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博,曲 成
(1.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3;2.黑龙江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理论,对人类社会总体结构做出的最新判断。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过程中,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使社会发生了质的飞跃,也让人们对社会形态本身有了更为客观实在的认识,同时对这其中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方式也有了全方位的权威解读。人类文明新形态既诠释了信息时代社会形态的本质特点,也确证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决定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我们在新时代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通过不断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人类文明新形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都有待于我们提出新的认知、新的理解和进行新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理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提供了最重要的思想源泉。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结构类型,是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运动具体形式,表现为不同质态的范畴。社会形态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生产关系同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结合而形成的社会总体结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人类社会形态依托不同的视角展开了系统论述,认为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物质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围绕人的劳动首次提到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1851年,马克思撰写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一次提出“社会形态”这个概念和术语。“社会形态”概念的提出旨在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社会的特征,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质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依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分为“人的依赖性”(自然经济形态)、“物的依赖性”(商品经济形态)和“个人全面发展”(产品经济形态)等三种社会形态。随后的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又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3]。从马克思对社会形态演进的论述中我们得以看出,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过程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化而发展的历史过程。恩格斯也在1884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清晰准确地勾勒出人类社会发展“五形态”的历史进程,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阶段,即原始氏族社会、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奴隶制、中世纪农奴制社会、近代雇佣劳动制(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1938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更为清晰地论断了社会形态,“是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制的,社会主义的这样五种基本生产关系更迭的历史”[4]。不难看出斯大林的人类社会发展五形态理论是从人们对个别劳动的占有关系和由此产生的阶级关系方面对人类社会形态进行划分的。
“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说都客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社会结构实在特征,表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一种图式,体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模型。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思想绝非社会规律本身,唯一的社会规律就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彰显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客观结果,是对人类历史发展共同规律的再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简单的、教条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体现了不同民族和国家历史发展多样性,是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和目标。
2.推进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
现代化的过程是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和消费水平,进而引起社会结构和政治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是标志社会发展过程和目标的范畴。作为发展目标来说,现代化则体现为以当代发达社会作为参考系的科技水平、生产力水平、消费水平的时代内容。人类社会通过现代化过程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在这个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工业化发挥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工业化提升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生产力发展不断引发社会结构的新变革。
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绕不开工业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般规律。作为产业革命产物的工业化开端于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促使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极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同时为社会形态的变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开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伴随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致,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出现使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促使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
综上所述,在作者心目中,“真正理想的女性恰是那些有着独立思想、现代精神,并能与传统道德文化和谐共处的女性,她们没有完全迷失在男权本位的社会中,而是努力在新知识与旧道德之间寻找平衡,最终实现幸福的人生。”[5]她们的形象带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不仅作为艺术形象存在,更是承担着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作用。这既是《京华烟云》的价值追求,更凸显了作者独特的女性观及其中西文化交流、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意义。
关于发展工业化问题,列宁早在十月革命面对经济落后的状况时就提出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能成为独立国家”[6]。在《关于俄共策略报告的提纲》中,列宁就提出了全国电气化的思想:“适合最新技术水平并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就是全国电气化。”[7]斯大林主张的工业化思想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他认为苏联的工业化发展要完全避开西方国家通过发展轻工业积累资本的工业化道路,而是要采用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式快速追赶乃至超越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过程也是新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工业革命既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工业化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真正的文明,实现了质的飞跃。资本主义私有制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无产者,社会工人的劳动也呈现为异化的劳动;工业发展对于社会的变革在《英国工人阶级现状》中有充分的佐证,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催使工人从农业地区涌入城市,从而诞生了大工商业城市,推动了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市民社会的变革。马克思在《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的道德化》中认为,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的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必然产生矛盾,而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英国、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向前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将高度发达,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无法容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进而引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激化,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新变革就成为社会发展规律的使然。
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对工业化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就会走向现代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在西方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方式进入到更高级的社会状态。通过工业化而实现的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探索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1]。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认知与深入探究实践。中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上迎头赶上,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深刻认识是在躬身实践带领人民取得确实利益中得来的,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喊口号。
1.建党初期对工业化变革社会形态的理论认知
近代以来,中国在已经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摧残破坏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老的东方大国在西方工业化的冲击下经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8]。在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中国社会的先进分子也在积极探寻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的道路,无论是创建军工企业的洋务派,还是积极创办实业的张謇,都想通过工业化来实现救亡图存,使近代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从而实现独立自主。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蔡和森认为中国具备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的条件,他认为:“中国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自由发展,都是国际帝国主义所最忌刻的,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工又多,假使政治修明,自动地开发实业,必不难在短期间发展为新兴的工业国。”[9]只有建立工业化体系,走独立自主的工业化道路,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毛泽东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建立军事工业的基本方针:“我们建立军事工业,须使之不助长依赖性。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依赖帝国主义和国内敌人的军事工业。”[10]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工业化主要集中于抗击外敌入侵的军事工业,中国共产党把工业化建设摆在重要地位。
中国过去在封建主义下的个体小农经济不能推进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社会的进步将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11]。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2]毛泽东所倡导的两个转变也为中国工业化道路建设打下了基础。只有坚持不懈地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自主发展道路,摆脱落后的农业国,形成自主的工业体系,才能真正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独立。张太雷在《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书面报告》中对中国农村妇女打短工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他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受到现代化大工厂廉价生产的排挤”,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概念的首次引入,应该说明的是早期对“现代化”一词的运用常常与“近代化”“西化”“欧化”相混淆。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四个现代化”概念,即“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3]。这标志着新中国现代化目标的明确与实现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成型。
2.建国以来以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变革的实践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经过战火洗礼,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中华大地,面对我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4]。的工业状况,我国开展了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切实保障。
“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互相促进,“一五”计划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14]。在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初期,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发展重工业,并且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农业与轻工业不能相应地发展,人民生活不能改善,重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实现也是不可能的。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经历了从“一五”计划全盘学习苏联模式的工业化到“以苏为鉴”,标志着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开拓上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独立自主”原则成为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伴随着工业体系初步确立,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探索也同时拉开了序幕。适时地创立了“四个现代化”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推进“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有序发展,提出了“两步走”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把我国的经济建设分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15]。细化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进入到新时代,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全方位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对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更加贴合实际地进行细化。依据中国实际发展情况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步骤进一步细化,提出了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奋斗过程中的各个时期,对于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同的科学的战略安排,有效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从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到“三步走战略”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放性。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建设的不懈实践,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在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这一显著特征的同时,也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万里长征第一步”改变了旧中国的社会面貌,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伟业的历史丰碑。进入新时代,为了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新征程,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时代里程碑,接续缔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世界。
1.铭记万里长征第一步的历史丰碑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就是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12]中国共产党的“万里长征第一步”,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伊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团结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崭新国家,实现了社会质的变革。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与近代中国社会国情结合的客观需要。在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党派、无数仁人志士都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探索,正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最终都没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被动地开启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无产阶级,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积淀了扎实的阶级基础。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的真理。
中国共产党成立在风雨飘摇的中国近代社会,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神圣使命,一经成立面对的就是中国近代社会风谲云诡的国情。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嘉兴南湖红船承载的50多人到党的二十大拥有9671.2万名党员,都离不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万里长征第一步”过程中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在这些艰苦的革命斗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于牺牲、无私无畏的精神,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尽管我们饥肠辘辘、衣衫褴褛,但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人民直起了腰杆,自鸦片战争以来终于可以自由地深呼吸,中国共产党“万里长征第一步”唤起了人民历史的主动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主动性,也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上受压迫、剥削的民族与人民进行争取解放的战争。
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斗争中涌现出伟大建党精神与许许多多的革命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今天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第二步”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万里长征第一步”的过程中,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且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夺取全国胜利之后的路程会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向全党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三个务必”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前行向全党提出的根本政治要求。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从1921到2021,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从工业化到现代化,才有了我们今天创立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的物质基础与理论积淀,才使中国人民有了昂首挺胸的自信。
2.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里程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开启了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我们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的创新指导下,在实践中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与现代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步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制度基础。
人类文明新形态由中国式现代化确立,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核,“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三个不代表”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核心理念。中国式现代化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只代表人民大众的无私奉献精神。
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随着客观规律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党和人民共同力学笃行、躬行实践才取得的成就。“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主张各国合作、协调发展的新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同沿线各国人民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维护和平、互惠共赢的决心。人类文明新形态也要求国家治理能力与体系要新、要具备现代化特征,不断提高质量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这是继“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何进行国家治理提供了新的参考。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各方面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文明形态,在实践中汲取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对内高扬人的主体性,对外主张和平共赢。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体现,又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的基本要求与根本路径,同时也是我们检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一切工作的实在标准。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第二步”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经验启示与历史意义,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我们要深刻汲取其中的养分,要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学懂弄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代表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促使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自信自强,挺起胸膛,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与时俱进地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研究,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来推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社会革命,脚踏实地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艘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