之,语文是重要的学科,“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向课堂要效益,要充分抓住课堂这一重要阵地,引导学生加强听说读写练习,加强语言积累与运用,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进而在提升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同时,创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武雯《“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探讨》,《新课程》2022年第30期。

[2] 叶翠英《“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的革新优化》,《语文新读写》2022年第2期。

[3] 何婧莹《“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文化产业》2022年第4期。

[4] 徐生《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求知导刊》2022年第9期。

[5] 付建军《落实核心素养  构建高效课堂——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作家天地》2022年第13期。

猜你喜欢
双减文本语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