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宇,侯庆海
(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数字技术的应用逐渐消解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变革了文化产生方式与文旅产品消费方式。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给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利用数字技术完成数据、图片、影像资料、虚拟场景在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内重新整合,将使旅游文化更具体验感和吸引力,对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未来一个时期拓展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和提升少数民族旅游经济效益的现实需求。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数量最多时达到46个,世居在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有10个,分别是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全省共有1个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9个民族乡镇,其中,满族乡(镇)24个、朝鲜族乡(镇)19个、蒙古族乡(镇)6个、达斡尔族乡3个、鄂伦春族乡5个、鄂温克族乡1个、赫哲族乡3个、联合民族乡(镇)8个,全省还认定少数民族聚居村680个。[1]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从其外在表现来看,既可以包括独具特色的建筑、历史遗存、美食、服饰、节日、手工艺品,也可以包括反映少数民族共同特征的民族性格、文化、习俗、共同价值取向。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在少数民族建筑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有鄂伦春族的“斜人柱”和赫哲族的民居。鄂伦春族的“斜人柱”这种建筑从外面看是一个圆锥形的房屋,主要由木杆、兽皮、桦树皮搭建而成,冬夏两季覆盖不同的搭盖物:夏天用桦树皮覆盖,门上挂上柳条门帘;冬天用狍子皮搭盖,门上悬挂狍子皮或者鹿皮。鄂伦春族还会在密林中悬空搭建“奥伦”,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高脚仓库,方便鄂伦春族在狩猎后就地储存猎物。与鄂伦春族相比,赫哲族作为渔猎民族更愿意将房屋建在河边的高处,这种建屋取址的目的是方便其进行渔猎活动。赫哲族人民居形式多样,通常有“地窖子”、“马架子”、“撮罗子”、“昂库”、正房等形式,“地窖子”、“马架子”、正房一般都以杨木或者桦木为骨架,屋顶上覆盖树皮,以黄泥黑土做成墙坯;“撮罗子”、“昂库”因为是临时住所,搭建比较简单,通常都以树枝等搭建好骨架后,上苫茅草。
在少数民族饮食方面,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独具魅力,不同地域和不同生产方式给黑龙江省各少数民族的饮食也带来了不同的特色,如作为曾经最后统治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满汉全席”极具皇家气派,以菜品数量众多、制作繁复、原料来源广泛著称;因与朝鲜毗邻,朝鲜族形成了以冷面、狗肉、泡菜为显著特点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饮食习惯;作为全国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因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形成了极具吸引力的食鱼文化,最著名的“刹生鱼”、“塔拉哈”等菜品颇具特色;另外,由于黑龙江地处高寒地区,蒙古、鄂温克族、鄂伦春、赫哲族等少数民族均形成了浓厚的酒文化,马奶酒、米酒、柿酒已经成为了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的一张特殊名片。
在少数民族节日方面,黑龙江较为知名的有每年举办的阿城金源文化节、朝鲜族的洗头大会和望月节、锡伯族的抹黑大会、鄂伦春族的篝火大会和莫昆氏族大会、赫哲族三年举办一次的乌日贡大会,都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2]
在民间艺术领域,赫哲族有完全咬合制成的各种桦树皮工艺品,如皮箱、盒子等,还有由鱼皮制成的靰鞡、帽子、腰带、烟袋、鱼皮画等;鄂伦春族同样有大量桦树皮制成的盒子、篓子、桶、箱子、桦皮船等工艺品。其他少数民族还有草编、刺绣、布艺、木雕、泥塑、剪纸、靺鞨绣、满绣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艺术工艺品,不胜枚举。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历史承续,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是少数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数字化背景下大力发展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业的优势。
数字化背景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也进入重要机遇期。中央和黑龙江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旅游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中央层面来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的要求;文旅部、发改委等十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这些中央的政策性文件为数字化背景下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并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从地方层面来看,黑龙江省明确将“旅游强省”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2019年黑龙江省文旅厅出台的《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针对未来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的进程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节点;2021年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黑龙江省促进旅游业发展条例》从旅游业的规划与引导、数字与信息技术与旅游业融合、旅游业服务质量的提升与管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支持与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这些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协调一致的政策体系,在指导数字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旅游文化产业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旅游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政策的出台,黑龙江省各少数民族地区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新格局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是黑龙江省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2018年当地启动了“桦川县星火朝鲜族文化旅游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5亿元,已建成综合展览馆、养生馆、购物中心、水上乐园等一系列展现朝鲜族风情文化的基础设施并投入使用,打造了颇具朝鲜族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综合体,给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在宣传推广朝鲜族旅游文化过程中,当地政府利用微博、公众号等手段聚拢游客人气,尤其是利用短视频的方式生动展示朝鲜族的歌舞、美食、节庆特色,获得了相当高的关注。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积极利用政府网站、旅游网站、数字报等平台,推广当地独特的蒙古族旅游文化,蒙古包、那达慕大会、马奶酒已经成为当地蒙古族旅游的名片,被众多游客喜爱和认同。当地少数民族旅游收入年均在6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达到了8.7%,成为当地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产业。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建筑、服饰、饮食、风俗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当地政府形成了一条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为龙头,以湿地游、度假游、节庆游为辐射的特色文旅道路。在宣传达斡尔族旅游文化过程中,当地政府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平台的信息扩散效应,开设了多个公众号,大力宣传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同时还利用线上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实地体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聚居在同江市的赫哲族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在街津口赫哲族乡建成了赫哲族民族文化村、钓鱼台和壁画小镇三个景区,全景式的展现了赫哲民族的渔猎民族文化,在畅通同江市域内的旅游线路的同时,还开通了多条国内、国外旅游线路,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宣传拓展赫哲文化旅游的影响力,累积实现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产值近10亿元[3],使少数民族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鄂伦春族在黑龙江省主要散居在北部嘉荫县等地。嘉荫县当地政府大力挖掘开发当地鄂伦春旅游文化资源,对鄂伦春族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民族文化进行深度整理,创作了一大批反映鄂伦春族生产生活的文艺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展现了鄂伦春族人民的独特民族文化,加速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在推广鄂伦春族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当地政府充分发挥了融媒体的优势,利用手机终端、互联网终端与传统媒体相结合,使鄂伦春旅游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空前增强,给当地的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质的变化。
旅游文化发展与数字技术具有天然的适配性,尤其在强化文化体验、变革文化产品营销方式、提高文化产业管理效率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数字技术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赋能体现在对旅游文化产品生产、体验、服务、管理环节的全链条作用,促使旅游文化发展呈现出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全新态势;进一步释放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全新经济活力,使其具备发展的新动能。
数字技术在旅游文化开发、信息的传播、交易促成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技术助力旅游文化的整个产业链条,使旅游文化发展效率空前提升[4]。数字技术“链接、集聚、赋能”的特性将引导旅游文化发展实现去中心化、去低端化和现代化,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文化将实现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的全面变革[5]。这一显著作用主要体现在:
首先,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要素的组合效率将依靠数字技术大幅提高。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三大要素——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设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服务将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整合、利用、改善效率大大提高。各类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依托数字技术进一步整合,投入和使用方式实现了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各类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将借由大数据技术的引流规划得以充分提升;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服务质量凭借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得以合理分配和有效监管。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要素组合效率的提高使旅游文化消费者的体验感、满足感空前增强,将极大促进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其次,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创新效率将被数字技术深度应用激发。以往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依赖于资源和市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将被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赋能作用改变。当前,我国旅游文化发展正迈向依靠科技创新为主要特点的集约型增长方式,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将数据作为新型的生产要素,使其与文化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以数据流为基础,进一步与资金流、人才流匹配,激发了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创新效率。
最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依靠数字技术得以快速实现。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准确地预判旅游文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降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供给侧的无效低端资源供给,在淘汰不适应旅游文化市场需求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增加高质量旅游文化资源的供给,使整个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产能和需求趋于平衡,减少旅游文化资源的无端浪费,加速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
当代产业经济结构的升级越来越依赖于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应用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一方面直接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赋能传统产业加速变革;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影响人力资源成本、技术创新等方式实现产业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6]。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升级同样也体现着数字技术的这一影响。数字技术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中的应用使原有的旅游文化呈现出更加高级的业态,不仅使少数民族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质量依赖于数字技术得以优化,同时,发展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式、旅游产品的营销方式都受数字技术的应用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非常有利于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效率的提高。与之相对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消费者的旅游体验及满意程度也大大提升。文化发展的结构升级会给文化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借由数字技术使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营销、交易促成升级,使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品,可以说消费者从中获得的满足感显著增强是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升级带来的最直观效果。
数字技术的应用让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更加适应旅游市场多元化、个性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有效突破了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企业或通过倡导新的价值主张,或通过提供新的资源组合来赢得文旅消费者的青睐。以往的旅游文化发展多通过“我建你来”的方式被动获取经济效益,但是数字技术深度应用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价值引导的方式,向公众传递文化旅游的深度价值,赋予旅游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变“我建你来”为“你被我吸引而来”,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更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摸准市场需求,以多样化的资源组合方式满足文旅消费者的不同的旅游需求,实现利用个性化定制来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对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企业而言,既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有效实现旅游市场信息的筛选,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改变以往“撒大网”式的宣发和营销策略;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挖掘新的赢利点和运营模式,为企业创造出更加丰富的利润增长空间;还可以凭借数字技术实现与潜在客户的精准对接,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让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流程得到极大的优化。这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将使传统的文化旅游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激发其发展模式转型的动力。
关注数字技术给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审视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推动黑龙江省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化背景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黑龙江省在建立5G网络布局、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时,电子网络设备、综合布线系统等数字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覆盖程度不高,围绕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导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端未能及时满足数字化时代对高科技基础设施需求的问题,使黑龙江省在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设施发展缓慢甚至滞后的问题,传统的基础设施已无法适应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数字化的需要。由于黑龙江省内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气候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数字化基础设施在这些地区建设和接入过程中技术难度和施工条件都比较复杂,数字化网络覆盖和应用状况欠佳。如地处中俄边境的同江市街津口、八岔赫哲族乡就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严重影响,当地的赫哲族居民和外地游客常面临数字通讯效果不佳的困扰。
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使越来越多的游客更乐于在数字平台上选择旅游产品,5G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支撑使数字旅游平台的现代化程度日渐提高。但是黑龙省在数字旅游平台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位。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尚未统一建成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平台,各地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多地数字平台建设还停留在网站建设的阶段,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方面的网站建设更是滞后。像黑龙江省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这些人数较少的民族,集中展现其旅游文化的数字化平台处于空白状态,往往只能依靠当地政府官方网站的链接网页,简单介绍民族概况和特色;如满族、回族等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多通过全国知名的旅游网站某一个频道,来展示当地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但这些网站的信息更新又比较滞后。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渠道,更能够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与潜在游客群体的紧密互动,在完成吸引游客的同时提升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知名度,进而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丰富的地区要么没有相关的数字旅游平台,要么数字平台信息更新滞后,根本无法满足游客深度的需求。笔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只能查询到一些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文章、攻略、视频,这些零散片段式的信息不利于形成发展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合力,必须加快构建黑龙江省统一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化平台,集中对现有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出平台在宣传、推广、互动方面的优势。
本身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就面临着专业人才后继性不足的问题,所以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出现人才缺口较大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
各少数民族地区对本民族旅游文化的数字化开发主要依赖对现有人员的培训,这种方式并不能满足数字化人才的需求缺口。如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虽然采用培训班的方式对形式多样的达斡尔族文化进行常态化培训,也通过达斡尔族文化传承小分队展示民族文化,但这些组织的人员主要却来自退休教师、农民、工人等非数字化专业群体,这就使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深度、广度、专业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江市的赫哲族博物馆是国内最大的全面展示赫哲族生活全貌的少数民族博物馆,建成10年多年来已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三级博物馆,但是这样级别重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机构内,从事赫哲族旅游文化开发的数字化专门性人才却严重短缺,难以对赫哲族旅游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提供强效助力。黑龙江省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都面临着这一难题,数字化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省内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化大发展的明显制约性因素。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化水平整体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记录、挖掘、保存缺乏强有力数字化化手段支撑。像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 赫哲族嫁令阔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瑰宝,依然停留在古老的口口相传阶段,没有采用数字技术对这些民歌进行系统记录,也没有将数字技术用于这些民歌的教学和展演上;赫哲族虽然重视本民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建筑的保护,但是对这些重要民族文化遗产却没有形成系统的数据库,使本民族文化的数据保存工作非常滞后,这种情况也使赫哲族旅游文化的数字化开发受到严重影响,难以将相关的数据借由各类媒体进行深度推广;再如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作技艺、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这些民间手工技艺,也没有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完整保存,更没有对这些技艺的展示进行深度的数字化加工。二是旅游文化产品的营销也缺乏数字技术助力。黑龙江省内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景区、景点信息推介仍停留在较低的数字技术层次,往往还都通过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来进行碎片式的营销,未能形成综合立体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推介网络。像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虽然建成了规模较大的朝鲜族旅游文化项目,但是游客依然难以通过有效途径查询到当地旅游文化的准确信息,对当地旅游服务水平也缺乏真实的了解,在预订信息和景点周边设施信息获取方面更是障碍重重,这非常不利于达成当地朝鲜族旅游文化良好的体验。因此必须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线上线下信息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形成当地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营销的综合手段,保证游客享受到舒适、便捷、安全的旅游服务。
数字化背景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基础是少数民族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数字技术能够与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基础。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县、乡一级的行政区域,这些地区普遍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只有让5G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建设水平在少数民族地区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才能使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化发展具备实现的物质基础。这迫切需要强化网络布局和基站建设,确保旅游文化产业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深度融合。[7]在现有情况下,不仅要注重提高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互联网承载水平来稳定现有运行能力,还需进一步降低数字网络运营商的运营成本和精简接入程序,保持较低资费水平促进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在夯实省内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进一步寻求5G网络、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现有数字基础设施的接驳,推升省内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水平。
数字化旅游平台是数字平台和旅游景区融合组成的新型旅游终端,它依靠数字技术完成了线上和线下旅游资源的高度融合,在保持各自优势的同时又体现着不同的特色。由于黑龙江省不同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景区、景点间缺少实质联系,因此景区、景点独立构建数字化旅游平台的成本和操作难度较高。所以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平台在构建时要在旅游部门统一整合资源的前提下,分区、分类搭建子平台。具体可以分两步完成省内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第一步是推动少数民族各地区独立旅游文化数字平台建设,让赫哲族、达斡尔族、朝鲜族、满族等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尽快建立本地区的旅游文化数字平台,将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到统一平台上,完成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各类数据的开发、保存、展示,并利用这一平台与公众积极互动,达成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地区与潜在旅游文化消费群体双向交互;第二步是对全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统一规划与治理,最终将黑龙江省内各地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子平台整合成全省统一的综合性平台,让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消费者能够一站式的实现对旅游信息的查询、预定和虚拟体验,为其提供充分的前导性信息获取空间。
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化专业人才是有效开展上述各类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花大力气扭转当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化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既要加强对现有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数字化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活动强化数字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提高从业人员数字化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确保现有从业人员能够适应数字化背景下旅游文化发展带来的这种新变化。省内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馆、网信办、旅游局等机构要牵头做好数字化人才的常态化培训工作,选拔学习能力强、接受知识快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少数民族旅游数字化技能培训,让各地少数民族旅游景区、景点短期内都有数字化人才可用;同时,还要保证人才培养机构能够迎合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化发展趋势,保持稳定的人才的输出,积极利用黑龙江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探索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地区与高校间的旅游数字化人才定向培养机制,稳定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数字化人才的长期培养路径。这样才能有效满足现代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最新要求,有效提升人才的数字化技能[8]。
第一,要大幅提高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保存、挖掘的数字化水平。先要分批、分次实现省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据化记录工作,这是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前提,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要强化数字化手段在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挖掘过程中的运用,尤其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歌舞、技艺、民俗等文化形式,传统的口口相传、手把手的教授手段效率低、效果差,利用数据记录、传播既能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保存,还能进一步提高其传承的效率。
第二,要着力推动省内现有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景区、景点的数字化建设水平。像赫哲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等这些省内具有代表性少数民族的景区、景点基本都建成了相应的民族或民俗博物馆,要以这些硬件设施为依托,合理融入5G、AI、AR和VR等技术,既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这些场景的虚拟体验,为增强这些场景的吸引力加成,又扩展了这些景区、景点的关联信息,引导游客深度了解景区、景点及附近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其影响力。
第三,要提高省内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数字化营销水平。现有的公众号、短视频平台虽能起到一定的推介作用,但是整体上来看,这些渠道运用数字技术的层次还比较低,省内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信息加工还比较粗糙,文案的撰写、短视频的制作还谈不上精良,且渠道之间没有形成营销合力,必须提高这些渠道数字化营销水平的水平,使这些渠道真正形成立体、综合的营销网络。
总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当前数字化背景下,必须通过强化省内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发展夯实基础,以构建省内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化平台助力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品宣发和营销,加大省内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化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提高省内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数字化整体水平打开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