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气压治疗对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2023-08-07 01:33徐宗美方有传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气压二聚体脑出血

徐宗美,方有传,丁 健,童 丽

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 / 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安徽 芜湖 241000

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2]。近年来,随着高血压诊治技术的进步,出血性脑卒中的比率和数量有所下降,但患者仍然数量庞大,以高血压性脑出血为主,其次包括颅内动脉瘤自发性出血、外伤性脑出血等[3]。脑出血属于急危重症,可导致脑组织受压、水肿、颅内压增高等[4],部分患者需要通过引流或开颅手术清除血肿[5]。脑出血患者的下肢活动功能丧失或下降,同时急性期需要卧床接受治疗[6],从而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患者可出现肢体缺血、疼痛等症状[7]。一旦血栓脱落,则可能导致突发的肺动脉栓塞[8],从而导致肺动脉系统痉挛、肺动脉压力升高,患者则会迅速出现胸痛、呼吸困难、顽固性低氧血症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猝死[9],因此,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急性肺栓塞是目前临床较为重视的问题之一[10]。有研究筛选了一些预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也深入观察了抗凝药物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但脑出血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存在加重出血和增加再出血的风险[11-15],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降低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仍然是目前临床实践中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 / 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自2021年开始对脑出血住院患者采用间歇性气压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了较好的初步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1月于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首次因脑出血住院诊治;(3)住院时间≥3天,并有D-二聚体的复查结果;(4)双下肢无外伤、肿瘤和显著的骨质疏松。排除标准:(1)入院时经查体、检查及血液检测证实已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2)发生脑出血前已经长期卧床或发生下肢功能障碍;(3)合并恶性肿瘤;(4)合并凝血功能障碍;(5)发生脑出血之前正在服用抗凝药物;(6)临床资料不完整。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80例脑出血患者,根据住院期间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间歇性气压治疗)和对照组(n=42,给予常规干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情况等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1.2 干预方法

住院期间,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脑出血的同期接受常规干预,包括定时翻身拍背、适当抬高下肢等,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间歇性气压治疗。间歇性气压治疗的方法具体如下:仪器选用KY-331型空气压力治疗仪,将加压套穿戴好后启动仪器,按照从足部、小腿、大腿下部、大腿上部的顺序依次充气加压和放气,60岁以下患者的治疗压力设定为50~55 mmHg,60岁以上患者的治疗压力设定为40~50 mmHg。加压持续1 min、放气10 s 为一个循环,如此反复加压、放气。每次治疗开始至结束的时间为30 min,每天2~3次,直至出院前1天。

1.3 下肢DVT 的诊断

所有患者均于出院前1天复查血清D-二聚体,若D-二聚体水平升高(>500 μg/L),则提示可能存在血栓,患者继续进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若D-二聚体水平正常,则可以排除血栓。

1.4 数据收集及观察指标

收集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基础疾病情况、实验室检测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信息,以及出院前复查的血清D-二聚体检测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相关信息,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双下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相关信息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脑出血部位、血肿体积、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进行开颅手术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相关信息的比较

2.2 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出院前复查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患者比例为18.4%(7/38),低于对照组的40.5%(1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1,P<0.05)。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3%(2/38),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4%(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6,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间歇性气压治疗的时间为(10.3±2.1)d,治疗期间间歇性气压治疗的部位未发生压力性损伤。

3 讨论

在临床中,大部分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处于卧床状态,直至脑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部分患者在急性期脑出血之后可能还会接受康复理疗,但大部分患者急性期便已基本丧失了有效活动[16],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一直是临床需要面对的重点问题。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3.8%(11/80),但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血清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比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提示间歇性气压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而且未导致明显的压力性损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脑出血患者在住院期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陈秀芳等[17]的研究针对发病24 h内住院治疗的245例中老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2.2%(79/245),另外,在79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39例患者无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颜飞凡等[18]的研究发现,老年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8.0%(267/953)。穆景颂等[19]的研究发现,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3.5%(31/230),与本研究结果相近。然而,宋新杰等[20]的研究收集了302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率仅为0.7%(22/3020)。分析这些研究中下肢DVT的发生率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在既往的临床实践中,通常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估是否有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而事实上,很多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并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导致部分患者被漏诊[17]。(2)不同研究中的预防措施可能不同,特别是较早期的研究缺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值得注意的是,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较高,临床应充分重视,及时进行D-二聚体检测是合理的选择。

本研究结果显示,间歇性气压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其主要机制是气压对下肢肌肉和其他软组织的压迫促进了下肢静脉血液向心回流,避免了下肢深静脉血液淤滞。间歇性气压治疗不仅不存在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还无明显的物理性损伤,操作简便、安全,可反复操作。

部分研究对脑出血患者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进行了研究。有研究发现,早期活动可以降低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DVT 的发生率[21-22]。然而,很多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可能存在神志障碍、肢体功能障碍,无法配合进行早期活动。吴华勇[23]的研究则观察了低分子量肝素对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价值,结果显示,接受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2.2%(1/45),低于未接受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患者的15.2%(7/46)。对于出血风险较大的患者,临床医师在选择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时通常比较慎重。聂晓奇等[24]的研究则观察了神经肌肉电刺激术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结果显示,神经肌肉电刺激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42%(7/38),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4.74%(17/38)。叶思思等[25]的研究发现,神经肌肉电刺激与下肢主被动运动康复机联合使用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有研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急性脑出血患者短期及长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0]。在临床中,应该根据脑出血患者的实际情况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综上所述,间歇性气压治疗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特别是对于考虑使用抗凝药物而导致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临床可积极推广使用,并进一步深入观察和分析间歇性气压治疗的剂量、频次等。

猜你喜欢
气压二聚体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看不见的气压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电渗—堆载联合气压劈烈的室内模型试验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STM32平台的MPL3115A2气压传感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