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泓妙
摘 要:青花料是青花瓷生产过程中必备的釉下高温原料,其质量的优劣和呈色效果对青花瓷的品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文章通过介绍元明清时期对青花料选择上的变化,并结合厦门市博物馆馆藏青花瓷器的实物资料,来进一步对比分析这三个时期青花料发色的特点和变化。
關键词:青花料;发色;变化;青花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28
0 前言
青花料即氧化钴料,是青花瓷创作的基础性原料,是天然钴土矿经过一系列复杂工艺制作而成的青色材料。青花瓷是以含有氧化钴料的钴土矿为着色原料,在成型的白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和图案,加施一层透明釉,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入窑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由于氧化钴料在高温煅烧下呈现蓝色,发色鲜艳,在白色瓷胎上呈色突出,更显清新雅丽,因此也俗称青花,深受国内外珍爱。关于使用氧化钴料为着色剂的实物资料,最早可追溯到湖南长沙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蓝色琉璃珠。到了唐代,唐三彩中的蓝彩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运用更为普遍,并把唐三彩烧制工艺与白瓷相结合,创烧了唐青花,而后青花成熟于元代,繁荣于明清时期。
1 青花料的来源
青花料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国产料有乐平平等青、瑞州石青、浙料、云南料等,进口料主要有波斯青料和回青。关于古代国产青花料,15世纪明代《宣德鼎彝谱》就有记载“无名异”是一种青瓷用的色料,这是至今为止我们发现的最早记录青料用于瓷器上的文献资料。16世纪,江西《瑞州府制》也有记载:“上高县天则岗有无名子,景德镇用以绘画瓷器。”明代崇祯末年,由国子监生张自烈编撰的《正字通》记载:“卢陵新建产黑赭石。磨水画瓷坯,初无色,烧之成天蓝,景德镇取诸婺源,名画烧青,一无名子。”“无名异”“无名子”后经验证,为瓷器烧制所使用的青色原料。而关于不同时期使用何种青料的问题,不少文献资料中也有记载。如《江西大志·陶书》一书中记录:“旧破塘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石子青产于瑞州诸处。回青行,石子遂废。”同样,在《明实录》中关于青料的使用也有明确记载:“万历三十四年三月乙亥……描画瓷器需用土青,浙料为上……”以及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深者掘入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凡饶镇所用,以衡、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曰浙料。”①由上述文献资料可推出国产青料使用的两个时间点:一是在明嘉靖及以前,景德镇烧造瓷器用的青料主要为江西乐平平等青和瑞州石青;二是从万历开始,官窑大部分精品瓷主要以浙料代替了之前的江西料。到了清代,浙料仍然继续被使用,直至清乾隆时期,一些文献资料也可佐证。如清《南窑笔记》中就详述了“料有数种,产于江西、浙江、两广……至本朝则广东。江西俱出料,亦属可用,但不耐火……总以浙料为上”,以及乾隆八年正式编制成的《陶冶图说》中详细记载了使用青料的产地,“瓷器青花、霁青大釉,悉借青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江西、广东诸山产者,色薄不耐火,止可画粗器”②。综上可知,明清两朝景德镇瓷器烧造是持续使用国产青料的,此外在元代及明清两朝瓷器烧造过程中也存在穿插使用进口青料的情况。
元代,景德镇专设有浮梁瓷局,主要负责为宫廷、官府督造瓷器,可见景德镇窑在元代时期的制瓷业占有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英国牛顿实验室曾指出,中国元代景德镇所用的青花料来自波斯,20世纪70至90年代也有日本学者提出蓝玻璃料为景德镇的主要青花料,其产自西域。我国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显示,元代青花瓷主要以波斯青料为基础原料,如尚衍斌《“回回青”的来龙去脉》(回回青又称回青)和杜峰《两种不同的进口钴料:“苏麻离青”和“苏勃泥青”》就有提及。元代的《经世大典:工典》更是进一步证实回青作为进口的青料,是元代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造用料③。历史上的波斯在公元13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由蒙古人控制的,在成立伊利汗国后仍与元朝保持贸易往来关系,元代进口青花料可通过路运加内河航线运输的方式进入景德镇。
明代的青花瓷发展是建立在元代青花瓷基础上的,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局面。明洪武时期,景德镇瓷业在青花料的使用上仍沿用元代留存下来的波斯青料。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不仅连接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同时也把伊拉克萨马拉(古代波斯湾一个重要的制陶城市)地区的一批苏麻离青带回国内,促进了明代瓷业的发展。到了成化年间,进口的苏麻离青逐渐耗尽,景德镇地区开始使用进口回青。据《窥天外乘》记录:“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珰镇云南,得之……,其价初倍黄金……”《明会典》也记载:“吐鲁番使臣到京,嘉靖三十三年,进贡回回青三百三十斤八两。”以及《明实录》中记录:“万历二十四年……,御用回青系西域回‘夷大小进贡,买之甚难。因命甘肃巡抚田东设法召买解进,以应烧造急用。”④因此可知,正德、嘉靖、万历期间官窑青花瓷是有使用进口回青的,但不管是进口的苏麻离青还是回青,都无法满足巨大的瓷器生产需要,乐平平等青、瑞州石青、浙料等国产青料也在明代时期被用于瓷器的烧造上,并与进口青料配合使用。明代中期后,国力衰微加之沿海倭寇横行,逐步实行海禁政策,清代更是直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此期间,国内的运河南北正常运行,内河水道繁荣畅通,为国产青花料的运输提供了便捷条件,浙料和云南料都可通过水运进入景德镇地区,因此浙料在万历二十五年后开始被大量使用于瓷器烧制上,而云南料则主要在道光至民国年间使用。
2 青花料的时代特征
一个精美的青花瓷是瓷胎、釉料、装饰技法、烧成温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青花料的呈色效果是影响青花瓷之美的关键因素,选择不同的青花料,瓷器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有所区别的。青花瓷并不是简单地以钴离子着色,而是以含有铁、锰等着色元素的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色料中铁、锰、钴元素含量的多少和窑内温度的变化,都会影响瓷器整体的着色效果,因此青花料的选用对于历代青花瓷的时代特征具有关键性作用。
2.1 异域风情的元青花
元代是景德镇制瓷业大规模发展的时代,也是风格大转变的时期。不管是好的发色还是一般发色的元青花中的青料,瓷片样品分析数据显示,都为高铁低锰并伴有砷的青花色料,这种青料与12到13世纪伊朗卡善地区生产的米纳伊彩陶中蓝彩成分相近。而生产苏莱麻尼青料的卡姆薩村也位于该地区,此时期正值元朝入侵波斯并建立伊尔汗国之际,因势控制了钴料产地,因此推断元代使用的青料为苏莱麻尼,也称波斯青料。
在明代宣德后和清代,国产青料中是不含砷的,这也是波斯料与国产青料的显著区别之一。再者,通过对元青花和米纳伊彩陶进行成分测试发现,蓝彩与釉中的助熔剂含量相当高,特别是钾含量,这种含有高钾钙铁钴的青料具备耐高温的特性⑤,加之卡姆萨村富含铁矿,钴料中氧化钴的含量接近氧化锰的含量,氧化铁的含量比较高,因此烧成的瓷器色泽上是青翠浓艳的,给人鲜明的视觉冲击,在釉料较厚处常伴有近似黑褐色的结晶斑点,这种自然散布且形状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深入胎骨,摸起来有凹凸不平之感,带有锡光,在一些罐、瓶等大型器物中常可见到。这种青料独特的发色原理也存在着在高温中彩料容易向釉中晕散的风险,有“色散而不收”的特点,从而增加了元青花瓷的层次感,整体画面更加明艳光润,形成元青花独特的风格特色,成为区分是否使用进口青料的标准之一。
如厦门市博物馆馆藏一套三件的元景德镇窑青花瓷三供(图1),小器,两瓶一炉,两瓶形制相同,三件均带绣凳形座。瓶为喇叭口,溜肩,鼓腹,圈足下接座。颈部附两个对称螺形耳,颈部饰有蕉叶纹,腹部上下两处各饰有两道青花弦纹,腹绘缠枝花卉,足部饰变形覆莲瓣,座壁开四个葫芦形门,平底。炉为圆口,鼎形状,有小器大型之感。两耳对称立于肩,口沿处有两道弦纹,颈部绘有一圈云雷纹,鼎腹饰缠枝花卉,鼓腹下承三短蹄足,炉座与瓶座相同。供器为元青花主要器型,细观该藏品,其造型规整,青花色泽鲜明,蓝中微泛黑,有凝聚的铁锈斑点,呈现了元代时期典型的进口青料特征。元青花发色能够独具一格并获得国际市场认同的原因,除了使用优质进口青料外,还有烧制工艺的提高,不排除因为这时期波斯工匠进入景德镇地区从事陶瓷器生产的可能,波斯工匠能较好运用波斯青料的技术,且在世界制瓷中心的景德镇与世界制陶中心的波斯两者的有效结合下,促使景德镇元青花烧造工艺在短期能快速成熟。
2.2 灿烂鼎盛的明青花
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官方御器厂,规范了青花瓷的用料,因此明青花瓷以元代青花瓷为基础,又有了新的发展并呈现出一个别样的风貌。在《窥天外乘》一书中有记载,永乐窑和宣德窑为内府烧制,以苏麻离青为装饰的青花用料。可推断在明代早期,永乐及宣德早期仍使用进口的青花料,其具有高铁低锰的属性。在陶瓷研究中,也有说洪武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已使用波斯青料,宣德晚期才出现混搭国产料。但是观洪武和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发色,发现有些许不同。洪武时期有的青花瓷发色变黑灰,这是因为釉没有完全覆盖住青料,使钴料裸露于无釉料罩住的环境中氧化变黑,但如果青料处在厚釉之下,则泛出标准的蓝色,侧面佐证了洪武时期也使用进口青料。
永乐时期海外贸易开放,郑和下西洋,对制瓷业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影响。此时烧制的瓷器在发色上呈艳青色,浓处有黑色的结晶斑点,俗称铁锈斑,在绘制纹饰时有点滴晕散,层次分明,常见锡光色。虽然所用青花色料为高等的进口青料—苏莱麻尼,但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青花纹饰画风是不同的,永乐青花纹饰的特点区别于宣德青花纹饰,更加秀气雅致,有硬挺之感。
宣德早期也使用苏来麻尼青料,色调蓝中泛绿,青翠浓艳。宣德末年多使用乐平平等青,色泽泛灰,呈色清淡,无黑色结晶斑点,较为淡雅。正统、景泰、天顺时期基本沿用了宣德朝的青花用料⑥,以国产青料为主,发色蓝中见青灰色。成化时期,进口青料用完,色调质量一度有所下降,而后使用国产平等青,色调逐渐稳定,蓝中泛灰,呈色淡雅,不见进口青料的晕散现象,也无黑色铁锈斑,风格独特,给人疏朗飘逸之感。
弘治及正德早期也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蓝中泛灰,肌理表现清隽明晰,呈色效果与成化朝相似。正德中期改用瑞州石青,色调灰暗无光泽,有晕散现象,纹饰界限模糊。到了正德晚期,明朝官方引进了进口的回青料,其色泽浓艳且青花流散,色调蓝中微泛紫色。这时期也有使用瑞州石青与回青的混搭料,发色浓烈深沉,蓝中泛紫。
到了明晚期(嘉靖、隆庆及万历二十四年以前),青花瓷普遍使用回青料,在选料上更为精细,技法也比正德晚期成熟,色泽上浓重艳丽,青蓝中微泛紫红色。
万历二十五后到明末期,官窑烧制主要采用国产浙料,这阶段总体呈色特点为重则浓紫、轻则淡翠。天启时期青料发色较为灰暗,崇祯时期由于在拣选工艺上改用煅烧法对青料进行提纯,青料发色更加青翠。如厦门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图2),平口,直壁,平底,绘有九人站于亭台间,加绘垂柳洞石等景物,描绘的是主人携侍从庭园漫步观景的画面。此笔筒青花色泽翠蓝明快,整体构图疏密有致,虽存在青料晕散走釉现象,但景物和人物轮廓仍清晰可见,符合明末国产浙料的呈色特点,为明末青花瓷的佳品。
2.3 缤纷雅致的清青花
清代在景德镇地区设置御窑厂,并委任陶官督造贡瓷事宜,使青花料的选料更为精细。顺治朝的青花料多沿用明末时期的国产浙料,色调丰富,主要分为三种:一种呈色淡雅,色泽淡蓝,用于内销上等陈设瓷或庙宇供奉瓷;一种呈青翠色,用于出口用瓷;还有一种呈黑蓝色,常见黑褐色斑点,多用于粗器。与崇祯青花大分水装饰技法不同的是,顺治后期多用青花线条来表达,不再以片状青花为呈现效果,也开始分出浓淡和阴阳面的层次。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选用国产上等浙料,钴蓝料从鲜亮到灰暗变化,但以青翠明艳、层次分明的色泽为主流,有独步于清王朝的美誉。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呈灰暗的蓝色,中期发色清新明快,青花色泽翠蓝娇艳,为经典的康熙青花瓷色调。这阶段的青花纹饰流畅自然,浓淡有致,多层次渲染,富有立体感,因而也称青花五彩,有盛世之风的气韵。晚期发色趋于淡雅,呈色不稳时可见晕散现象。如厦门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清康熙青花人物笔筒(图3),施亮青白釉,通体青花装饰,描绘的是仕女在庭院中击鼓吟唱的场景,底落“成化年制”楷书款,为康熙时期的瓷器仿写前朝款识。此笔筒青花发色浓郁,并以不同浓度的料水渲染绘成,在多种色阶下青花层次分明,极富立体感,呈现了娇翠欲滴、浓淡相宜的艺术效果。
到了雍正、乾隆时期,仍用国产浙料,主要有两种色调:一是发色稳定纯正,匀润雅丽,淡蓝色泽中带有藏青色点,色泽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另一种色泽深蓝,浓重艳丽,蓝中带紫,釉面有橘皮纹,以人为加重点染的方式产生晕散,为民窑仿明瓷苏麻离青料的风格⑦。
嘉庆时期青花瓷器使用国产浙料绘制青花纹饰,大体色调特征为浑蓝,带有漂浮感。其早期发色与乾隆晚期青花相似,色调大多深蓝,略有晕散,也有少数青花发色浅灰微鲜亮,呈色稳定;后期青花呈色出现黑暗、浅蓝及漂浮的现象。
道光至晚清时期,青花料多用国产云南料,无严格的规范。前期色调稳定,呈色淡雅清晰,较少晕散现象;后期深沉,带有浅浮感。
3 青花料发色的变化
元明清时期,随着青花料用料选择的变化、选择工具的升级及烧制技法的成熟等,青花料在瓷器的呈现效果上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有以下几个变化。
3.1 青花瓷的黑色斑点减少
青花料从矿到料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一系列工序。元代时期的青花料在被磨细后用于瓷器上,需要先经过研淘和研匀,明代在此基础上多了一道“研乳三日”的环节,而清代相较于明代,除了拉长了研乳的时间,从以日为单位跨越到月外,还使用双层绢袋和细布大单来进行过滤。选择工具的升级和拣选方法的变化使青花料越来越细,越细的青花料更易于在瓷器上进行绘画,且在烧制的过程中不易被还原成金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抑制瓷器表面出现的黑色斑点,总体实现了瓷器上的黑斑越来越少的趋势。
此外,清代还细分职责,专门设置乳料工来负责青花料的研乳磨细工作,明代时期还没有专门的乳料工,而是被划分在淘洗青料工的職责范围内。
3.2 青花显色更纯蓝润泽
元代青花瓷所使用的青料在成分上都显示出高铁低锰并伴有微量的砷,而明代宣德以后使用的国产青料在成分上含有大量的锰,且铁元素含量相对较低,也未检测出砷。青花料的显色除了受选矿的影响外,煅烧工艺的革新、烧制时间及温度的有效把控也能提高钴矿的纯度,使青花料在呈色上更显纯蓝。明代煅烧青花料是用柴火短时间猛火煅烧,而清代是将青花料埋于土下文火慢烧,三日后再进行淘洗,延长煅烧时间可以使钴矿中的铁元素和锰元素相对减少,使青花在呈色效果上更接近于蓝。
3.3 青花料的色阶更丰富
元代运用水的浮力,根据轻重不同的青花料,分出不同浓度的青花色料,再将不同浓度的青花料用于青花瓷上来显示浓淡不同的色阶。明代则是以混合青花料的方法,即用两种及以上的不同青花料,根据比例、发色特性等混合搭配,分出多种色阶,不同于元代只用同一种青花料分色阶的方式,色阶的组合方式更为多样。到了清代,则是以不同等级青料来描绘青花瓷中不同的纹饰结构,分为描线和填色,用显色清楚的青料进行细描⑧,显示了多种色阶层次。
4 结语
青花料是青花瓷艺术创作的前提。从元至清代,青花料在瓷器上的呈现不断更替,形成了青花瓷各具特色的时代特征。梳理元明清时期所使用的青花料,在感受这三个朝代青花瓷魅力的同时,对于进一步研究历代青花瓷器和青花色料具有基础性作用,是陶瓷鉴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和全面地认识和把握青花瓷器。
注释
①②汪庆正.青花料考[J].文物,1982(8):59-64.
③刘雪婷.元明时期青花料的主要来源和运输[J].陶瓷研究,2019(2):99-103.
④陈星.中国青花文化的创造和古代青花料的来源[J].瓷器,1979(3):40-48.
⑤温睿.苏麻离青考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1):152-153.
⑥牛仕荣.浅论青花料的发色肌理与时代特征[J].陶瓷研究,2008(1):110.
⑦张立昭.青花美自青花料:浅谈元、明、清青花发色的特点[J].大众文艺,2014(4):95.
⑧陈殿,陈立.元明清青花料法之变[J].装饰,2021(12):110-113.