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媛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 将“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篇幅较长的课文、丰富的文本信息对学生语言感知、运用能力、思维力量的有效发展都提出了全新的考验。四年级上册《小英雄雨来》是统编版教科书专门编写的长课文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对于掌握长课文阅读方法,提升学生语文关键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就结合这篇课文的教学,谈一谈“围绕重点,实施长文短教”所做出的尝试和思考。
一、紧扣文眼,深究题目
杜甫有诗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不管课文的篇幅有多长,内容有多么丰富,其所有的文本信息都体现在语言表达、结构设置和思路规划上,集中地聚焦于所要表达的中心。因此,紧扣文章的题目,就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文本信息中,聚焦文本所要表达的关键内容,探寻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主旨,体会作者蕴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从而为展开长课文教学寻找到切实有效的突破口。
以《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为例。文章的题目呈现出三个维度的不同信息:首先,点出了这篇课文的主人公“雨来”,课文教学的关注点就应该始终聚焦在雨来身上;其次,揭示了雨来在这篇文章中所呈现的形象特质,即“英雄”,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关注文本的信息,尤其是聚焦描写雨来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细节文字时,就应该着力朝着人物所展现的“英雄”特质出发;再次,维度的信息则在于一个简单的“小”字,这里的“小”看似简单,却蕴藏着丰富的信息,不仅指向于表层的年龄小,同时与课文中雨来所展现出的聪明机灵劲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展现了作者对雨来的喜爱之情。
基于这样的解读和定位,教师就可以针对长课文设置能够覆盖全篇文本的统整性问题:为什么说雨来是一名小英雄?有了这样的中心设定和统整问题的支撑,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时,就不再停留于整体初读课文时面面俱到的把握,而需要在遴选辨别的思维状态下,选择能够直接回应统整问题的关键信息,从而在低耗高效的教学引领下,达成“长文短教”。
二、整体把握,梳理文脉
长课文虽然篇幅较长,情节相对复杂,但由于有中心主题的统整和圈附,总会呈现出有机的线索与脉络。因此,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拨开语言文字表层信息的藩篱,深入其中,探寻并提炼出情节发展的内在脉络,从而对文本的内在结构与呈现出的情节线索形成有效感知,继而在统整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整体内容,为后续重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由于学生是首次面对如此长的课文,编者在编排过程中已经人为地将课文划分成了六个不同的部分。教师不妨依循这篇课文的课后思考题,根据编者所设置的示范性标题“游泳本领高”,尝试组织学生对后面五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提炼,将概括性的小标题分别设置为:“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与鬼子周旋”“宁死不屈”“机智地跳河逃生”。这些由学生排除非主要信息而提炼成的小标题,不仅仅能够有效地对应语段的主要内容,同时在串联聚合的基础上,也构建了文本的整体内容,形成了有效的内在脉络,实现了将长文读短、将厚文读薄的教学效用。
三、多维串联,聚焦关键
由于长课文所展现的文本信息丰富,情节曲折跌宕,人物众多且形象鲜明,在文本架构中常常需要关键性语句在表达中“坐镇”。这些关键性语句,有的可以促进板块之间的相互过渡,有的可以提炼人物的形象特点,有的则可以揭示文本的中心内涵,教师可以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紧扣这些关键性语句,就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因此,无论是文本的整体把握,还是关键语段的有效深入,都需要将关键性语句作为突破点,以更好地凸显重点、攻克难点,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节省了教学的时间,顺应“长文短教”的目的。
以《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为例。课文中曾经多次写到了还乡河的环境:比如在第一部分,“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第五部分,“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以叙事和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要表达任务的小说,为什么多次穿插环境描写呢?教师可以采用前后关联的方式,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几次环境描写的不同点,以感受中国人原本生活的优雅又闲适,增强学生对于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行为的憎恨;另一方面则依循着故事发生的情节,使得环境成了推动发展、展现人物的重要资源。
四、紧扣主旨,突破关键
由于文本篇幅较长,内在的情节线索和感情线索能够贯穿文本的始终,很多与中心主旨较为接近的语段,就成了表情达意的重要语段。教师要在环节设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学时间的有效分配,在学生思维高速运转时聚焦文本的重点语段,将教學的“火力”集中在重点语段之中。
以《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雨来称为“小英雄”,其中最为典型的语段,莫过于“掩护李大叔”以及“雨来与鬼子周旋”这两个部分。因此,教师就不能像常态语段的教学一样,仅仅停留在理解意思的层面,而要充分凸显重点语段进行有效突破,组织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再现的方式,将文本中的未尽之言进行合理拓展与补充。比如在“掩护李大叔”这一部分中,有一句这样的描写:“(雨来)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由这句话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雨来的机智与灵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语句中的关键性动词,通过品味感知,感受雨来的形象特点,但对于其内心的活动却无法借助现成的语言信息进行洞察,比如雨来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心里面究竟是怎样想的?作者并没有将其全部揭示出来,而是采用了留白的手法。事实上,这种对内心意识的探寻,对于感受雨来的聪明,凸显其英雄形象具有重要的表达作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并想象语句所描绘的画面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对雨来的内心世界进行探寻,既知雨来之其然,更知雨来之所以然。
长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特点、文体的特色以及所在语段学生所呈现的原始学习能力,采用匹配的方法,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有效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金龙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