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县侯村祠堂建筑形制和价值探析

2023-08-07 04:06王芬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价值分析

王芬

摘 要:在对郎溪县侯村祠堂进行实地勘察、查阅文献、走访的基础上,文章对侯村祠堂的建筑形制及价值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提高人们对祠堂的认识和有效保护。

关键词:侯村祠堂;建筑形制;价值;分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06

1 综述

1.1 概况

侯村祠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郎溪县志·文化》(1998年,方志出版社出版)记载,侯村祠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坐东朝西,前、中、后三进,占地面积936.71平方米,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侯村祠堂依一条东西轴线,由西向东建造前、中、后三进,对称布局,突出强调了“居中为尊”的礼治思想。前、中进为平面矩形,面阔5间;前、中两进之间设置了一个矩形天井,天井的南北两边有厢房。后进也为平面矩形,面阔7开间,明、次间的前向设置天井,天井的南北两边有廊庑。

侯村祠堂坐落于侯村村首,居村之北,地势相对平缓。前、中、后三进由前至后水平落差0.56米,其中中进比前进高出0.13米。一进高于一进,这样可将尊卑有序、尊祖敬宗、明贵贱、辨等级的意图表现得淋漓尽致。中进与后进有一条窄巷相隔,各自用各自的前、后檐墙。侯村祠堂平面布局严谨,大木构架形制规范统一,特别是后进的大木结构古朴庄重,雕刻精美,彩画靓丽,是侯村祠堂的经典部分。1981年,郎溪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 自然地理概况

郎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边陲,地形南窄北宽,状似犁铧。东与广德县交界,西与宣城市相连,北与江苏高淳区毗连,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郎溪县建置于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郎溪建县时名为“建平”。民国元年(1912)废州,郎溪由广德州分离,互不统属;民国三年(1914),改“建平”为“郎溪”,此后一直以“郎溪”为县名。县境内郎川河由东而西横贯县境,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高西北低,岗峦起伏,河流交错,形成以丘陵为主的地形。

2 历史沿革及建筑形制

2.1 历史沿革

据《郎溪县志·文化》记载,侯村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几次修缮”。从侯村祠堂现存的建筑特征来看,后进的梁架结构、斗拱形制以及门厅的做法具有宋、明时期的特征,说明侯村祠堂建造时沿用了宋、明时期的建筑手法。前、中两进是参照后进的结构形制建造的,在细部有了一些变化。因此,前、中两进的建造时间要比后进稍晚一些,当是清代中叶所建。

2.2 建筑形制

2.2.1 平面形制

侯村祠堂(图1)坐东朝西,平面呈规则长方形,通面阔22.10米,通进深42.385米,面阔基本上是进深的一半。这一平面布局与《营造法式》卷三十一《大木作制度图样下》所列的“殿阁地盘国分槽等第十”的要求基本一致,说明侯村祠堂创建时一些大的尺度是沿用了宋、明以来的规范要求。

前进,面阔5间22.10米,进深8椽11.02米,平面长方形,面阔约是进深的2倍。明间面阔4.67米,两次间面阔4.10米,两梢间面阔约4.60米,明间略宽,次、梢间略窄,梢间比次间多出7厘米,当是施工误差所致。明间前檐设置大门,以石制须弥座加砖砌墙体,形成一个八字形,木制大门向内缩进两步架2.18米。

前进之后是一天井,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65米,东西宽4.56米。天井四边有一道阶沿石,天井的水平高度与前进一致。天井内设置排水沟,宽22厘米,深17厘米,沟底用条石铺砌。天井的南北两边有厢房,面阔2间5.96米,进深4椽4.17米,地面水平高度与前进一致。

中进,面阔5间22.10米,进深8椽9.62米,平面呈長方形。明、次、梢间面阔尺寸与前进相同,分别为4.67米、4.10米、4.60米。中进后檐墙的中轴线上开设一个矩形门框,宽1.39米,高2.45米。

后进面阔7间22.10米,进深9椽11.07米,平面呈规则长方形,明间面阔4.16米,两次间面阔约3.96米,两个再次间面阔2.12米,两梢间面阔2.89米。后进前檐设置一个天井,南北长9.78米,东西宽约4.05米。后进天井南北两边是廊庑,面阔1间5.05米,进深4椽4.48米,地面水平高度与后进一致。

2.2.2 柱网

侯村祠堂所用柱均为圆形,柱径最小15厘米,最大27厘米,以杉木材质为主,柱网排列以东西中轴线作南北对称布局,柱用圆形、八边形、方形石柱础承托,石础下有方形石碇。侯村祠堂总用木柱114根。

2.2.3 梁架

前进梁架:明间为八架椽屋五架梁对前后轩步搭牵通檐用四柱,前后以挑檐梁、撑拱承挑上出檐,出檐深1.30米。次间梁架为穿斗式,前后八架用矩形木枋搭牵通檐用五柱,其中东向为双步拱轩搭牵檐、金柱,用挑檐梁、撑拱承挑上出檐,出檐深1.30米。梢间梁架为穿斗式,前后八架用矩形木枋搭牵通檐用五柱。前进所用梁为扁作式样,梁高54厘米、宽14厘米,梁上背起拱,幅度为7厘米,梁两端有接近圆形的梁眉,梁柱按点处有木雕雀替装置。梁头伸出柱外,这与《营造法式》的要求相吻合,说明侯村祠堂对梁的做法沿用了宋代的法式特征。五架梁上立瓜柱3根,其中脊瓜柱立在三架梁上,瓜柱用平盘斗承托。脊瓜柱两边有木雕云板装置。扁作梁制作规整,梁端卷杀圆和。前后拱轩以双步轩梁承架两根瓜柱,瓜柱之下用木雕平盘斗承托,彰显出装饰效果。次、梢间的矩形木枋制作规整,形制比较规范,用料大小基本均衡。前进桁条均为圆形,松木材质,直径为21~24厘米,用料较大。南北两厢房,穿斗式梁架,矩形木枋搭牵南北木柱通檐用三柱。以搁栅承架木楼板。厢房为四椽屋,前后用桁条5根,桁条为圆形,直径在12~24厘米,出入较大,应为今人维修时更换所致。前檐用挑檐梁、撑拱承挑上出檐,出檐深1.14米。

中进梁架:明、次間梁架为抬梁式,八架椽屋五架梁前轩后双步搭牵通檐用四柱。前檐用挑檐梁、撑拱承挑上出檐,出檐深约1.28米。前步拱轩用双步扁作梁承架两根瓜柱,瓜柱用木雕平盘斗承托。后双步用扁作梁承架驼峰,以驼峰承架斜式单步梁,此做法比较少见,应是规矩单步梁做法的变通。中进扁作梁形制规整,做工精致,梁眉、卷杀等线条圆和,梁架比例均衡。中进梢间梁架为穿斗式,八架椽屋分心,前后出双步,通檐用五柱。矩形木枋两头均出柱身,此做法亦是宋、明建筑式样的沿用。中进用圆形桁条9根,直径为12~16厘米,用料较小。前檐用挑檐枋1根。

后进梁架:明、次间为抬梁式,五架梁前轩后双步通檐用五柱,前向拱轩以双步梁承架两个平盘斗,平盘斗上承架拱轩直枋,枋间及两端有木雕彩绘装饰。后双步以矩形木枋搭牵后檐柱和内柱,双步枋上置一根单步枋,以瓜柱搭牵。中进所用梁均为扁作式样,梁背略有起拱,梁头伸出柱外,梁端有圆形梁眉,线条圆和。梁柱接点处装置木雕彩绘雀替。梁架做工精细,比例均衡,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在前檐两根内柱间以单步梁搭牵,形成一个过道,此种设计较为少见。应该注意的是,后进明、次间的三架梁,其梁眉做成阴阳太极式样,梁头伸出平盘斗之外,砍成圆弧状。平盘斗上接直按承架桁条,随桁枋,平盘斗雕刻成花瓣纹,脊桁两边有木雕彩绘云板。这种梁架结构式样与《营造法式》所列式样变化不大。在侯村祠堂后进梁架中可以看到宋代的建筑法式特征,这是难得的。后进梢间梁架为穿斗式,以矩形木枋搭牵檐柱及山柱。前步与廊庑搭牵,后步用双步枋、单步枋搭牵。后进为九架椽屋,共用圆形桁条10根,桁条为松木材质,直径为15~18厘米。前檐以斗拱承挑上出檐,出檐深月1.25米。

斗拱:后进前檐及廊庑前檐均用斗拱承挑,明间、次间各用补间铺作三攒;柱头各有柱头铺作,角柱有转角铺作。廊庑用补间铺作四攒,柱头铺作一攒。补间里外拽均为六铺作,重杪,不设昂;柱头铺作为外拽六铺作、内转五铺作,内外重杪;里拽万拱头端做成三幅云式样。斗拱前向均有云纹彩绘枫拱装饰;柱头铺作的栌斗刻成瓜瓣纹直接架在柱头上,这与《营造法式》的做法是基本相同的。斗、栌斗均彩绘有花草卷云纹等,拱眼壁用木板镂成海棠纹式样。后进前檐内柱攀间用重拱承托,明、次间各用三攒。

廊庑梁架:两廊庑均为前轩后单步五衍式。前檐柱用六铺作斗拱承挑上出檐,出檐深1.20米。拱轩以双步轩梁搭牵,梁上置平盘斗,平盘斗上承架直枋,枋间有木雕彩绘装饰。后步以矩形木枋搭牵,脊桁由瓜柱承架。

2.2.4 屋顶瓦面

侯村祠堂前、中、后三进及厢房、廊庑均为硬山式双坡屋顶,小青瓦砌脊,小青瓦屋面,勾瓦坐于两椽之间,瓦垄中距为21~22.5厘米,檐口安装花边、虎头、滴水瓦饰件。前进前后轩步及上出檐处铺有望板,其余部位没有望板或望砖。中进前向轩步及上出檐处铺有望板,其余部位没有望板或望砖。后进前檐及轩步铺有望板,明、次间设置人字轩顶,铺有望板,其余部分没有望板或望砖。厢房前檐处、廊庑轩步及上出檐处铺有望板,其余部位没有望板或望砖。望板均为杉木材质。屋顶木基层为椽条,也为杉木材质,后进及廊庑的轩弯椽上绘制黛色木纹线,视觉效果突显。

2.2.5 墙体墙面

东向檐墙为一顺一丁灌斗砌法,白灰嵌缝,灰缝宽度不甚一致,内外粉白灰,用三线砖承挑出檐。砖尺寸为32.7厘米×14.5厘米×3厘米。

西向檐墙有块石、卵石干砌的墙脚,高31厘米,砖砌墙裙通高1米。门厅两侧为八字形,石质须弥座,墙面砌成包框式样,为一顺一丁灌斗砌法,内外粉白灰。檐部用三线砖承挑出檐,檐下有砖椽、霸王拳各一道,霸王拳之下是一道砖砌肚板,用砖质混线装饰;其下又有一道枋,内粉白灰,有莲瓣式样的砖制柱头装饰,再下是一道雕刻有花鸟瑞兽的额枋。

南向山墙为一顺一丁灌斗砌法,每三路扁砌一皮,白灰嵌缝,灰缝宽度不甚一致,内外粉白灰。墙体后部即后进部分的外墙砌有块石、卵石干摆的墙脚,高度为112厘米。

北向山墙为一顺一丁灌斗砌法,每三路扁砌一皮,白灰嵌缝,灰缝宽度不甚一致,砖尺寸为32.5厘米×16厘米×3.5厘米,墙面粉白灰。墙脚处有块石、卵石干摆基脚,前、中进两部分高56厘米,后进部分高112厘米。

南、北两山墙砌筑马头墙。前进南、北各砌四级;中进南、北各砌四级;后进南向砌筑六级,北向砌筑五级;后进西向檐墙南、北两向各砌三级。马头墙均为灌斗砌法,墙面粉白灰,小青瓦砌脊,小青瓦屋面,檐口用三线砖挑檐,三线以下是砖砌外粉的垛板,此做法与徽州马头墙的垛板不同,与泾县、芜湖等地的马头墙做法相似。马头墙檐口有花边、虎头、滴水瓦饰件。每级马头墙均有砖、瓦混制的屋脊头。

2.2.6 装修

前进大门设在明间中轴线上,门的两侧是木板装修,大门上方有门簪;门厅内凹处亦用木板装修。前进金步和明、次间都设置了装修,明间装置皮门,两次间装置隔扇,南、北次间用隔扇装修,其中西向一间用木板装修。厢房前檐有矮墙、矮窗装修,厢房的东向用木板装修。楼层装木楼板。

中进装修主要有位于中轴线上的矩形门框,没有木制门。

后进大门设置在中轴线上,实拼双扇木门,大门两侧有石门柱、石门额,门柱上有阳文对联,门额上有阳文“报本追远”四字;门额上方是砖雕组合画面;层面盖小青瓦,檐下有砖质椽、霸王拳各一道,用砖质斗三升拱承架砖枋。整座门厅为砖、石混制,做工精细,比例合适,是一项精美的造门艺术。后进前金步有隔扇装修;后金步有矮墙、矮窗装修。

廊庑前檐金步用木板装修,上部则用矮窗装修。

2.3 价值评估

社会价值:①侯村祠堂是郎溪县至今保存完整的唯一一座古代祠堂建筑,在郎溪县古代建筑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社会影响较大。②侯村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史记录明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③宗族文化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侯村祠堂作为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以不言的事实说明了宗族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位置,研究郎溪县的宗族文化,侯村祠堂是最好的实例之一。④通过侯村祠堂,人们可以领悟出凝聚的力量,启示人们去追求生存所应有的态度,为社会和谐做出自己的努力。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精神的追求越来越高,去侯村祠堂参观,吸取有益的历史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因此,侯村祠堂是对社会层面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公共场所。

科学价值:①侯村祠堂在建筑结构、建筑工艺等方面体现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建筑的梁架在力学的运用方面成就比较突出,柱、梁、枋、桁等主要承重构件的搭牵方式合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②建筑是多学科的综合体。侯村祠堂在空间安排方面充分考虑到空气流动这一环节,如拱轩、人字轩的设置,主体梁架适度抬高,天井的设置等,都为侯村祠堂的空气流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③侯村祠堂在许多方面沿用了宋、明以来的建筑法式,如平面布局、梁架式样、斗栱形制、门厅做法等,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侯村祠堂是研究皖南祠堂建筑科技水平发展情况的重要实例。

艺术价值:①侯村祠堂平面布局规整统一,严谨有序,与宗族文化的精神实质保持一致,具有井井有条的视觉感染力。②侯村祠堂梁架结构不仅比例合理,而且做工相当精致,它展示出建筑技艺的均衡和圆满,建筑艺术的整体性表达比较完美。③建筑上的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等,技法娴熟,画面生动,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④驼峰、雀替、平盘斗、云板以及斗栱等构件,比较明显地展示出侯村祠堂的个性,在装饰艺术中具有典型的郎溪地方风格,这是侯村祠堂不同于别地祠堂的重要因素。从这一层面上说,侯村祠堂的艺术价值就十分珍贵了。

3 结语

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古代祠堂建筑则是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祠堂建筑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其承载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今天仍旧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郎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郎溪县志:文化[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 50165-92[S].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李诫.营造法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曹永沛.徽州古建筑“马头墙”的种类构造与做法[J].古建园林技术,1990(4):9-14.

[5]郑新建.解读徽州祠堂[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价值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一粒米的价值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给”的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