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宁
摘 要:孤独症是一种发育障碍疾病,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和兴趣狭窄等。当前我国的孤独症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对于实际教学工作形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语文教学在当前的小学课程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对孤独症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相关教师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克服自身障碍,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语文课程天然的优势,来帮助孤独症学生逐步提升交流和沟通能力。针对这两个方面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游戏的方法,以促进整体教学成效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孤独症学生 游戏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1.037
孤独症被认为是一种会显著影响语文和非语文沟通,及社会性互动的发展性障碍,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孤独症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其在日常生活之中通常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社交能力不正常、沟通能力缺乏以及兴趣狭窄等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育极为不利。
一、孤独症学生教育游戏的设计原则
为了确保相关的游戏最终充分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在设计阶段应当严格遵循科学性理念,把握幼儿的需求、明确游戏的要素,从整体性、阶段性、差异性、发展性四个角度进行游戏设计和组织,具体阐述如下:
1.整体性
人类的成长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身心发展也遵循一定的规律,为了确保学生的有效成长,在游戏组织与设计阶段就要有统筹整体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目标,对具体的内容进行渗透和整合,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2.阶段性
学生的成长过程除了具备连贯性特征之外,在不同阶段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独特之处。6岁之后的小学生已经能够开始以自身所掌握的词汇进行简单的故事讲述。针对这种特征,相关的游戏设计工作应当准确把握学生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与需求相适应的游戏设计。
3.差异性
不同的个体之间,在相应的成长过程中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部分学生喜欢画画、讲故事等,在游戏设计之中有必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统筹兼顾,并注重对其个性特征的引导和影响,帮助其实现个性化成长。
4.发展性
学生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性格、能力和追求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进步空间,基于此,在对相关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应当避免从现有的情况来展开对其的评价。除此之外,在进行孤独症学生的教育游戏设计时应当以其对情感、目標、场景、资源和交互等方面的需求为基础,对多种游戏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在游戏之中的体验。
二、孤独症学生随班就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学习体验较差,自主性不足
在孤独症学生随班就读的过程中,班级内部的语文教学整体需求和课程格局通常不会因为孤独症学生的到来而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也往往延续了以往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孤独症学生必然无法有效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知识的掌握效率也会相较正常状态降低。同时,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影响,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氛围沉闷的现象也广泛存在,孤独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考虑到这一学生群体在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交流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相较于正常个体更弱,其学习效果也必然较差。
此外,孤独症学生学习自主性不足的问题,也与当前相关学校对孤独症儿童的安置模式有关,目前部分孤独症学生的安置模式为半日或一部分时间随班就读,另一部分时间在专门机构或是家中接受康复训练。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与周围同学的接触较少,陌生感强烈,在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恐惧感,不知如何进行学习。针对这种情况,相关教师在后续的教学设计阶段,有必要通过与语文学科特点进行充分结合,如通过共同参与猜谜、讲故事等活动,让孤独症学生克服自身的恐惧感,迅速融入集体之中,最终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意义不明确,学生之间缺乏相互支持
孤独症学生随班就读过程中,由于同一班级存在属性差异明显的学生,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师的教学实施难度,在特定情况下还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偏差。教师通常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是既往教学经验的集合,由于孤独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需求和进度方面与普通学生不统一,因而将既往侧重于普通学生个体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孤独症学生随班就读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
以实际情况为例,在孤独症学生随班就读的过程中,其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方面的学习要求远远低于其他学生,但通常孤独症学生在班级中的数量占比处于绝对少数,因而如何协调孤独症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学习目标差异,确保孤独症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尊重是现阶段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除此之外,孤独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既往的教学经验已经指出,通过合理引导孤独症学生与普通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之中可以发现,由于孤独症学生在交流、沟通等方面能力极为薄弱,因此,传统的分组教学措施通常并不能全面改善其学习状况,针对这种现象,语文教师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思考增强两个学生群体之间情感纽带连接作用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相互扶持。
3.游戏场景感弱,学生的积极性不足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仍然保留着重视直观信息的特征。对于孤独症学生而言,由于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可能会相对薄弱。如果在其随班就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游戏设计策略主要以较强逻辑性的形式展开,对于普通学生群体而言,游戏过程会枯燥乏味,普通学生对相关游戏的参与积极性会显著降低。对于孤独症学生而言,对课上部分游戏环节可能会无法有效理解,从而不能参与到游戏过程之中。但在当前部分学校的孤独症学生随班就读语文游戏组织与设计方面,相关教师所采取的游戏设计方案仍然沿用传统方法,如“成语接龙”,这一类游戏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同时在游戏过程中通常难以进行与之有效对应的场景构建,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对于孤独症学生的全面参与形成了较大的阻碍。基于这些问题,孤独症学生随班就读过程中,相应的语文游戏有必要从增强游戏的场景感,提升游戏内容的直观性和调动不同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三个方面入手展开设计,从而让孤独症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实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标。
三、孤独症学生随班就读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游戏的设计
1.以学生自主体验为基础,丰富游戏形式
语文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这种特征为丰富语文游戏形式带来了可能。在实际的游戏设计过程中,相关教师可以首先对现有的语文游戏类型进行分析和归纳,选择有利于孤独症儿童参与的游戏。例如猜谜语、编故事、儿歌、绕口令等,这些不仅与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广泛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引导孤独症学生积极地展开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其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猜谜语游戏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导向形成的游戏形式,在实施教学设计的阶段,教师可以对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如生词、生字等进行梳理,并采用师生共同参与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猜想。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在课文的导入阶段发挥作用,也能够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完成对已经学习的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增强孤独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编故事游戏的应用,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文本意图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谜语游戏的措施:“青青蛇儿满地爬,蛇儿遍身开白花,瓜儿长长茸毛生,老君装药要用它。(猜一种植物)”在抛出谜语之后,教师需要主动提问:“有没有同学猜到这位新朋友是谁?”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回答,让孤独症学生在集体氛围之中消除恐惧感。此后,教师则可以采取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葫芦。
2.强化游戏教学的意义,实施同伴支持
針对孤独症学生的语文教学游戏的核心意义在于促进学生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和交流,并推动其在当前教学体系下的正常发展与成长。要确保这一教学意义全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在游戏的设计、方法手段和实施策略方面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改善与创新。
首先,教师有必要从游戏的角度对现阶段的教学现状进行审视,分析每一场游戏最终取得的效果,以及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进。如在采取编故事游戏对孤独症学生进行教学及引导的时候,相关学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主动进行故事的分享,教师有必要分析是否是由于在当前的游戏组织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故事的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在明确这些问题之后,后续的工作要对整体的内容和游戏组织方式进行重新构建,增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作为游戏的监督者,在游戏的过程中也应当对全过程进行详细和全面的记录,如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意外等,孤独症学生由于在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会经常出现这些问题,而通过教师的记录和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最终将实现对游戏的持续优化,确保游戏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在明确游戏目的和把控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实现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让游戏具备较强的目的性,应当从游戏的组织形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这些目的彼此并不矛盾,且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利于孤独症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组织形式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同伴、同桌和小组合作的形式,确保孤独症学生在主动或被动的情况下,与周围的同学展开互动交流。在知识技能方面,则需要从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识字认字、阅读表达、动手能力、模仿能力等方面入手,让孤独症学生对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调动,形成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则应当从爱国主义、想象力、个人体验和自信心等方面进行建构,丰富孤独症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
3.优化游戏设计,增强游戏的场景感
孤独症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通常不愿与人进行交流,并害怕注视人的脸,存在注意力分散、不容易集中的行为特点,这种情况的存在通常会导致相关语文教学游戏的失败。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有必要从孤独症学生的这些特征入手,对其不安的感受进行淡化,并引导孤独症学生逐步加强注意力的训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作为改善学生情况的重点内容,首先选择具备丰富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文本,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精读,从而对文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形成一定的认识。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游戏,如将文本之中的人物形象以绘画的方式自行展现出来,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对画面的特征用语言进行描述。或是在完成对文本的精读之后,按照文本之中的描述方式,对小组内其他学生的面部特征进行观察,并以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孤独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形成相对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能够从具体的场景出发,逐步克服与人交流和注视他人的恐惧感。
此外,在这一游戏设计理念之下,普通学生是帮助孤独症学生参与游戏、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一环,为了确保其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在游戏设计过程中也有必要增强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由孤独症学生自己评定其他学生对自身参与游戏和学习的帮助程度。在学期末,教师可以采取询问的方式,引导孤独症学生说出这学期最喜欢的支持者是谁;由多名普通学生互相评定,自己认为谁做得最好,并且给出合理的理由;由语文教师评定,教师在每天的上课中可以观察到支持者的情况,通过自己的观察评判进行评价;在班级范围内进行“最佳同伴”的评选。依托这种机制,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孤独症学生学习的帮助之中,也能够充分表现出教师对于不同学生的尊重,引导其在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孤独症学生的行为特征较为明确,主要表现为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交、沟通,这些特征的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孤独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相关的教师有必要立足于孤独症学生的各项特征,结合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方向和具体需求,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语文游戏设计,增加孤独症学生与周围人群的互动和交流,逐步引导其形成一定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蒋艳双、朱立新、逯行、高红英《虚拟游戏如何支持孤独症学生教育?——基于国际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3期。
[2] 张佳琪《亲子游戏促进孤独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
[3] 赵淑曼、柳谦《父亲参与孤独症学生教养的优势、困境及实践路径》,《现代特殊教育》2022年第2期。
[4] 黎霞芳、周晨龙、王芬《体育游戏用于孤独症学生小组教学的实践研究》,《体育视野》2021年第21期。
[5] 翟钰欣、胡晓毅《孤独症学生的游戏技能教学研究综述》,《现代特殊教育》202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