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靖非
摘 要:每個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有一种角色是每个人都会承担的,那便是子女。家庭生养的意义不仅是繁衍和传承,更是教育的根本。我国自古便崇尚以“孝道治天下”。在当前现代化的社会中,孝文化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新时代的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也终会成为民族发展的标杆,因此孝文化对当代学生的教育来说意义重大。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 道德教育 社会发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1.063
学生是我国发展的支柱,肩负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任,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思想培养便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自古以来,华夏文明的传承都是在忠孝文化中延续的。当代学生接受学科教育、接受外来文化、培养各类兴趣爱好,但是在思想文化、孝道文化教育上始终存在部分缺憾。校内道德教育仅仅停留于课本,使得孝文化的发展受到限制。孝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尊重父母的体现,更是个人品性、品质的表现。这种品性、品质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忠于自己、忠于国家,孝文化的教育于家庭而言是传承,于社会而言便是发展壮大。我们只有正视传统孝道文化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华夏文明的发展源头——孝文化
华夏文明起源于“孝”,孝文化自从社会诞生之初便已经存在。随着华夏文明的演变,孝文化逐渐分离出来,受到世人重视。孝文化的分化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尊重祖先的祭祀文化。《诗经》中提到“率见昭考,以孝以想”,先秦时期,人们认为祭祀祖先能彰显孝道,认为由此可以得到恩赐和庇护。此时人们还只是将孝与祈福相联系,并未涉及伦理方面。直到西周时期,这种祈福理念出现了追念血缘亲情的行为,孝文化开始进入家庭伦理方面。
孝文化真正发展兴盛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宗法道德都得到空前发展,各家文化理论激荡碰撞。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与孟子,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意思是说“仁”是道德的根本,“孝”是道德的普遍追求。孟子认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意思是世人若皆能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那么天下便会富足太平。孔孟之说都十分重视孝文化。魏晋至隋唐时期,“以孝治国”成为维护君权,巩固国家的重要手段。统治者利用法律明文推行孝文化,实现了对社会的控制,由此可见孝文化是真正意义上不断发展的文化。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孝文化的发展也出现过极端和愚昧的情况。宋元明清时期,传统儒家文化经由程朱理学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孝”变成了不可违抗、绝对专一的孝。王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不断推崇极端化、愚昧化的孝文化,致使在这一时期出现“割骨疗亲”等畸形文化。随着中央集权统治的败落,愚孝时代也落下帷幕。进入近代社会后,人们逐渐摒弃腐朽的封建思想,民主观念、自由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将民族大义奉为大孝,斩断了封建专孝的路径。
孝文化在华夏文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这是因为它本就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从早期社会发展到封建王朝再到现在的新中国,我们不能忽视孝文化的贡献,也不能忽视孝文化中存在一些糟粕。新时代中,我们发展孝文化,要取精华、弃糟粕,让孝文化融入新时代的发展进程,成为当代青少年的指路明灯。
二、当代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一)孝文化课程学习的局限性
进入现代社会后,国家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紧抓不懈。但是目前看来,有关孝文化的思想教育课程还是处于相对缺少的阶段。很多学校为追赶教学进度,将思想政治课进行削减。这样的课程节奏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理念。即使按照相关规定开设思想教育课程的学校,在课堂上也仅限于对课本知识的灌输,对学生来说空洞乏味,教学效率较低。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本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调查目前各地级市应用的思想教育课本不难发现,课本中关于孝文化的内容较少,关于华夏文明中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更是少见。孝文化不单纯是敬重父母、爱护兄长,还有承志立身、家国情怀。教师要推行孝文化,让孝文化真正走进校园。
(二)感恩观念淡薄,家庭中的孝文化缺失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趋向富足,对孩子的溺爱和过度呵护也呈上升趋势。这样的孩子于溺爱中成长,对父母的感恩观念淡薄,甚至不具备感恩之心。家庭中出现关系错位,父母、爷爷、奶奶将孩子作为家庭的中心,为孩子“鞍前马后”,将孩子的主观感受不断放大。孩子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性格,极易忽视父母,出现不孝敬父母的情况。在现实中,这一类孩子更注重自身的感受。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家庭孝文化缺失造成的。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在家庭中若家长本末倒置,将孩子作为家庭的中心,孩子自然会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一个家庭中最不能缺少的便是孝文化的传承与展现,父母与子女的教育更多来源于言传身教。
(三)网络信息文化的渗透
现代文化传播路径多样,各种渠道的信息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网上各式各样繁杂的信息让学生很难分辨。各类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很多学生在不防备之时就会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将优秀传统文化抛诸脑后。网络信息安全也成为当代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当下关于网络信息、网络文化的管理存在漏洞,不良的舆论、视频会对学生们产生影响。网络是把双刃剑,将其合理应用会成为教育的利器。但是如果被滥用、不加管制,便会成为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绊脚石。
(四)当前教育思想未完全转变
我国自恢复高考之后,应试教育便顺势发展起来。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使得人们对思想教育不屑一顾。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也不断普及推广,但显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人们依旧热衷追求知识教育、教育思想未完成转变。
三、推行孝文化的路径
(一)让孝文化走进思想政治课堂
对校园内的思想政治课程必须坚持把控,将教育真正落实到位。首先,教师要将孝文化引入教学内容。当前思想政治课本中存在部分孝文化的知识,但涉猎不深,不足以将孝文化渗透进学生的内心。笔者建议将华夏文明中孝文化的渊源、发展历程以及成果,编撰成册,供学生学习。其次,丰富思想教育的手段。孝文化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可以定期在校园内开展孝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孝文化的重视程度。亦可以将学生带出校园,去深入接触孝文化的现实场景,刺激学生关于孝文化的深度思考。最后,孝文化的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议在校园内张贴关于孝文化的内容,于潜移默化间强化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
(二)实现对孝文化的时代解读
孝文化历经千年发展,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从孝文化的发展史中我们应注意到,历朝历代孝文化的发展均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新时代我们对待孝文化应与传统文化一样,取其精华,辅以时代解读,让孝文化焕发新时代的光彩。孝文化不仅局限于敬重父母,它具有映射性,其内涵包括待人接物、立志奋进等。
1.孝敬父母——为人友善
孝文化的根本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善待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时代孝敬父母不应是愚孝,而是包容。社会进程的加快使很多父母落后于时代的脚步,孩子作为新生代,具有极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面对父母落后于时代的情况,孩子应多包容。这种观念推己及人便是待人友善,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是道德的基本体现,对父母包容便能够对同学包容。
2.承志立身——敬业爱国
自古忠孝相承,“忠”是“孝”的最高表现形式,当代孝文化的最高体现便是敬业爱国。家国天下不仅仅是简单的四个大字,先有家后有国,最后再有天下。家是孝文化的摇篮,国是孝文化的至高体现,治天下是孝文化盛行后的必然产物。当代孝文化的立足点是承志立身,最高点便在于敬业爱国。
学生学习孝文化,有利于他们坚定志向,确立目标。由此,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会在孝文化的发展中逐渐增强,学生们的民族使命感、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
(三)打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净化网络教育环境
家是孝文化的摇篮,做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工作是发展孝文化的关键。父母必须作为弘扬孝文化的典范,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为孩子做好榜样,实现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言传身教。父母除了以身作则以外,还可多带领孩子学习孝文化的知识,了解孝的历史。
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做好网络有害信息的过滤和净化工作。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孝文化利用视频、说唱、文字等形式,传播给新时代的学生,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和关注。孝文化在新时代不仅要保留自己的传统印记,还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變化。只有这样孝文化才能在当代学生中发光发亮,引领新时代学生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国家也会不断进步,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四、实施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学生是时代发展的关键。对于学生的德育是确保社会发展的根本。孝文化是“立德”的基础,没有孝便没有德,只有尊崇孝道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孝文化的传承发展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孝文化不仅是尊重父母,更包含珍爱生命、承志立身、忠孝为先。孝文化的发展会提高学生们对生命的重视程度,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思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古人们就将珍视自己的生命作为孝的一部分。对生命的思考和珍视将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第一步。承志立身是孝文化中要求子女坚定人生目标,确立人生发展方向的体现。古人讲“为人子,须扬名立万,以显父母”,这种说法存在片面性,本不可取。但是坚定人生目标实为孝文化的另一种体现,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第二步。忠孝为先的“忠”之所以位于“孝”前,这是古人对孝文化的升华和追求。“忠”即“爱国”,学生的爱国信念不应来源于说教,而应该是来源于发自内心的民族使命感。孝文化的传承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将忠义文化融入孝文化,帮助新时代学生树立爱国为本的人生价值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经历孝文化洗礼的新时代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教育观。步入社会后,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将会更加游刃有余,社会风气也会随着孝文化的渗透变得更加和谐。老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文化不是一种直线输出的文化,它在待人接物中会不断引申发展。对父母的敬重会引申出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对父母心存感恩之心,对待同学、朋友也会存在感激与回报之心。得到孝文化浸润的学生,内心以“孝”作为行动准则,不会行无德无善之事。学生时代如此,长大成人亦会如此,如此这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指日可待。
(三)承担家国责任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家国责任终究会落到新生代的肩上。我国自古便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孝文化的渗透与发展于学生本身是树立人生发展方向,完成人生目标;于家庭而言是敬重父母,完成赡养义务,爱护尊长;于国家而言是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实现中国梦。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承担家国责任,必须以自身意识为基础。一个人连家庭责任都承担不起,那么家国责任一定会让他不堪重负。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孝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做好子女的角色,才能实现承担家国责任的目标。
孝文化一直留存于每一位国人心中。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破旧立新,在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融入孝文化,传承孝文化,发展孝文化。孝文化是新时代学生立身的基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只有对学生进行孝文化的道德教育,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家国的昌盛。传统孝文化发展至今,追求的不仅是个人小家,更是国民大家,所以说新时代的孝文化教育对当代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凡的。
参考文献:
[1] 孙大军、魏宏灿、杨虎民《新时代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年第4期。
[2] 黄玉莲、姚中进《尊严死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挑战及应对》,《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年第12期。
[3] 周亚军《传统孝文化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14期。
[4] 刘璟洁《中国传统医学道德教育的当代价值与实现》,《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
[5] 王亦男《传统孝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及路径探讨》,《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6] 董滨宇《谁需要“道德圣贤”——论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完善论”》,《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
[7] 袁骞、王澜、苏羊等《孝文化融入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研究与思考》,《中国医药导报》2019年第29期。
[8] 朱晏《以美育滋养公民道德建设——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江海学刊》2020年第6期。
[9] 路光《当代大学生武术精神培育的传承与创新——评〈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1期。
[10] 李义天、丁珏《美德伦理视域中的自我与他人——对迈克尔·斯洛特“自我—他人对称”观念的分析与批评》,《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10期。
[11] 叶飞《当代道德教育的三重理性向度——兼论如何培育理性的道德人》,《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
[12] 曹洪军《论马克思道德观的辩证批判性特质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利益”与“道德”关系的视角》,《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