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3-08-08 02:33周广珍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周广珍

[摘 要]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材中,也可以开设相关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学校可以从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形式这两个角度入手开发校本课程。在丰富课程内容方面,可以从串联其他学科信息、拓展课外知识这两个角度入手,收集资料。在优化课程形式方面,可以设计谈话启发模式、分组讨论模式、主题活动模式、合作鉴赏模式、编辑创作模式等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小学语文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要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不能光靠讲授教材内容,学校还应组织各方力量,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当地的文化特色,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

一、丰富课程内容,融汇多元素材

(一)进行学科融合,串联其他学科

由于语文教材的局限性,所以在设计校本课程的时候,必然要加入教材以外的内容,融汇多元素材。学校要组织跨学科校本教材编撰工作小组,将语文教师和历史、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的教师整合在一起,优化组合。

部编版教材收录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歌作品,如果能引导学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阅读古诗词,则能帮助他们深刻体会杜甫的爱国情怀。学校可联系语文、历史等学科的任课教师,组织他们合作设计“史诗传千古”主题校本课程。语文教师要负责推荐杜甫的诗歌作品,特别是选择那些能体现安史之乱背景的;同时还要设置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艺术魅力的问题。历史教师则要配合语文教师补充唐朝特别是玄宗天宝年间的相关史料,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美术和音乐科任教师则可以和语文教师讨论这些诗歌的主题思想,并选择相应内容的配图和配乐。例如,饱经沧桑的杜甫画像,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杜甫的形象;低沉肃杀的音乐,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浩繁,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学作品,还包含着丰富的音乐作品、书画作品、传统建筑、地方习俗等。因此,要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就要海纳百川,采用学科整合的策略。

(二)挖掘网络信息,拓展课外知识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要让他们明白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融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因此,学校要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充分挖掘网络信息,拓展课外知识。

《伯牙鼓琴》等课文展现了中国音乐之美。当前,多数学校考虑到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中国古典音乐兴趣。鉴于此,学校可开发“琴瑟雅韵传千古”主题课程。这类校本课程须系统介绍中国传统音乐,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知名的古乐,还要给他们介绍各种古典乐器,引导他们对比中国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在音色、演奏技法上的不同。此外,校本课程中还应融入网络信息,如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网页链接,鼓励他们自主了解当代中国风音乐,同时引导他们将其与古典乐曲做对比,品鉴二者的异同。此外,在这类校本课程中还要收录一些网络热议话题,如“我们应该一成不变地传承古典音乐,还是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度’是什么?过度创新是否会破坏中华雅韵之美?”这样做能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在校园网上为学生打造校本课程互动平台,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可见,在挖掘网络信息、拓展校本课程内容的时候,不仅要融入多元信息,丰富课程内容,还要设置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土壤中开出更绚烂的花朵。因此,校本课程的资源不仅要有知识性,还要能够引发学生思辨。

二、优化课程形式,设计多种模式

(一)谈话启发模式,自主汲取知识

谈话启发模式是我国自古就倡导的教学方式。孔子曾经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强调对学生的教育不能违背规律,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2]在设计校本课程的时候,学校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发动语文教师详细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情,掌握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再设计相应的启发式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汲取知识。

部编版教材中收录了《望洞庭》《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作品。学校组织各年级教师讨论后就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并不了解。有鉴于此,学校可设计“从古诗词中看家乡”主题校本课程。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地处江西九江,就可组织全校语文教师把描写九江风土人情的古诗词整理出来,如《琵琶行》《江州琵琶亭》《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其后,组织教师分年级讨论,选择适合不同年级的谈话启发方式。例如,对低年级学生,可以选用“图文刺激法”,即先展示九江的各种风景名胜的影像,再给他们展示古诗词,让他们讨论家乡的风貌;对中年级学生,则可以采用“提问促思法”,即先展示九江风情的古诗词,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诗词的特点是什么,是否体现了九江的地方特色;对高年级学生,则采用“创作启迪法”,即先让学生阅读他人作品,感受九江风情,然后想象自己心中的九江,并尝试描写下来。

这样设计校本课程,既能体现传统文化,又能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交流讨论中都得到启迪。不同年级的学生,适合不同类型的谈话模式和谈话主题。因此,学校要协调好各年级的语文教研组负责人,在认真分析各年级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

(二)分组讨论模式,激發参与兴趣

分组讨论模式指的是由教师或学生先提出探讨性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阅历等进行分组,分别组织讨论。这种根据学生学情和个性特征的分组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部编版教材中收录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作品,展现了不同传统节日的风情。实际上,在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节日活动,而且不同地区还有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因此,学校可组织广大教师设计“传统节日”主题校本课程。由于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各有不同,因此,学校应根据他们的对传统节日的兴趣进行分组,如根据学生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喜爱程度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校本课程须分门别类收录各种不同节日的信息,如节日来源、节日风俗和与节日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学作品等。为了涵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学校还应在收录资料时特别加入本地特有的节日庆祝活动。分组探讨模式还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1)初级讨论模式为“班级内分组讨论”,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分小组讨论各种节日;(2)中级模式为“学校混龄讨论”,在校园网上开辟平台,学生选择不同的节日,进入特定聊天室,和其他年级的同学讨论;(3)高级模式为“社区大讨论”,学校邀请社会上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传统节日主题讲座,感兴趣的学生可自主报名参与讨论。

(三)主题活动模式,提升实践水平

主题活动模式指的是围绕特定主题,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学校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春游、秋游、运动会、艺术节及寒暑假活动中,设计相关的校本课程。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等描写名人的课文。我国人文鼎盛,不少地方自古人才辈出,学校可以围绕“本地名人大搜索”这个主题,设计各种不同的主题活动。学校应整合各学科教师的意见,设定常规活动和特别活动。在“常规活动”中,各个班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协商,自主拟定“每月一议”的本土历史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名人资料,引导学生说出从名人的身上得到的启迪。在“特定活动”中,学校则要充分利用校园艺术节、运动会、春游、秋游等活动,组织学生围绕一定主题搜集整理本土历史文化名人的相关资料:如“艺术节”期间,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本地的文学家、书法家、美术家、音乐家等;在“运动会”期间,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本地的体育健将;在“春秋游”期间,则可以组织学生去本地名人的故居参观。

主题活动模式的校本课程设计需要学校管理者有一定的宏观思路。学校应通盘考虑整个学期的各种活动,设定一个大主题,然后围绕大主题设计与之有关的小主题和相应的具体活动。这样设计校本课程,既体现聚合性,又体现发散性。

(四)合作鉴赏模式,提升审美水平

合作鉴赏模式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化赏析古代文学作品,促使他们提升审美鉴赏和创作水平。

学校在设计合作鉴赏课程的时候,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体现出整合性,避免赏析的内容过于零散;二是要注意指导性,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赏析方法。学校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古典名著赏读”校本课程。以《西游记》为例,各个班级的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作品,并指导他们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采用“猜读想象法、批注阅读法、思维导图法”三种不同的方法。“猜读想象法”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在实施校本课程时,教师先展现“猴王出世”等若干精彩片段,让学生猜测后续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想参与后续阅读,验证自己的想法。如有学生猜测猴王不会满足现状,会向未知的区域进发。他在后续阅读中,验证了自己的想法,阅读热情就会更加高涨。“批注阅读法”适合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和同伴互动讨论。如果出现彼此矛盾的观点,则发起班级讨论。“思维导图法”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其要求是学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理思路,回顾作品的内容。学生要试着用线条串联起人物和情节,整合分析唐僧师徒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经过,以及在取经过程中他们的性格变化。校本课程还应收录各个年级学生的优秀阅读笔记,以便他们相互参考,进而提升鉴赏水平。

合作鉴赏模式的校本课程要突出艺术性,要让学生掌握各种鉴赏方法,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鼓励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编辑创作模式,创编文化作品

编辑创作模式指的是围绕某些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创编文学作品。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刊、班刊的设计活动,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为了激励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提升家国情怀,學校可以设计一系列围绕本地传统文化主题的创作活动,要求学生以“写家乡美景”“述家乡历史”“谈家乡名人”“说家乡风俗”“绘家乡蓝图”等为主题,独立搜集资料,创作文章。为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学校还应设计不同层次的平台。最初级的平台是“班级网络互动平台”,没有审稿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上,和其他同学分享。学生可以从他人的评论中认识到自己的作品存在什么问题。稍高级别的是“班刊”,由语文教师带领语文课代表、文学爱好者设立编辑部,从“班级网络互动平台”中选择优秀作品,汇编成班刊。更高级别的是“校刊”,由语文教师、家长代表等组成编辑部,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优秀作品。最高级别的则是“学校特别推荐”,每月由学校选择一篇优秀作品推荐给本地地方刊物。为了激励学生,凡是入选班刊、校刊、学校特别推荐的作品,其作者都应得到一定奖励。这样的编辑创作模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掀起校园创作热潮。

学校管理者要给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并拟定学生感兴趣的创作主题。同时,学校还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以此鼓励更多学生参与交流互动。

三、结语

文化自信要从小培养。中小学要整合各类资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学校管理者要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如此,才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卉.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8.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