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丽 李娉
摘 要:沂蒙精神孕育并发展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经长期持续的实践累积,由渐续凝练逐渐朝向理论升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支前运动作为沂蒙地区革命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为沂蒙精神的理论形成供给实践基石,同沂蒙精神的构建存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文章结合博物馆传播和解读历史文化知识的职能,以讲述文物背后故事来更加立体地呈现支前运动和沂蒙精神二者紧密的内在关联性。
关键词:沂蒙精神;山东支前运动;孕育;形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38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临沂进行视察时,给予沂蒙精神充分的肯定及认可,对当下继承并发扬沂蒙精神指明更加确切的需要:“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①2021年9月,沂蒙精神被列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第一批伟大精神,并把中心内涵明确:“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②
沂蒙精神自孕育形成到成熟完善,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革命战争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再到20世纪尾期、步入新世纪以后、中国进入新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沂蒙精神的表现有所区别,但精神血脉和内涵实质一脉相承。革命战争年代是沂蒙精神的形成期,核心内涵集中体现为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经过声势浩大而壮烈的支前运动,一张雄伟壮丽的人民战争画卷便展现出来。
1 伟大精神源于伟大实践
从抗日战争时期群众自发拥军支前,到解放战争中大规模担架队、运粮队的舍生忘死,从救亡图强的自发行动到坚定理想信念的形成,山东民众的实际行动成为‘水乳相交、生死共度的最好注脚,用勇猛和无私谱写出“蒙山深、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这幅生动图画与感人章节。③
沂蒙山区地处山东抗日的中心根据地,且还是华东地区指挥革命斗争的中心枢纽,“山东小延安”成为沂蒙山区另一个响亮的名字,并不断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模范人物,广饶县“一门四英雄”送三弟一子参军的王洪翥,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烙煎饼做军鞋全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等,不胜枚举。形成了一批批支援前线的英雄群体,平邑一区的担架队因在支前运动中屡建奇功而被评为“陈毅担架队”;莒南担运队因英勇无畏以及钢铁般的战斗毅力被授予“钢铁担运队”荣誉称号;获授“支前京沪杭,功扬沂蒙山”荣誉称号的沂蒙担架团的第五营,以及被华东支前指挥部授予“模范担架营”光荣称号的费县崮口区组成的担架营等,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的对敌斗争。“开国第一将”粟裕在《战争回忆录》里描述支前运动里的沂蒙民众:“他们如此顽强勇敢,勇猛向前,不顾自身,拼尽全力援助人民子弟兵。”④
解放战争之时,华东主战场转移到山东以外的南方省份后,山东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一边进行土改,一边发展生产,一边支援前线,全程支援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作战。
“军队想打胜,民众是靠山”,是为对解放战争里三大战役获胜最为形象而深刻的注脚。据估计,1945年的9月到1949年的10月期间,山东的解放区发动95万人去参军、超1106万的民工去支前(图1)。淮海战役里,去支前的工人共225.1万(现实543万);渡江战役里(1949年4月1日到5月17日),支前的民工共323.4万,共用2万艘船只,所用的大小车共1468万辆,共有43.5万副担架,牲畜有78.5万头,所运送的粮食及军需物资共有5.5亿千克,守护20.4万伤员得以安全抵达后方。几百万民众千里远征,增援中原、华东、西北东北这四大野战军抗战,支援人民解放军打响鲁南、定陶、孟良崮、莱芜、鲁西南、兖州、潍县还有济南战役。支前运动掀起了山东地区进行革命实践活动的一个新高潮,为一次深化与普及阶级意识还有革命思想的运动。在支前运动过程中沂蒙民众得到了精神上的凝练还有思想上的升华,支前运动最重要的是把沂蒙的思想还有实践基础奠定好,推进沂蒙精神在不断的磨砺和锤炼中更加成熟和完善。
2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解放军打到了哪里,我们就支援哪里”
以淮海战役为例,以徐州为作战核心,东起海州(现归连云港),北起临城(指薛城,属枣庄市),西到商丘(现归河南省),以及淮河的广大地区,涉及的战区面大而广,运输条件极其艰苦。当时人民解放军的交通运输条件十分落后,除东北已控制部分铁路外,大多依赖于人力,用肩来挑、用车来推、用驴来驮、用船来运等这类极为落后的运输方式,将大批量粮食、弹药这类重要的军需物资持续不断地送往前线,往前方战场不断运送战斗物资的同时向后方护送伤病战士进行医治。几十万人参与的大会战,后勤补给物资数量之大难以想象,往往需要几十甚至上百万人参与运输支前。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80万的巨大军事兵力悬殊取得胜利,成为解放战争期间歼灭敌人数量最多、政治影响力最大的一场战役,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广泛开展的支前运动的强力支持,反映出军事力量悬殊条件下取得最终胜利的密码和雄厚力量源泉—人民。
1948年深冬的夜晚,寒风萧瑟,广阔苍莽的淮海大地上,一队要将粮食枪弹运送至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正趁夜色悄然前行。车轮滚滚,人织如流,灯与火连接,曲折绵延,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人群中,一个瘦小的农民推着一架装满粮食的小推车(图2),迈着敏捷而坚定的步伐,跟隨队伍快速前行。他叫唐和恩(又称唐合恩),是山东胶东区莱东县(今山东烟台莱阳市)西陡村的一名农民共产党员(图3),也是支前大军中的普通一员。
1948年,山东解放区广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动员广大农民群众,通过清算、减租减息等多种方式获得土地,达成“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苦难的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激发出山东农民无比高涨的革命热情。唐和恩也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过上了可以自给自足的日子,对革命的热情也更加强烈。上级号召组织支前队伍,唐和恩总是头一个报名参加支前小车队。每次支前活动前,他都写一些小戏打着快板走街串巷积极宣传,“圣人”的称号便在西陡村的老街坊那里不胫而走。淮海战役打响前,上级号召组织民工支援部队,他又一次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成为浩浩荡荡支前大军中的一员,任陶漳区运输队副指导员、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第四小队队长。每次支前活动,唐和恩都会随身携带一根小竹竿。此时的唐和恩很难想象,这根小竹竿和自己一起走出了一条非同寻常的支前路,更在后世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图4),向人们无声地讲述那场伟大的战役,回望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记忆。
淮海战役打响的第三天,唐和恩率领的支前小分队推着粮食出发了。为了让前线战士们能够吃得饱、吃得好,唐和恩他们只吃“三红”(红高粱、红萝卜、红辣椒),把小米、白面留给前线的战士们。前线战争会有伤亡,后方的运输队伍也随时会遭遇生命危险,不时会有倒下的运粮队员。每当遇见这种情况,唐和恩就把物资分装在自己的车子上继续前进。碰到雨雪等恶劣天气,运粮小分队就把自己身上的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好粮食,保证军粮受不到半点的损失。
各种极端的挑战总是不期而遇。一个冬日的下午,唐和恩的运粮小分队被一条数十米宽、结着薄冰的河挡住了前行的道路。如果破冰通行,可以节省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唐和恩看了看旁边一辆辆运粮车,又望了望身单衣薄疲惫的队友们,不舍又焦急。队友们看到了他的为难,坚定地说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都过来了,咱们还能被这条河沟挡住吗?”简单的话语饱含着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的浓浓深情。唐和恩脱下棉衣,扛起一包粮食,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破冰探路。队员们紧随其后,抗着粮,抬着车,在齐腰深的河水中艰难地前行。最终,运粮小分队顺利通过冰河,为送粮任务圆满完成赢得了宝贵时间。唐和恩也在小竹竿上又刻下一个闪亮的名字—郭庄,留存一段不平凡的红色记忆。一路走来,小竹竿目睹了队友们手上磨出的一层又一层厚厚老茧、脚底磨出来的一个又一个水泡、衣服补了一层又一层的补丁,见证了人民群众对党和人民军队衷心拥护与无限热爱。
在六个多月的时间里,唐和恩带着小分队从莱东县陶漳区西城阳村出发,从沂蒙大山到淮海平原,从滔滔淮河到滚滚长江,随军转战河南、山东、安徽、江苏4省27个县70多个村镇,先后支援了济南战役、徐东战役和淮海战役等。他们始终信念坚定:“解放军若打至哪,那我们便支援至哪;前线若缺什么,那我们便运什么过去。”这是齐鲁大地上无数默默奉献的支前队员们从心底里发出的铿锵誓言,更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对支援前线解放军做出的最生动的情感表达,展现出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
回望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军队“爱民为民”,将“亲民、爱民、为民”作为立党宗旨,用抛头颅洒热血维护人民安危;老区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始终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作为自己的忠诚和担当,用毁家纾难、参军参战的实际行动来支前,做到共生及共荣。
3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敌人的飞机也挡不住我们的运粮队”
在千里运输线中,淳朴的支前群众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将最后一把米送到前线,用以补充军粮;宁愿自己受冻,也要将最后一尺布送给战士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伤员身上;最后的亲骨肉,含着眼泪也要送往战场,舍生忘死,奔赴前线战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机轰炸,同样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唐和恩与他的运粮小分队。一天,小分队和往常一样收到运粮任务后正准备启程,敌人的飞机就飞到了附近,在空中不停地盘旋,连续不断地投下炸弹,周围被炸得尘土飞扬,道路被完全炸毁,无法前行。为了不耽搁送粮,他们冒着随时中弹的危险,一边寻找着可以隐蔽粮草的地方,一边继续前进。不断出现的敌机向运粮队疯狂扫射,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看到敌人的飞机慢慢飞远,队员们立刻踏着被敌机炸得面目全非的道路,小心地保护着运粮车,连夜加快步伐前进。面对敌人的不断轰炸和射击,队员们总是满心愿景:“敌人用飞机也抵挡不了我们来运粮。”唐和恩在屢次的支前行动中不怕苦、不怕死,为夺取战斗的胜利做出了平凡而又伟大的贡献,展现出伟大的奉献精神和战斗精神。1947年和1948年,为嘉奖唐和恩在支前运动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胶东行政公署向唐和恩颁发了支前立功奖状(图5)、奖章。
陈毅元帅总结淮海战役取胜的原因时曾说:“我们能取得这次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山东的百姓以小米喂养的、以担架抬来的、以小车推出的。”⑤唐和恩与他的运输小队,是山东支前大军的一个缩影。山东民众的伟大支前行动,在国内的战争史甚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从形式到内容、从规模到质量、从广度到深度,描绘出人民战争史上最壮观宏大的人民支前伟大画卷,充分展现革命战争取胜源自民众的维护与支援,处处闪耀着“党群一心、水乳相交、军民情深、生死共度”的核心精神光芒。沂蒙精神在山东支前运动中孕育形成、不断发展,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力量源泉,必将指引我们战胜艰难困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继续奋力前进。
注释
①林存华,胡瑞欣.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之比较[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0(5):90-94.
②张学强.沂蒙精神内涵新探[J].临沂大学学报,2018,40(2):1-5.
③卢毅.沂蒙精神: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J].党史文汇,2022(3):21-24.
④赵国卿.筚路蓝缕 苦难辉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山东历史述略[J].春秋,2021(4):5-11.
⑤任刚.“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伟大力量沂蒙精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