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傲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仍存在着学生主体意识不强、教学材料关联不足、教学方式刻板老套等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创造性地设置了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在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的当下,教师有必要依托学习任务群,统整教学材料与方式,追求古诗词教学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古诗词是中国文人在洞察社会百态后抒发内心体验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古诗词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并随着学生成长的需要,逐级递增诗词篇目和阅读难度。但是,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散落在各个单元之中,内容整合性不强。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随内容整合程度设置6个学习任务群,并将其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教师要以学习任务群为依托,整合古诗词教学材料,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核心概念与教学方式
(一)文学、审美、创新:关键的核心概念
新课标将学习任务群划分了三个层次。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从字面上进行对比,“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与其他两个任务群之间的区别在于:阅读材料要具有“文学性”,学生表达要有“创意”。此外,通过对比新课标中对以上三个学习任务群的简介,发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指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品位,更倾向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审美、创新几乎串联整个“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并且在各学段中均有体现。由此,可以得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三个关键性的核心概念:文学、审美与创新。
同时,核心概念之间既相互独立,也相互关联(具体详见图1)。从独立的角度看,三者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以“文学”为例,“文学”的表现形式与语文课程的载体形式相一致,指向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学作品。例如,几乎每个学段都有关于革命英雄、革命领袖、革命故事的阅读要求。从关联的角度看,学生通过文学阅读可以获得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审美鉴赏与感悟,通过加工这些审美体验从而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本任务群中要求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表达,既可以将其理解为创作新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后产生的独特的文学思考与体验,还可以将其理解为学会用文学语言思维导图等新的表达方式进行理解。
(二)形式、媒介、情境:统整的教学方式
在我国,语文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经历了文本为纲、知识为纲、行为训练为纲三个主要阶段。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语文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正式进入“核心素养为纲”阶段。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核心素养为纲”的新型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对原有语文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的变革;同时,也带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围绕“学习任务群”进行字面理解,可以提取出兩方面关键信息:首先,学习任务群是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高度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解决学习任务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其次,引进“群”的概念,凸显学生进行多个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多个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中获得提升。
就“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来看,同样体现着形式、媒介、情境统整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建议部分主张,根据学段的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同时整合听说读写,采取多种阅读方式开展文学阅读。从形式上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朗读、诵读、默读、复述、评述等;从媒介上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故事、影视作品等;从情境上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主题情境、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和实际学情,适时统整教学方式。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意识薄弱
1.审美鉴赏意向不强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集中的载体,它以精美凝练的语言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创造出深邃的意境。通过古代诗歌的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品位,最终形成高雅的审美素养,达到文化传承的教育目的。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古代诗歌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对古代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在课堂创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打造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基于文本中的“美”进行探讨,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但是,有的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基本采用“介绍作者与背景—解释题目—熟读—疏通文意—体会情感—领悟意境—背诵”这样的思路进行古代诗歌教学。古代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和形象美也会因为分数的需要被“肢解”成各种题型题类,完全失去了诗歌的审美性,丧失了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
2.表达创意程度不高
古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一篇古诗词,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会以特定的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固化了学生的思路,自然无法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例如,教师会以“西湖之美”为主线教授统编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引导学生感受西湖湖光山色之间的“晴和之景”和“雨后之韵”,并从比喻手法的角度,借西施淡妆浓抹、美丽动人的形象引导学生想象西湖之美。但是,当教师询问学生“你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学生的答案通常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学生眼中西湖的美几乎与教师所教一致。学生的回答本质上是对教师教学思路的复述,并没有学生独特的思考。
此外,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大多数是做语言、言语、书面性质的表达,表达方式比较单一。并且,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朗读、抄写、背诵等机械化的识记方式积累了一些用于表达的言语资源。但非常可惜的是, 因为没有创建一个运用的平台, 学生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率极其有限, 没有发挥言语的作用。
(二)教学材料关联不足
在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教科书都会选编一些文质兼美的古诗词。受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影响,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数量和学习难度随年级增长而增长。例如,一年级上册选编了《江南》《画》等6首古诗词,六年级下册则选编了《寒食》《迢迢牵牛星》等19首古诗词。同时,按照特定主题以《古诗二首》《古诗三首》的形式进行组诗,也是统编教材的显著特点。例如,统编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祖国山河”为主题,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湖》组成《古诗三首》供学生学习。
但是,《古诗二首》《古诗三首》在教材中可称之为单元下的一篇课文,与当下语文教学所提倡的“群文”“大单元”“主题”式的教学仍有差距。教师在讲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并没有人为地扩展与补充古诗词阅读材料,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仍以教材可供参考的特定顺序进行单篇教学,未将古诗词教学材料进行关联,使学生难以在特定的主题下理解与学习古诗词。同时,教师忽视了小学阶段各个年级之间古诗词的关系,将古诗词教学割裂开了。
(三)教学方式刻板老套
新课标延续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表现出程式化的特征,并未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认为,情境教学、配图配音乐式的教学方式是有效的,但真正掌握情境教学方式的教师却又很少。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努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但是,教师对于启发式和讨论式的理解不够透彻,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问,以为这就是对学生的启发,面对满堂的问题,学生并未受到启发,而是会被问得晕头转向,感觉疲惫。与满堂问题的“启发式”教学不同的是“讨论式”教学,也仅仅流于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经常看到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真正到了汇报的时候,却又寂静一片,教学收效甚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未做到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启发和讨论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创设多边活动,唤醒主体意识
在“学为主体”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空间,开设多边活动,进行古诗词教学。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虽然篇幅较短,但仍然蕴含着节奏、格律、意境、画面等十分丰富的内容。以统编一年级上册《江南》为例,在这首简单的汉乐府民歌之中,既包含着简洁明快的语言形式、回旋反复优美的语调、清新脱俗的节奏格律,也勾勒出江南地区人们采莲的美丽画面。就《江南》教学来说,教师既可以让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阅读,也可以让学生简略地画出诗中的画面,或是让学生根据诗歌的韵律自由吟唱本诗。通过创设多种活动,在整合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从某一方面入手,创设多样活动。例如,教师可以从诗歌的意境入手,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让学生提前阅读古诗词,在阅读的过程中利用教科书中的插画想象古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在正式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詩词的节奏美和意蕴美;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想象到的古诗词中的画面,或者查阅字典、词典,罗列符合本诗的词语。此外,为了避免大量简单重复的记忆性活动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和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完成一定的“角色任务”的同时,获得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古诗词阅读兴趣。
(二)开展主题教学,关涉教学材料
统编教材按照双线组元的特点选编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组合排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主题性。但是,教材提供的固定古诗词组合文本内容不足,直至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数量才显著增加。就整个小学阶段古诗词篇目来看,呈现出关涉多级、空间无限的特征,既包含了乐府民歌、唐诗等不同历史时期典型的古诗词体裁,也囊括了杜甫、李白、苏轼等诗人优秀的代表作品,还涵盖了思乡怀归、壮志难酬等诗歌主题。教师可以以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为切入口,选取多篇课内外代表性的古诗词,以特定的人物、体裁、地点开展主题教学。在扩展学生阅读空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集合苏轼的《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代表作品,开展“苏轼人物”主题古诗词阅读活动。围绕这一主题,布置“通过分析比较辩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苏轼的文学作品”等学习任务。古诗词阅读的主题可以从多方面确定,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思乡怀归等文学主题。选入的阅读篇目可以是教材阅读篇目的集合,也可以选取苏轼其他时期的文学作品。同时,教师要基于文本布置多个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任务中形成对古诗词独特的看法和感受。布置的任务要根据学生学情进行适时调整,在小学低年级,布置的学习任务不宜过难,以画图、讲述、图文结合等方式为主。
(三)巧用多种媒介,统整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以讲授法为主,主要运用纸质媒介进行教学。事实上,教师可以跳出古诗词原有的体裁格式,利用戏剧、散文、故事、影视作品等文体促进学生理解与欣赏古诗词。例如,教师在讲授统编五年级下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以在把握送别诗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舞台剧、故事的形式表演古诗词送别的场景,并从孟浩然的角度给李白回一封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古诗词相关内容,强化古诗词中的意境,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此外,教师应善于开发网络资源,运用新兴的VR等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步入如画诗境,落实古诗词教学的关键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词学习能力。 例如,在《池上》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就可以为学生播放儿童采莲戏水的动画,同时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在动画中看到了什么?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跟随多媒体情境开展古诗朗读和语言分析,感受诗中天真无邪、充满童趣的儿童形象,以及清新美妙的池上意境,赏析白居易“字求浅、意求深”的语言风格,从而落实古诗词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珍视和热爱之情。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在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的当下,教师要利用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依托学习任务群,以生活为主线,通过多种学习任务,在古诗词教学中追求语言、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