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小古文,通常是指篇幅比较短小的文言文,内容简练而意蕴悠长。为了发挥小古文对学生的文化认知的熏陶作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共编排了14篇小古文。由于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差异,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引领学生轻叩学习小古文的乐趣之门,从小形成文化自信。
一、趣读小古文,体会节奏之美
古人吟诗作赋,非常讲究音律平仄,结合小古文朗朗上口的特点,利用小古文音韵的平仄规律,控制字音的音调、音长和音高,尝试用“平仄诵读法”趣读小古文,吟诵出绵绵的古韵,在返璞归真的天籁中赏析小古文的节奏美。
小学生对平仄的知识不太了解,教学小古文之前需要适当补充相关资料。现代汉字的读音一般分为四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现代汉语的读音已没有了“入”声,而古音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第一种“平”声因为发音平直而归为“平声”,后面“上、去、入”三种发音因为有转折而合并为一类,归为“仄声”,这样就把四声归为“平”和“仄”两大类。从音长的角度来看,呈现出平声长仄声短的特征;从音高的角度来看,呈现出平声高、仄声低的特征。把汉字的现代读音与古音对应起来,平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的第一声、第二声,仄声大致是现代汉语的第三声、第四声。在学生理解平仄诵读法以后,给小古文标注平仄规律。如三上《司马光》中的第一句的平仄读音表示为: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为方便学生书写,用短横表示“平声”,用短竖表示“仄声”:— —|— —,|— —|,— —||—。按照这样的方法理清第二句的平仄规律: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标注在书上的就是:|— ||,— — — — ||—,||,— — —。学生把这篇小古文连起来朗读,平仄交替,很有节奏感,就好像给课文譜了曲子,格外动听。尤其是读“水迸”两个字的时候,语调短促有力,犹如解除灾难,重见阳光,读出了如释重负的感觉。
通过学习古人的朗读方法,学生对小古文产生了更多的好感,课后还会主动去搜寻其他小古文资料进行朗读,感受小古文的音韵和内涵,逐渐由表层的兴趣走向深层次的探究。
二、趣品小古文,理解语言之美
小古文篇幅短小,言简意赅,文中的人物、场景、事情都没有详细的铺陈,但内容高度凝练,字字珠玑。课堂上,教师可以抓住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词句进行重点品读,在趣味中加深理解,感悟小古文的语言之美。
六上《书戴嵩画牛》中有两处地方出现了“笑”字。一处是牧童看见杜处士晒出的画作以后“拊掌大笑”,另一处是杜处士听了牧童说的话以后“笑而然之”。两人“笑”的原因相同吗?神态相同吗?心理活动相同吗?课堂上可以抓住这两个“笑”字,让学生在趣味对比中进行细细品读,感悟语言的使用之妙。戴嵩是唐代有名的大画家,尤其擅长画牛,《斗牛图》《三牛图》《归牧图》等许多作品被视为绝世佳作,文中的杜处士以珍藏戴画家的《斗牛图》真迹为豪,随身携带,天气好的时候就拿出来晒晒,以防受潮霉变。文中虽然没有描写杜处士晒画时的表情和动作,但可以想象出他铺开画作时小心翼翼的模样,对着图画眯起眼睛细细欣赏,脸上露出怡然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拥有一幅名家名画的自豪感。而牧童整日放牛,摸透了牛的脾气,对牛的一举一动都非常了解,但他并不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所以当他看到画作中有悖牛的习性的场景时,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错误所在:“生活中,两头牛在争斗时会把全身力量都用在牛角上,尾巴则会紧紧夹在两条后腿中间蓄力,但这幅画却画成了牛翘着尾巴互相争斗。”牧童在观察牛的生活习性方面存在有利条件,所以一针见血,直截了当指出画家画错了,牧童的笑是对画家的讥讽嘲笑。而杜处士原本只是盲目地崇拜画家,并没有对画作内容进行过仔细推敲审视,尽管拥有这幅画,却从未发现画面上的错误所在,现在被一个放牛的小孩子一语道破,他一时都不知把老脸往哪儿搁才好,无言以对,只能尴尬地“一笑了之”。两人的笑态迥然不同:牧童的笑是天真、率直、无邪的笑,是扬扬得意的笑,杜处士的笑则是对画作出现瑕疵的无奈、失落的笑,也是对牧童仔细观察的赞赏、叹服的笑。
小古文的字数不多,但内涵丰富。趣品小古文,从关键词中窥见字词背后的故事,探究出文本蕴藏的深意,对小古文的语言之美也就理解得更为深刻。
三、趣演小古文,展现古文之美
小古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有鲜明的特征,教学时要让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揣摩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再用多种形式演一演,铺排小古文的场景,表现人物的神韵,将小古文的内容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演绎出来,展现小古文原本“深藏”的美。
比如四下《铁杵成针》的故事内容就颠覆了学生对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原有认知。李白小时候被送到山上去读书,但是小孩子玩性重,耐不住学习功课的寂寞,中断学业私自下山,经过磨针溪,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把一根铁棒磨成绣花针。小李白也不是一个糊涂蛋,居然从老奶奶的执着中悟出了做事只有持之以恒方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及时反省,又回到山中继续深造。学生读完这个故事后,了解到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在小时候也有过如此顽皮的经历,顿时对他产生了亲近感,觉得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诗人。在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能不能把故事演绎成真实的故事呢?怎么表演才能让人眼前一亮,觉得有趣呢?启发学生思考把小古文演成情景剧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说清楚故事的发展情节;想象人物的言行举止;根据需要适当补充内容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策划”,让故事的场景更真实、内容更丰富、情节更有趣。学生先是根据文中描写的句子,研读人物的行为,感知他们的内心,想象并描述。先以李白的行动为主线进行设想:他为什么不想读书了?他说了什么话?是怎样卷铺盖走人的?为什么会对老奶奶在溪边磨铁棒感到好奇?会不会嘲笑老奶奶的迂腐?又是怎么突然开窍,意识到自己的逃学行为是不对的呢?再以老奶奶的角度进行设想:为什么在溪边磨铁棒?磨了多长时间?磨细了没有?然后以对话的形式,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进行表演。学生在排练的时候,就发现只是把小古文中所写的内容表演出来,还不能完整地讲清楚这个故事,于是就对课文进行了拓展,想象李白上山读书的原因,老师是怎么教书的,李白学到了什么内容,下山的途中在没有碰到老奶奶之前会想些什么,听了老奶奶的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回到山上是怎么向老师道歉的,老师又是怎么教育他的。通过补充内容以后再表演,学生都觉得故事更有趣了。
在读懂小古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故事情节,对小古文内容进行再创造,并用喜闻乐见的情景剧表演出来,学生就会觉得小古文有趣又好玩,从而产生学好小古文的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