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寿圣寺塔灾损分析和修缮措施研究

2023-08-07 04:06王天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修缮古塔价值

王天星

摘 要:中原地区古塔文化荟萃,历史积淀厚重,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灿烂的艺术成就。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圣寺塔为研究实例,通过对砖石古塔建筑的翔实调研,探究梳理古塔的历史沿革、类型特征,基于古建筑残损现状和特点,深入探究砖石古塔的灾损成因,结合文物建筑历史环境整治和现状整修理论提出相应的修缮加固措施,研究对促进砖石古塔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和修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塔;特征;价值;预防性保护;修缮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07

0 引言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塔文化极具特色,现存砖石古塔建筑600余座,其作为历史见证、文化载体,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更营造了周边独特的自然景观。寿圣寺塔位于河南省商水县,肇造于北宋明道二年(1033),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有过大幅修缮。古塔的时代特征显著,造型上追求精雕细琢,结构上突显清秀挺拔。①亘古通今,厚重的历史在塔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2006年,寿圣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建筑的建造年代久远,露天环境下的塔体地基、基础、塔身及关键部位构件极易发生不可逆转的灾害性损伤。②蔡怀恩等剖析了古塔地基勘察要点及主要病害成因,提出加强防排水措施是黄土地区古塔保护的首要举措。③陈新从历史沿革、构造布局和历代修缮等方面揭示了双峰塔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④吴松柏等对中原地区古塔进行了翔实调研,深入探究了砖石古塔的灾损成因和加固维护对策。由此可见,古塔作为古代思想变迁、文化发展和营造技艺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自然、人为及内在因素的影响下,整体保存状况并不乐观⑤,历朝历代的修缮和预防性保护是其生生不息和历久弥新的关键。

本研究是在详考资料、现场踏勘和本体测绘的基础上,探讨商水寿圣寺砖石古塔建筑的灾害类型、成因及损伤机制,提出较为成熟的修缮与保护措施,研究结果对同类型砖石古塔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和修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 古塔历史及特征

寿圣寺塔平面呈正六边形,九层楼阁式砖塔,坐北朝南,塔高41.5米,塔基每面宽4.2米,塔身用砖规格为40厘米×20厘米×6.5厘米。塔室可逐层登临遥望,塔体从底至顶渐收匀称,成正六棱锥体形,层檐尺寸收放自然得体,宝葫芦状铸铁塔刹,给人以规整肃穆、挺拔隽秀之感。在残存的石门楣上刻有“明道二年癸酉岁三月一日丙寅时戊寅日葬舍利院主僧□□建□□功德塔”等字。

寿圣寺塔突出表现了宋代建筑艺术手法。塔身各隅砌出倚柱,柱间有横额,额之上即为塔檐;檐部用特制砖砌出铺作、挑檐枋及圆椽方飞;再上为七层反叠涩檐,第二层砖做出束腰;上部用莲瓣形砖逐层迭出,第三层莲瓣砖上压一层卧砖,与上层塔心室及门道地面相平,承托塔壁。塔体南壁均辟拱券门,第二层和第八层北壁再辟一券门;一至五层的东南、西南两壁各砌出装饰性破子棂窟一个,东北、西北壁面无装饰。六至八层外檐铺作施加重昂,与下边各层双抄五铺作略有不同。塔室内砌有盘旋踏道,七至九层为竖井踏道。塔室内成平面方形,自一定高度开始逐层叠涩收敛,与四面形成八角藻井,直至顶部。九层之上即为塔刹,刹高2.50米,有合范铸制的铸痕,并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语。

2 价值评估

北宋政权的建立使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古建筑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宋代佛塔建筑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价值。寿圣寺启建于北宋时期,历经千年沧桑、兵燹侵袭,仅余寿圣寺塔巍然屹立,其形体规模之庞大、文化内涵之丰富、保存之完整实不多见。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科学的结构设计水平反映了宋代成熟的砖塔营造技术,亦是古代雕刻艺术、美术装饰和绘画艺术成就的综合体现,将作为商水这座城市的历史载体、文化资源和重要标志,支持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⑥

3 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经现场勘查、理论分析和综合研究发现,商水寿圣寺塔建筑残损主要由材质劣化和人为因素导致,残损包括散水佚失、塔壁开裂、青砖酥碱、地面和踏道青砖磨损断裂等,以及塔檐和顶部的植被生长给局部稳固造成安全隐患等。

3.1 周边环境

寿圣寺地处北常社店村,西临沙河,东侧和南侧为乡村道路,北侧为农田。塔院内仅存一条宽2米的水泥路面从大门口直通院内佛塔前,此外四周均为泥土地面。塔周散水佚失,排水沟渠不存,降雨期间经常积水,雨水入渗地基,导致地下水充足,毛细水发达,对佛塔基础造成了直接损坏。

3.2 塔基

台基四周地面起伏不平,除西北角外,整个塔基完全暴露在外。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塔基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酥碱和残缺现象,特别是西南和东南侧的台帮处,青砖酥碱和残缺面积约1.5平方米。台基阶条石有2块断裂,东南、东侧、东北和北侧共5块阶条石存外闪松动和移位。南拱券门处台面铺砖磨损最为严重,面积约0.5平方米。

3.3 塔身

受毛细水上升影响,一层塔壁外侧0.6~1米高度以下青砖酥碱严重,最深处在西南侧,深约50毫米。酥碱的青砖多位于1998年修缮时替换的机砖处,短期内再次出现严重的风化酥碱,说明地下毛细水上升現象常年存在,干湿循环、水盐作用和风化作用异常显著,造成塔体底部青砖材料力学性能劣化,表面粉化剥落严重。局部不当修缮的水泥砂浆抹面层也有起翘剥落现象,面积约2.1平方米。

塔身二至七层保存较好,仅塔身局部存浅表性裂隙和白灰浆剥落现象,裂隙多沿砖缝发展,表面呈里小外大的“V”字形,但未深入砖石内部,所到砖缝处白灰浆松动脱落,总体对塔身破坏较小。塔身八层南外墙与西倚柱结合处存1条竖向裂缝,宽30~50毫米,导致外皮砖断裂。受此影响,九层南外墙与西倚柱结合处墙体松动,局部砖体缺失。

3.4 塔心室

寿圣寺塔所在院落曾作为学校使用,塔身内外壁面被学生大面积涂鸦及人为刻画。塔心室踏道磨损较为明显。各层地面砖均存不同程度的破损和残缺,二层、九层地面砖破损最为严重。一层南拱券门处后加防护铁门,与历史风貌不符。上部各层拱券门处均未安装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给参观游客带来了极大的人身安全隐患。

3.5 塔檐和塔顶

一层塔檐东北角处存1条竖向裂缝,宽20毫米、长30厘米;二层塔檐莲瓣砖残损较为严重;受塔身八层处裂缝影响,上部塔檐处青砖局部破损缺失和开裂,宽20~30毫米,长50厘米。各层塔檐莲瓣砖累计破损约50块,斗耳佚失,昂嘴断裂严重,部分砖椽酥碱、断裂。反叠涩砖酥碱严重,局部灰缝不饱满,多存留碎砖块,威胁塔底游客安全,需重新勾抹。

受植物危害影响较大的是塔檐,反叠涩大部有杂树,主要为构树、楝树等,局部杂草丛生。其中九层反叠涩有大构树两棵,地径达12厘米,严重危及塔身、塔刹安全;塔顶存苔藓植物。植物根部的不受限生长极易引起青砖起翘和破损。

3.6 塔刹

1998年的大规模修缮对宝葫芦状塔刹及六条铁链进行了有效的防锈蚀处理;此次勘察,仍在宝葫芦状塔刹铸痕处及六条铁链发现锈蚀痕迹,塔刹表面吉祥语痕迹则较为清晰。

4 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的策略

对寿圣寺塔文物建筑的修缮、加固和维护是保护的主要内容。根据寿圣寺塔的残损现状,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采取一系列保养维护、现状整修和管理措施。寿圣寺塔修缮前后对比如图1所示。

4.1 周边环境

针对古塔地基的不合理开挖和工程扰动造成的塔体不均匀沉降、倾斜、开裂等灾害,通过环境整治,拆除不协调的现代建筑,根据文献记载恢复寿圣寺塔周边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市政配套设施,最终以古塔为核心,形成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景观,同时保持周边的生活功能。

4.2 塔基

采用人工方式清除塔基周围杂草、苔藓和地衣等,再采用95%浓度的医用乙醇作为灭活剂抑制塔基周围微生物生长。补配70厘米宽的散水,并做出5%坡度,外侧立牙子砖一道。对断裂阶条石进行灌浆修补,碎裂严重的需进行编号和尺寸的详细度量,同材质更换,补配阶条石应采用当地产青石,与遗存石构件色泽一致;归安松动移位阶条石。根据遗存挖补或更换破损的台面铺砖。

为减缓毛细水上升,需对塔基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采用糯米石灰浆灌注塔基台帮缝隙,形成对水岩作用、材质劣化和植物根系扰动等病害的抑制。糯米浆制作工艺为:生石灰浆(细筛过淋)兑入江米浆和白矾水,灰∶江米∶白矾=100∶1∶0.25。

4.3 塔身

鉴于塔壁未出现大面积的严重酥碱,仅对酥碱深度大于2厘米及断裂的青砖进行更换,维修过程中采用剔补处理方式。用小铲或凿子将酥碱部分剔除干净,用砍磨加工后的同等规格青砖按原位、原形制镶嵌,内用白灰浆粘补牢固,用錾子将其打入缝中,使上下砖挤密实,外用白灰勾缝。剔补砖一次剔补长度不超过三块,层数不超过三层,随剔随补。个别酥碱较轻的部位不做处理。维修后表面做旧处理,刷黑矾水一道。

裂隙则依据其宽度和位置,主要采取两种解决方法。缝宽小于5毫米的微裂隙,采用灌注水硬性石灰嵌补和封护,防止水渍及灰尘侵入;大于5毫米的裂缝,先清理后嵌缝,确保嵌缝材料与裂隙黏结紧密,然后用工具嵌补修复材料至裂隙内部,表面以水硬性石灰封护,并在适当处留灌浆入口。灌浆材料彻底凝结后,向裂隙凹口填补水硬性石灰一类无机材料,增加填缝材料寿命。

针对塔身八层和九层处的开裂部位,参照遗存进行择砌处理。由于宋塔使用的是黄土夹杂白灰的石灰浆,故砌筑缝内仍使用石灰浆灌入找平。对塔体内外壁面附着的沉积物、不当修缮的残存物及人为刻痕进行清洗和清理,以物理方式为主,此过程将恢复塔砖内外气孔的连通,保持水蒸气的通畅。

此外,对砖塔构件的剔凿挖补、裂隙的嵌缝灌浆,均需对材料和外观进行做旧处理,使修缮后的色调达到与砖塔原构件相似的效果,实现展览修复中“远看无异、近观可辨”的效果。

4.4 塔心室

对塔心室的磨损地面和踏道进行修补,断裂严重处可进行剔凿挖补处理。根据遗存补配各层塔心室断裂地面砖,主要分布于二层和九层。对塔道内人为刻痕进行修补处理,用笔涂画的进行擦除,擦除不掉的可进行打磨。对室内塔壁断裂酥碱砖进行剔补处理,主要部位是二层、八层和九层。各层拱券门外围设置木质栅栏门。

4.5 塔檐和塔顶

对塔身腰檐平座处残损严重的横向砖、叠涩砖采用原规格、原做法进行更换(图2)。对佚失的斗耳进行补配,丁头拱缺失或残损的进行掏补和修复,保持其可识别性。依照现存式样对残损的莲花砖进行更换,主要集中于一层、二层。脱落灰缝采取桐油灰重新勾缝处理,首先用刷子、批刀将缝内灰渣清除,用毛刷清理干净,用喷壶将缝淋湿,以桐油灰勾抹,注意不污染砖面,对勾过的缝适当进行做旧处理。风化斗拱、破损椽飞按原材质、原规格进行砍制,以原式样进行镶补,底层为圆椽,上层为方椽。

草木主要为构树、楝树、枸杞及茅草类,采用人工方式清除檐部和顶部的杂草和小树,并辅以化学药剂彻底清除草籽和植物残根,作业方法采用喷雾法,操作时应防止飘移。喷洒后十小时内不得淋雨,喷洒时间选在清晨或傍晚。

4.6 塔刹

对铸铁塔刹和六条铁链做防锈处理,做法为:清理金属表面锈蚀痕迹→防锈漆两遍→磨光→青灰色调和漆两遍→做旧处理。塔刹修缮照片如图3所示。

5 古塔的保护建议

①环境监测。解决塔体周边的水环境问题是避免塔体倾斜等一系列残损的前提。排水不畅会引起地表积水、雨水入渗、地基岩土体湿陷变形和塔基不均匀沉降,故需将水环境改善和治理放在首位,避免塔体周围地面形成低洼积水区,保证塔体周围排水畅通。

②地质勘察。勘查中虽未发现影响砖塔建筑结构的重大安全隐患,如基础不均匀沉降、墙体严重开裂、关键部位构件缺失和损坏等。但古塔有“十塔九斜”之说,仍需对古塔的地质环境、地基、基础类型和构造特点等进行前期勘察,掌握各类基础数据。前期勘察不仅是对塔体地基的现状分析,还是对其潜在病害的判断研究,是文物保护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切工程首先必须开展的基础性工作。勘察过程中应始终贯彻文物保护意识,不可对塔体地基造成新的损坏。

③定期监测与健康检查。根据寿圣寺塔的特点、现状,借鉴其他类似项目的测量经验,从理论分析、现有技术手段和可能的技术措施入手,对古塔进行定期监测和健康度检查,建立自动化监测系统和平面、高程监测基准网,对塔体的倾斜度和垂直度位移进行持续性监测。

④维修保护原则。对砖塔建筑的保养和修缮应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应注意对建筑历史信息的保护,最大限度保留原构件,对所缺构件的复原应持谨慎态度,对稍有残缺而不影响结构强度的构件原则上不需更换,对必须更换的构件应采用传统材料。⑦更换下的旧构件,可调整至其他部位使用,合理利用。

6 结语

寿圣寺塔紧临沙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共生。依据文物建筑保护原则和方针,对周围环境进行整治,避免了自然环境对塔体稳定性造成破坏;对塔体构造進行修缮,最大限度保持了塔体的历史原貌,修缮后可登陟眺览,也为以后的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借鉴作用。在对寿圣寺塔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做好文物建筑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加强文物保护中的组织管理工作,重视文物保护中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将其开发为优质文化旅游景点和区域地标,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注释

①周口地区群艺馆,商水县文化馆.寿圣寺塔调查[J].河南文博通讯,1978(4):17,29.

②蔡怀恩,张继文,刘帅,等.黄土地区古塔地基勘察要点与主要病害成因[J].岩土工程技术,2022,36(2):135-139.

③陈新.浮梁县北宋双峰塔调查及保护[J].文物天地,2021(12):27-29.

④吴松柏,杨博,廖浩,等.陕北古塔建筑灾损分析及加固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2022,41(10):67-70.

⑤成爱爱.古塔遗迹修复的技术要点及复原理念探究[J].山西建筑,2016,42(17):8-9.

⑥王丹.郑州地区古塔建筑文化研究[J].智能城市,2019,5(24):34-35.

⑦李晓刚.太康县寿圣寺塔抢修加固工程[J].江西建材,2016(23):51-56.

猜你喜欢
修缮古塔价值
杨晓利:三十年拍摄古塔三千座
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一粒米的价值
高句丽山城城墙的保护修缮
“给”的价值
景州古塔
郑州:东方古塔博物馆
古塔形变的数学模型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