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赋权的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分众教学模式探析

2023-08-08 04:07:26姜琳琳于洋赵鑫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赋权思想道德

姜琳琳,于洋,赵鑫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一、基于教育赋权的分众教学新理念

“赋权”一词最初生发于社会工作专业研究语境中,被解释为“一种社会工作者与当事人一起参与的活动”[1]。近年来随着赋权理论向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延伸,其内涵与论域不断扩展。赋权的核心要义在“权能”,即通过主体权力的转化与赋予以激发对象行使权利并形成能力,其主要方式就是将主体的权力赋予目标对象,使其发现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并启发被赋权对象学会操控使用这些权力,从而使他们获得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

教育赋权是一个发展性过程,其内涵主要是指教师作为赋权主体,通过课堂这一主要赋权平台,从赋权对象即学生的切实需要出发,对于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充分尊重,并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潜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教育赋权的立足点是帮助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意识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目的是提升个体的学习效能,其本质内涵是教育权力的转化,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主体地位上的相对平等状态。教育赋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教学理念人本化。教育赋权倡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创造性,做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推动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寻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切实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其次,教学原则民主化。教育赋权倡导尊重和保障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勇于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主观愿望为主导的单向度教学模式,切实了解学生所想、所需、所难,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民主化教学,营造师生和谐共生的教学环境。再次,教学过程互动化。教育赋权倡导打造“动态课堂”,即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主张课堂成员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研讨互动交流,带动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构建一个动态交流、生动灵活、相互促进的动态课堂体系。

分众教学模式是教育赋权理论应用于思政课最适切的载体。“分众”概念最早出现在传播学中,1970 年由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2]。其中心思想是,对于不同的传播对象所采取的传播方式以及具体的传递内容都要有所区别,从而使得传播效果最大化。分众教学模式就是基于上述原理,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点出发,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理念、实施过程、教育载体等方面进行发展创新。它的显著性特征是基于教育赋权理论,通过问题、课堂、效能三种不同维度,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引下开展多向交流以提升课堂教学实际效果。

分众教学体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自觉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吸收学习内容,真正做到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核心是聚焦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在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的基础上,对于不同学生群体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多层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分众教学为手段,开展针对性专题教育,构建师生互动的协同机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众教学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教学准备充分。要实现教学过程中分群体、分层次、分批次的精准化教学,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能动性,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利用目前已有的先进教学理论知识,认真调查研究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情况,对于受众对象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了解,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精准对接学生需求作好充分准备,促进课堂分众教学能够在师生双向良性互动中进行。其次,教学氛围和谐。基于教育赋权的教育教学活动打破了以往的教师权威性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之间不再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共享课程资源并主动建构起个性化的知识网络体系,师生之间能够在更加民主、创新的教学氛围中积极进行教学互动并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良好的教育生态为分众教学模式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再次,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学形式、教学技巧、教学手段等多要素构成的,是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规律而使用的有机系统。在进行分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地转换思想观念,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理论高度为学生答疑解惑,更要灵活多样地设计和运用教学手段,在学生基础理论已经相对夯实的阶段运用交互式多样化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育赋权与分众教学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首先,教学理念有相似性。教育赋权主要通过保障和赋予学生主体权益以及主体权利,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兴趣,这与分众教学的因材施教和主体性教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教学方式有联动性。无论是教师的主动赋权,还是学生主体性的自觉发挥,都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逐渐转换为尊重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再次,教学目标有融通性,教育赋权理论主张有针对性地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分众教学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众教学中所体现的教学旨趣与教育赋权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

二、基于教育赋权的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分众教学价值旨趣

在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依据2020 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课程教材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为:把握新时代、推进一体化、突出创新性、增强针对性、注重统筹性。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肩负着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任务。基于教育赋权理论的分众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本课程应有的人文关怀与育人使命,其基本诉求与实现方式都与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管理权力架构与教学运行规范要求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参与度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虑到受众对象刚刚从高中进入到大学学习阶段,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衔接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多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核心。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其主体性地位很容易被忽视,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被动地接受相关理论知识,并且由于个别差异性,这种被动的受教模式还会导致部分学生不能真正地学懂弄通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总而言之,传统的教学范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活力,其主体权益也易被抹杀,忽视个性化学习需要,很难引起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在经过赋权的分众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加注重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教学的权力和独立学习责任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养成的主人。通过多样化的主题设定与活动开展来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参与权。这时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呈现者,单纯掌控教学内容,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协助者,灵活控制学习过程,营造出师生共建的参与式教学生态,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和积极探索精神,进而实现从传统被动性“传授模式”向学生主动参与性“学习模式”的转变。

(二)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针对性

从课程的顶层设计以及实际运行来看,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与怎么“学”的方法,均严格按照课程大纲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按部就班地推进,集中表现为片面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种教学运行惯性因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特性而影响到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通过分众特色化教学,为学生创造自由阐述观点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乐于分享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和情感波动。这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觉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提升,有助于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此外,基于教育赋权的思政课分众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明德崇法系列问题,供学生参考质疑并组织讨论,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民主和谐氛围中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这种学习过程体验不仅有助于高阶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与法治思维的养成,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精准化与针对性。

(三)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亲和力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常规化教学主要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教师不但设置各种过程性考核,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保持权威训诫式的严厉教学态度。标准化思维下的教学运行易导致师生之间难以产生亲近感,学生难以发自内心认同并接受教学内容,甚至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基于教育赋权的分众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并将其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注入到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全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大的教学权力空间,使其能够与教师平等沟通交流[4]。同时,这种教学范式更注重启发性教学,赋予学生更大的创造发挥空间。平等开放的课堂环境、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层次地接受课程所传递的价值理念,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亦师亦友。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就会得到有效提升。

三、基于教育赋权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分众教学模式构建基本遵循

(一)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保障学生的主动权以及参与权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被侵犯,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在保障教师教学主导权的同时不过分扩大教师的权力。基于教育赋权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分众化教学,并不是放弃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主导权,教师还是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直接教育引导者,只是不再停留于理论知识的宣传和说教,不囿于单纯的特定道德准则和法治理念的传递,而是更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个性需求,做到师生在课堂上共享资源管理权、课程组织权、过程参与权,保障学生的主体权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过程中师生同等权利不同分工。虽然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利是平等的,但二者毕竟在本质上有所差异。教师是教育者,更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上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在教师。这门课程涉及到价值观塑造、道德与法治知识传授、综合能力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提升等功能,需要通过教师主导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在学生。关于价值观的践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运用、分析解决能力的养成、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提升,需要学生主体亲身实践来完成。教师的任务是统筹规划,层层递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做到入耳、入脑、入心,维护好教学秩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生的任务是学好知识并融会贯通,激发学习潜能,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教师与学生是构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同盟军,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是本课程分众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遵循特色鲜明的教学方式

教育赋权视域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切合学生实际的特色化分众教学方式,通过改革创新主动赢得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喜爱,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打造高质量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首先,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包括课堂教学问题链的设定、民主和谐教学氛围的营造、课堂研讨辩论题目的选择、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等。要精准对接学生的专业成长发展需求,结合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用好问题链导引、研讨辩论、朋辈榜样示范等方法。其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是增强学生课程教学获得感的好载体。必须勇于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利用易于学生接受的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让思想教育、道德观教育与法治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打造一个“永不下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局限于多媒体教具的高频使用,更强调充分选择并有效利用高质量网络平台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利用各种智能化教学软件辅助课堂教学,进而实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同频共振,运用新技术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喜爱度和获得感,切实推动课程教学提质增效。

(三)遵循过程导向的教学评价

经过教育赋权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分众教学能否持续有效进行,与高水平的教学评价环节休戚相关。教师赋权过后就更应加强对教学实际过程的关注,注重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来对学生作出合乎情理、科学公正的教学评价。遵循过程导向的教学评价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应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多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共同体,以师生双主体评价为主,多方利益共同体评价为辅,坚持双主体多元化评价,使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其次,评价方法要系统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学分与学时相对较多,教师要采取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的系统化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链条的持续评价,突破期末考核(论文或闭卷考试)加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和小组合作等)的传统考核评价模式,内部外部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来评价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知识储备和法律常识获得,按照一定的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众教学目标,坚持过程性导向的教学评价,分层次分梯度提升学生的学思践悟技能,全过程全链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基于教育赋权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分众教学实施策略

新时代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基于教育赋权理论的分众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从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考核优化所创设的现实环境出发,增强学生自觉主动融入课程的主体意识,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索合适路径。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也是教学的指南[5]。教育赋权下的分众化教学要求任课教师积极改变传统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学科发展特点、已有知识背景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感与获得感。首先,要摆正教师的教学位置观念。遵循教育赋权视角下的去中心化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完成教学任务时,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的现实状况以及接受程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单向度灌输的垂直化教学结构,优化课堂结构,推动教学课堂横向发展,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选择,探寻契合自己现实情境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其次,要优化教师的教学思维观念。在教育赋权视角下,教师要突破“重教师的权威性和掌控性,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思维定式,从专题性、分众性和体验性三个维度,设计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多维主题的分众教学内容模块,在学生个人、教育关系、教学内容层面增权赋能,促使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深度学习。

(二)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学内容模块

基于教育赋权的分众教学,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地发现并剖析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来区分不同的受教育对象,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和核心在于有针对性地进行立体化教学,有助于切实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首先,针对理论关切问题,构建面向所有学生的专题教学内容模块。“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规定中首次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这一问题,系课程内容中首次涉入顶层设计层面内容,体现了课程新发展阶段的时代关切。这一问题涉及学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必然会发生诸多疑问与困惑。教师应聚焦这一问题所体现的教学内容增长点,通过课堂学习档案、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等方式,在切实了解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真实思想状况的前提下,依照问题的大致类别和教材要求对相应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合,以此为突破点,致力于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通过课堂教学专题化对学生进行正向价值引领,并借助“雨课堂”“超星”等平台提供的技术可能,实现学生反馈实时化、学习延展网络化。其次,针对专业发展问题,构建面向小众群体的分众教学内容模块。秉持“基于学习产出”(OBE)教育理念,顺应高校专业认证评估的人才培养需求,针对本课程满足专业通用培养要求的跨界现实,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档案”以及师生交流的情况,以专题教学内容为基准,筛选出与学生专业成长成才紧密相连的教学内容。针对授课班级所包含的同质性专业群体,基于学科交叉融合视角,围绕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和生产(教)的主要矛盾,探索思政+专业分众教学内容。围绕专业发展的历史传统、时代价值以及职业伦理等方面,为学生定制专业性学习讨论主题,通过师导生演、生讲生评、项目探究、研讨辩论等多种形式,实现特色化的分众教学。再次,针对情感体验问题,构建面向学生团队的实践教学内容模块。由体验而获得的情感认同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关键。可以尝试通过拓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校园生活空间、社会实践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学习环境。教师提出理论概念和话题评论,设置情景剧表演、微电影、辩论赛、创意展示、社会调查等实践内容模块,由学生组成实践团队,通过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分配任务角色、实践演练等活动,在团队合作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实现在做中学、在合作中思考。

(三)优化课程考核评估方式

教学考核评估是形成完整教学链条,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构建精准对接不同学生群体发展需求并能够进行科学考量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非常必要。首先,优化课内考核评价方式。在教育赋权前提下进行分众教学,教师不能仅仅依据期末的试卷或者论文作业来评分,而应坚持过程导向,全过程全方位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效果与考核。可以根据学生实体课堂讨论互动、课堂测验等环节表现,结合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参与主题研讨、问卷调研、话题投票、主题讨论、资源自学等情况,制定考核方案并合理分配权重,系统化考核学生课内知识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效果。其次,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教师既可设计“德法兼修”大主题系列情景剧、微电影、主题辩论等社会实践活动或网络实践活动,又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分众化创设具有更强专业适切性的特色实践活动,制定综合性考核方案,着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参与体验度、规则遵守等考核其整体情况,同时结合提交的实践报告、体会感悟、建议意见等情况分众化考查学生的任务完成度和完成效果,实现对其行动贯彻能力的综合性考核。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赋权思想道德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中国西部(2022年2期)2022-05-23 13:28:20
分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南大法学(2021年6期)2021-04-19 12:27:30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02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06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32
试论新媒体赋权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