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卢 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战场”的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通过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牢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将思政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新时期时代发展需求,教育部于2020 年首次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凝练语文核心素养,注重学科的育人价值,要求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内涵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指导教学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高尔基说:“文学使思想充满肉和血,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文学经典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因此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指向,是宏观育人目标在微观层面的具体化,只有推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才能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基于中职语文教学现状、校情和学情,依托学校“三全育人”架构,服务区域经济,对接专业、对标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一核双翼四驱动”的总体设计。
一个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春风化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双翼共振:以各学科融通的共性思政目标和对标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思政目标为双翼,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一方面,注重挖掘课程中的共性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瞄准各专业寻找个性思政元素。以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为例,需培养学生专注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及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将语文素材与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所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事、人物和故事等思政元素相结合,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轮驱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红色信仰为“魂”、现代产业文化为“帆”。例如,电子商务专业,既注重与国家战略、社会热点、现代产业文化相联系,如“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网络新媒体营销等,又结合“海上丝绸之路”“闽商精神”等区域文化,弘扬闽地传统商业文化经邦济世、富国裕民、守信践诺、爱拼会赢等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开拓进取、服务社会的职业精神。
准确把握“坚定学生信念,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主线,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贯穿语文课程教学全过程,探索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
在教学实践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结合办学理念、学生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需要,形成“两聚焦三融入四协同”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
两聚焦: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构建全面覆盖、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三融入:探索语文课程知识点与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设计、课堂主渠道、课外实践活动等环节,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课程思政化于无形之中。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为例,在教学中添加与汽修专业相关的行业热点、行业典范等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开展语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发挥活动育人的重要功能,着力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实效性。除了在传统的演讲、朗诵、征文比赛中融入思政元素,还结合专业开展思政融入活动,如模拟汽车营销比赛、模拟汽车市场调查等。同时充分挖掘区域文化的育人价值,如带领学生参观新能源汽车企业,领略福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文化魅力,认识福建深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
四协同:完善教师培养梯队,加强师资培训,形成“新手教师—能手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的梯队培养,通过讲座培训、研讨交流、教学观摩、课题研究等活动,建设高质量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建成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专家协同,共研、共建、共育、共享的课程思政共同体。
1.确立思政主题,落实核心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注重与专业课程相互配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文化自信、劳动精神和职业理想等,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将现有国规教材教学内容(篇目),整合为古代诗文选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等15 个教学专题,找准授课内容(篇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思政契合点,以专题形式确立课程思政主题,深入挖掘、提取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形成对标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资源包,开发配套思政资源,借助智慧校园平台,建成线上线下、可视可学的语文课程思政资源库,构建课程思政融入体系。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专题设计表(部分)(见文末表1)。
表1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专题设计表(部分)
2.对标人培方案,形成协同效应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对标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目标中融入思政目标;把握思政要点,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故事、时事政治、行业典范等转化为思政教育案例,使课程教学与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要点相互融合。
从两方面着手,提升思政元素和专业育人要求的吻合度,形成协同效应。一是立足区域,突出地域特色。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融入福建抗倭和抗日历史进行讲解,介绍在抗击斗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形成的民俗、习俗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福建文化的了解,从而感受到诗歌传达的家国情怀。二是与时俱进,结合时政热点。
3.用活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融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专业特色,添加含有思政元素的图片或视频材料,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职业情境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感悟、思考、升华。如《“探界者”钟扬》,利用思维导图组织结构图,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合作绘制,提炼要素、梳理事件,建立阅读逻辑树,厘清钟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我的母亲》授课中,利用希沃白板制作“劳动的手”特写照片与文字描写进行匹配的课堂游戏,引导学生抓特征赏析人物,感悟母亲勤劳、善良的形象。
4.创新教学方法,落实课堂实效
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场景,采用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专业融合法、榜样示范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开放课堂,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如情景模拟法,以现代新媒体为载体,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精神。以《国家的儿子》为例,利用配音软件,设置了“声临其境”的配音活动,直观感受英雄为了国家舍身忘我的气概,感受老一辈革命家不畏牺牲、英勇无惧的革命精神。又如专业融合法,以《习惯成自然》为例,引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6S 评价标准,评价课文人物,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实践相融合,自然融入劳动安全、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教育。
5.改革评价机制,激发主体意识
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达成学生自我成长、实现自身价值有重要意义。在评价机制改革中,关注课程评价的有效性,建立“双向双维度”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获得感的认知维度和学生发展持续性的实践维度进行评价。尊重学生个体认知差异,实施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通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综合测评等手段从学生价值观的长远发展进行考查,形成“看过程、重增值、得综合”的纵横立体的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是价值观教育的关键途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突出正确的价值取向,以育人目标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融入,达成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使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属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文化自信、劳动精神和职业理想等,注重与专业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引导学生主动面对文本、感受体验、思考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内化核心素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