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俊 张芳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课程教学形态。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有优势,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这是需要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即学生和教师在教与学的信息获取、传递及识别上不对称。文科课程教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更加突出,这对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实际,探讨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相对于理工科课程而言,文科课程更容易自学,因为文科课程的教材学生容易读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也比较丰富、比较易得。比如“公共政策学”课程,课程的教科书,学生基本都能看得懂;与公共政策相关的议论、专家评论、相关视频等,学生也能在网上找得到,而且他们了解的相关信息,可能比老师掌握的还要多些。因此在文科课程学习中,一些学生往往以为自己“看得懂”“找得到”“补得上”,而有一种不着急、不在乎的心态。教材,自己能看懂;学习资料包括作业答案,在网络上找得到;课堂上不听老师讲,没有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在交作业之前或考试之前突击自学一下,也能补得上。从教师角度看,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对完整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与理论,就得遵循一定的逻辑,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因此学生的心态与教师的计划往往就会存在错位的情况。于是,在课程教学中就会出现教与学不同步、真教假学、早教迟学以及谎报学情的现象,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教师所掌握的课堂反馈与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不一定是一致的。
混合式教学涉及多个方面的混合,比如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混合、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混合、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混合、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混合等[1]。可见,混合式教学中教与学的活动存在时空差异,这种差异也会阻碍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公共政策学”课程总共48 学时,其中安排了12 课时的线上学习。在线上教学时间,教师会提前告知学生学习任务。但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线上阅读资料和视频,学生是否都真正学习了?学生所做的案例分析报告,是否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是否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多少是在网络上复制粘贴的?学习小组完成的任务,是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的,还是由个别同学一人包办的?这些问题在教师那里答案是不确定的。师生之间的活动存在时空差异,“真相”难以把握。事实上也确有部分学生觉得线上学习比较“自由”,学习要求偏“软”,因为身边无人监督,既没有老师也没有同学;他们在线上提交的学习成果,可能与自己的学习与思考结果没有多大关系,因为相关内容在网络上易寻易得。因此,教师通过学生线上提交的作业或学习成果所了解到的学情,往往也是不真实的,而且是过时的。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流程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差异。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既有时空稳定的线下课堂学习,又有时空灵活的线上平台学习;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又有借助线上平台和技术流程的人机互动以及师生间、同学间的隔空传话。教师不能完全把控学生的学习流程。学生需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进行审视和纠偏,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需借助各种考察与评价工具获取学生信息,判断其学习行为与效果是否指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要给学生布置各种学习任务,其中有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有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与合作来完成的学习任务。无论是大容量班级,还是小容量班级,师生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互动,往往会导致貌似混乱的场景[2]。在这种“混乱”场景下,教师往往容易被个别优秀学生的突出表现所蒙蔽,而难以掌握学生群体真实的学习信息。再加上文科课程的学习效果本身存在一定的“难测量性”,学生自己往往也难以准确判断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
所谓教学流程再造,就是要对教学流程进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授课计划、课堂活动安排进行调整或者重新设计。相较于理工科课程,文科课程具有效果难以及时检测、知识能力衡量标准偏“软”、学习努力程度难以观察等特性,这些也是导致教学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由于信息不对称,学生难以准确判断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都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必然会影响教与学的效率。因此,文科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再造应高度重视信息不对称因素。
面对教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保证混合式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有合理的教学流程。哪些内容适合安排学生线上自主学习,需要提供什么学习资料或查找与收集资料的线索,哪些章节需要安排什么样的案例,如何开展案例学习和讨论,哪些问题适合在线下课堂讨论,哪些问题适合在网络平台交流,哪些任务要由学习小组集体去完成,这些都是设计课程教学流程时需要考虑和确定的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事先设定的流程又需根据学情的变化而变化。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情的变化,或者不能确定掌握的学情是真实的,于是往往以不变应万变,一直坚持按既定流程走。这样做,所谓教学流程设计及流程的推移就走向形式化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要看重流程,学习流程也走向形式化。在“公共政策学”混合式教学中我们发现,在线上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时,许多学生的发言就是复制粘贴,很少有自己独立的分析思考;每次的小组学习任务,有的也不是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的,而是由小组中某个人独自完成的,只有“分工”,没有“合作”。文科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流程再造应避免形式化倾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抑制学生隐藏真实信息的动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反馈各项学习任务的具体完成情况,促进教学双方信息交流。
混合式教学中,常常会综合应用翻转课堂、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教学、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等教学形式。有关流程设计都要求学生发挥学习主体能动作用,其中自主学习和乐于分享最为重要。但是,信息不对称是文科课程混合式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教师在系统里上传了相关案例的文字和视频资料,要求学生学习后在讨论区发帖汇报自己的认识。结果有些学生发送的内容全是从网络上相关资料中剪切的;有部分学生则是一字不改地复制了其他同学的帖子。显然,这些同学在讨论区反馈的信息缺乏可靠性,教师不能根据这些信息去评价或判断他们的学习效果。这些同学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但教师就此案例学习向学生提出要求,其目的是想通过学生的反馈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再造时,应当考虑避免发生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保障信息公开透明,使这些学生没有机会能够“浑水摸鱼”或者“搭便车”,从而增强教学中交流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混合式教学有线上教学部分和线下教学部分,这两个部分有时是分开的,有时是交叉混合的。这对教师的教学流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什么地方设计怎样的思考题,如何适时引导学生发言,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表达的需求,让善于深入思考的学生能够有机会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积极地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这些也是在教学流程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文科课程学习的重要特点是交互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在线上或线下围绕所学知识与理论或者针对相关现实实践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互相启发,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信息不对称问题,教学流程再造时要重视混合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在“公共政策学”课程学习中,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较多。线上教学系统有计分功能,根据学生参与讨论发帖的数量来统计计分。结果便有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有意重复地刷评论。如果教师只看线上教学平台的统计情况,也容易被系统记录的信息所蒙蔽。这要求教师在流程设计时注意教学平台的相关功能的局限性,具体分析系统反馈的有关信息。
混合式教学依托网络平台技术,利用共享学习资源,可以实现对课程的个性化或差异化学习。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跟随教师学习,与教师面对面互动,又可以从网络教学平台和非在线的影像资料中获取学习资源。调查发现,教师比较喜欢在直播中与学生互动,但直播课堂却并不是学生喜欢的互动场所,学生最喜欢的互动方式是网络上的间接互动方式。老师布置了案例分析讨论任务、小组活动任务后,在线上参与交流和评论的同学都比较多。少数学生较少参与评论性互动,他们一般只是留言提出问题。由此可见,文科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线上互动场景偏好存在较大差异[3],这种差异往往也会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直接的互动少,教师得通过与学生的间接互动、通过观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学生互动中反馈的信息,往往又隐藏了真实的学习情况。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不清楚学生的真实需求,也就难以开展个性化辅导。教师按部就班地推进教学流程,在学生的个性化或差异化学习中,不能有效地发挥指导与推动作用,便偏离了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初衷。因此,文科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再造,要想办法保障师生间有比较充分的交流互动,便于教师及时了解真实的学情,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而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对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学生提出个性化的或高阶化的学习要求;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既可以在线上进行独立自主式的学习,也可以依托教学平台和老师同学进行协作共享式学习。
文科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信息不对称,会削弱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阻碍教师正确判断学情,同时也会影响学生正确判断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最终会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由于各种原因,其中也包括文科课程本身特性的影响,教学中总是会程度不同地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除了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学风教育,还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流程。优化文科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流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推进。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及环境之间的一种交互关系。传统的线下课堂是在同一层面的同步的交互活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互关系简单明了,而混合式教学中的交互关系则是不同层面(线上或线下)的和非同步的,相对复杂隐蔽,信息不对称问题也相对更加突出。因此,混合式教学不能简单照搬传统的线下课堂的教学流程。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流程重视课堂中的教学过程,而对课前、课后环节有所忽视。混合式教学需要构建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全过程的教学流程。其中,教学环境构建和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布置是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学环境构建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线上和线下教学环节及其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的安排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布置有别于传统的线下课前预习,主要是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在网络平台给予的辅助资源(教案、案例和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混合式教学的课中环节,包括教师的课堂讲授、提问、答疑和对学生活动(如搜集和阅读资料、集中讨论、分组讨论)的组织引导,还有线上辅导和查阅与回应学生留言、评论、作业等信息反馈。文科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更加强调在重点章节突出线上和线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课后环节强调学生学习成果整理和教师教学效果分析,进而调整和充实教学资源配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沿着案例学习这条主要线索,设计混合式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闭环流程。课前是在学习通平台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在每章内容教学前,教师要提供案例引导,并给学生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章节理论知识点,围绕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进行讨论交流。课后,要求学生回顾学习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和总结,并在线上提交学习报告,教师收阅后给予评价和评分。
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时空开放性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性,由此拓展教学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重要地位,教师的主导与引导作用也显得更为重要。教师主导与引导的有效性,决定于其目标要求的针对性和方式方法的适切性。教学中信息传输受阻、信息不对称,必然影响教学的针对性,增加教与学的盲目性,导致教与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保障信息传输渠道畅通、促进师生信息交流,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需求,让学生准确理解学习目标要求,这是改善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关键抓手。再造文科课程混合式教学流程,必须把信息沟通的流程设计予以着重考虑。可以以学习反馈、信息交互、成果展示和经验总结为中轴,构成教学信息沟通的核心渠道。对于学习反馈,主要关注和收集课前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课堂信息交互,主要关注课程重点章节教学及答疑解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互流程。教师根据学习反馈,可在课中环节及时调整或补充学习资源。通过成果展示和经验总结,可形成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信息反馈。通过章节内容学习测验和整理学生学习成果,教师及时对教学流程、内容、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形成认识清晰的翻转课堂经验。在“公共政策学”混合式教学流程再造时,我们就特别重视信息沟通流程设计。一方面,加强线上和线下学习信息沟通,利用学习通的班级群进行广泛交流,通过线下课堂中的提问答疑了解情况,从而动态调整授课内容;另一方面,借助线上平台技术搜集掌握学生线上学习相关信息,并在线下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验证反馈,逐渐形成一套运转有效的信息沟通流程。其中重点是改善课前任务布置、学习反馈和混合教学环境,形成从课前、课中到课后,由线上到线下,以信息中轴为核心、双向封闭的信息回路。课程教学各环节信息传输及时有效,教与学双方相互适应,教学活动才能不断得以改善,充分体现混合式教学的优越性。
文科课程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难测量性”。线上的学生学习状态及成果产出信息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畅通教学信息传输渠道的基础上,还要想办法增强信息反馈的可靠性,打破混合式教学中的信息壁垒。为此,可以采用量化的方法,构建文科课程混合式教学的信息显示机制。在课堂上的答疑解惑环节和重点章节教学活动中,把线上与线下活动有机结合,对答疑辅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讲授都进行一些量化设计,这样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就可以实现比较有效的识别。在成果展示环节,通过整理学生提交的个人学习成果或小组学习成果(如看的视频数、资料数等),并对其实行量化处理,然后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章节测验成绩,当然也是判断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水平的依据。在“公共政策学”的混合式教学中,每次线上教学,我们都设置一个课后案例话题,要求每个同学都要留言发表意见,同学之间可以对一些具体的意见进行评论、展开讨论。教师及时浏览学生留言,并留言进行引导,最后可以统计每位学生的留言条数。每一章的教学结束时,布置一个案例讨论题作为小组作业,要求各学习小组在线上提交案例阅读和分析报告,然后各小组对报告进行自评、互评,学生参与学习成果评价活动,可以量化每组的学习情况,最后在线下课堂进行专门的案例分析汇报和交流。另外,每一章的教学结束时,都在线上布置章节测验题目。线上课后案例话题讨论、章节案例讨论小组作业、章节学习效果测验,每个环节都会呈现许多与学生学习状态、效果直接相关的学情信息,降低了信息壁垒,学生隐藏真实学习情况的机会主义动机逐渐减弱。通过量化性流程设计,把文科课程学习的“难测量性”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从而调整教学资源配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混合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文科课程混合式教学来说,信息不对称往往是客观存在的。为应对教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额外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教学活动的信息成本的组成部分。教学中的信息成本过高,会使得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流程再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要降低信息成本。在信息化时代,文科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再造,要把网络和平台技术融入进去,利用数字化手段快速、准确地获取、传递和识别、筛选有关信息,不能仅靠师生线下沟通。在学习反馈、成果展示及信息交互等环节,要大量通过线上技术实现跨时空交流沟通。比如在“公共政策学”的混合式教学中,章节检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个别指导等,可以通过线上和平台的“课程资源”“作业考试”“讨论”“小组任务”等模块技术,实现“结果快速、传输便捷、师生共享”的目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些网络和平台的数字化技术,融入文科课程混合式教学流程再造,不仅可以降低师生间的信息成本,也有助于提升文科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
文科课程的学习偏重理论性和个性化。面对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往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使得教学中更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网上资源制造信息不对称的便利条件,同时教师也可利用教学平台技术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针对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原因进行混合式教学流程再造。优化混合式教学流程,应当根据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从多个方面畅通教学信息传输渠道,并借助量化设计来降低信息壁垒,借助教学平台技术来降低信息成本,从而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混合式教学效果,提高文科课程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